第一次如此強烈地注意她,想要接近她,是在回老家的路上。這是我第六次騎車,穿梭在城市和農(nóng)村的道路上。我在早晨進入了她,在傍晚又溫習。
這條路北至杭州,南至紹興,是整個江南水鄉(xiāng)的一個部分。它像一條帶子,縱橫在房舍、河流、山脊之間。它連接了太多的稻田,田野里稻子黃綠夾雜,空氣中浮動著沉穩(wěn)和涼的風。
秋天就快完了。
田里的稻子離我很遠,泥土也很遠。遠遠望去,幾個老人彎腰在做活。早晨初露的稻葉上,水珠正緩緩地翻滾她的夢境。十月的陽光,在最后的露水里,折射出勞動者慣常的姿勢。微弱、遲鈍的勞動聲,打磨著涼風習習的上午時光。
時間很短。
現(xiàn)在,我想著家里的那塊地,從來沒有這樣地情緒過:她肯定陰沉著臉,或者在荒草中哭泣。沒有人再記得她了,一年一年。
十年前,我知道她在椅子灣,在椅子灣水庫壩下面。那時,我還很小。我能夠清晰地指認出她具體在哪一塊,種了什么。父親擔了籮筐,我背著鋤子,我們一前一后去椅子灣鋤草、施肥。
蜻蜓是一架架小飛機,在空中舞蹈;蟋蟀在草叢里,旁若無人地拉小提琴:還有青蛙、蚱蜢甚至老鼠、蛇、墳堆。有太多的伙伴,有太多的樂趣:重復、純粹、簡單。有一年,父親變魔術(shù)似的把那塊六十多平方米的地,變成了一畝水田。在那一年,我的雙腿插進了秋天,第一次看到了小手指頭那么大的蚯蚓。落日下的余光,眷顧我們疲累的身影。那些目光審視下的谷子,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美,
我們都說,這塊地太爛了,太爛,沒一點用處。第二年,父親又把它劃分成幾塊地。
這塊地種過玉米,引來許多的蝗蟲:種過花生,我和父親一起想辦法治理鼠災。那些沒有被毀壞的花生,成為鄰里共有的食物,在暗的夜里成為勞動最后的快樂。這塊地還長茄子、四季豆等等,為我們一家人一天的活動提供能量。有幾次,大概是在清明,我看到一些人挑著擔子,來到雜草紛亂的墳堆前祭奠祖宗。男人鋤草女人端菜,他們在這個時節(jié)手腳利落地處理雜物,為先人拂去沙塵、阻隔和煩擾。
我蹲在湖邊釣魚、枯坐。湖水澄澈得像一面鏡子。釣竿在飛舞的紅蜻蜓中,提提落落。身邊放著一個蚯蚓盒子以及塑料袋子,里面盛著“尖嘴佬”。這種魚和我家后面那個池塘里的尖嘴佬不一樣,它們更傻。我同情于它們喪失了機靈的秉性,不那么喜歡它們。
一個下午,大約能釣上一碗小魚。
表哥家就在椅子灣,他從家里一望,看到我在釣魚也跑來了。他問的第一句話總是:有沒有?然后,和我安靜地面對湖面。一次,我們的魚線纏在了池邊草叢里。父親幫我們解結(jié),提出來一看,魚鉤上居然掛著一條不小的尖嘴佬。
十六歲搬家進城后,我回老家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能夠摸到的越來越少。期間聽說那塊地和別人家的地換了,一戶人家在那里造了房子,把她推平改為園子。我家的地轉(zhuǎn)到了青子山上:一個陌生的地方。
我就再沒有背上鋤子經(jīng)過章家、饅頭山走向椅子灣。很久。
現(xiàn)在我突然記起這些,并且難以入眠。是什么東西蘇醒了嗎?風成了記憶的發(fā)酵物,一陣陣地翻動記憶。
窗前花影不時地躥動。
別人的地方
椅子灣是一個小小的盆地,四面的山巒像一把低低的椅子,人們有時也把它叫作“豬場”。那兒有一個碧綠的湖,有魚,有竹林,有畫眉鳥,有昆蟲野獸。那兒,不是我的村莊;那兒,住著我的姑媽。
去椅子灣有兩條路可走,如果你是有急事去找人,那么就沿著公路直走;如果你想去那里看人,純粹是走走,就過山路。山腳下分布著的是章家、新屋、饅頭山、椅子灣。我碰到過居住在那兒的每一個人。他們要不拖著幾竿竹子,要不提著籃子拎著水桶,走在小路上,像是在等我似的。
你去哪兒?
