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星期一,晴
今天的安排是上午聽中宣部理論局局長張國祚博士的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下午分組討論。
張博十年五十左右,面蒼白,瘦,聲音柔軟,漸漸講起來面就放光,嗓音也顯勁道,他說中央黨校和國家行政學院是培養(yǎng)高級黨政干部的地方,魯院是中國文壇精英的培訓基地,各位作家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凡講課的老師開場白多是如此大同小異,但他們的水平都體現(xiàn)在將看似人人皆知的課題從難處人手,找到r很特別的進入之處,如張博士就從“三個代表”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主要是國內(nèi)、國際形勢變化,世界多極化,經(jīng)濟全球化來講,就很新鮮,很有吸引力了,信息量也大,人便聽得無枯燥之感,
張博士應該是國內(nèi)頂尖的理論智囊性人物,他張口就是一行一行一頁一頁的東西,我懷疑現(xiàn)今那些大報上出來的社論性東西都是出自這般的大腦,至少是經(jīng)過了他這種腦子的梳理,思想縝密,論說精辟,分析,辨識,論證,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再又回到那點,足見理論功夫。這樣的頭腦,你只要給他一個點,他就能在理論上撐出一個天。高人!
下午我所在2組的討論點是三樓會議室,十幾個人,班主任,自稱是“無為而治”的老回民支隊的“最年輕的老一輩革命家”(白描語)——詩人高深蹲我們這組,他個還真高,往后梳理的背頭,戴變色鏡,人六十多了吧,卻穿年輕的衣服,顯得有品位,人輕松、樂觀、隨和,說出話來,才見是老姜一塊,功夫是足的。年輕的王祥老師,一個思想前衛(wèi)的批評家也坐在門前,他討論后的發(fā)言給人至深印象,希望他每次討論都在這個班,這組同學是小說家程青、鮑玉學、徐劍、武歆、全勇先、潘小平、譚文峰、鐘求是、曹多勇、濤人唐亞平和我。討論主題是兩次政治課,院里要召集人作記錄,作協(xié)黨組要看討論簡報,再報中宣部的,每個人都得發(fā)育,輪著來,一個也少不了。坐挨門的第一個武歆,自我介紹是天津作協(xié)的專業(yè)作家便開了頭,談了些場面上表態(tài)的東西,也是簡報所需要的。依次發(fā)言一輪,便談到院方要求的對教學安排方面的意見建議,我提出多安排一點課時,來了一個多星期才上廠二堂課,寫作看書恐怕不是來京的第一日的,還是想多聽些課,吸收一些新東西,同學大多數(shù)也有此要求,極個別認為這是歪點子,楊劍敏就不贊同,我也能理解,說不定他們手中正有東西在寫,回單位還真沒空。但我覺得這四個門不寫東西,只吸納,做一塊海綿,然后再思考,體悟,是重要的,寫作是可以回去干的事,這四個月的寶貴在于學,而不是寫,或許我和別人心態(tài)不一樣,我知道很多人迫切發(fā)作品,迫切成名的心理。說實話成名在我,已不是很想,寫想寫的東西,好一點的