我到椅子灣去。
哦,是去你姑媽家吧?
這樣的聲音,聽上去很親切,有一種青草味道。
椅子灣人的生活顯得很忙碌,他們種地、砍柴、養(yǎng)豬、去竹林、挖井打水,是四海無閑田的那種感覺。
那條赤裸著的黃泥路,牙齒鋒利,一再地扎痛了我的腳底和記憶:它穿越了一些人一生的光陰。
姑媽是個閑不住的人。她拿著一張席子在水庫里刷洗,我和表哥在水庫邊釣魚。水波輕輕地晃動,向四周散射。時不時泛起剎那的光亮。天空晴朗。埠頭的捶衣聲,空曠脆亮。這是留存很多年的一個空間組合,定格成一張簡單的水彩畫。姑媽的姿勢常常是半彎著腰,在埠頭是這樣,摸我腦袋時也是這樣。
姑媽每天在豬圈里要花費好些時間,她把割來的番薯藤整理干凈,再弄些糠伴在食物里,就拐暗黑的豬舍去了。我聽見她在豬舍里說了幾句話,一些東西落了地。于是,動物們很安靜地食宿起來,一股草味從聲音里傳來,那種有急有緩的咀嚼聲,聽起來很安全,溫溫軟軟的。我從沒聽到過比這更安靜、好聽的聲音了。
豬舍外面是一個葡萄架,手腕粗的兩株葡萄樹攀援在長方形架子上,幾只小雞在樹蔭下邁著方步,咯咯叫。十月,葡萄著了色,她蹬著梯子把它們裝在碗里。她也偶爾踩踩洋車,縫縫補補,將生活的漏洞縫合。
姑父在水泥廠上班,先前開過卷秧機、拖拉機,做的都是和機器有關(guān)的事情。那是十多年前,人們已經(jīng)不光會侍弄莊稼,還學會了許多“超體力”技術(shù)。他是這一批“工人”中起步比較早的,每天騎著一輛電工車上下班。那個掛著的電工包在十多年前,是很值得我力之驕傲的。姑父每天傍晚都要喝酒,姑媽有時陪著他一起喝。那大概是他們一天中最休閑、最舒適、最養(yǎng)精神的時刻。夕陽的余輝斜斜地照著后窗,暖暖的。
我把自己少年的夢想留在了椅子灣。姑媽陪著我們?nèi)プB,給他們搭房子:我們?nèi)ブ窳致狅L,砍釣魚竿;去茶葉山,摘新茶葉;我們生活在農(nóng)作物中間,享受湖泊、植物的恩惠,每一季里收獲每一季的果實。
清明、夏至或者冬至的時候,奶奶常派我送雜物給姑媽。有清明果、夏至麥餅、團圓果、茶葉蛋。
這些停留得太短暫。像一道幸福的閃電。后來的一切,在這一生里都成為了銘心的記憶。南方的葬禮,悲愴。姑媽最后一次踏過草地,輕撫井臺,目光越過竹林,在湖邊汲水。她那時的眼神應該是憂郁、凝重、留戀的。姑媽長眠在石塔山的山坳里,也是斗個小小的盆地,只是沒有竹林和畫眉鳥,沒有井臺,沒有我們的陪伴。
我漸漸知道了平靜是一種更好的心境。有一條道路總會把你前進的路線岔開,即使最庸俗的幸福,那也只是你的一個季節(jié)或者一個年輪。這些都是十多年前的事情。 后來,表哥考上了大學,到嘉興工作。姑父還是在水泥廠上班。還是騎著那輛自行車,一個人生活。
我也忙碌著獨立過活,像被捆在一根木樁上,帶著的東西越來越多。我總是想:有空的時候我要去椅子灣走一走,去看看我的姑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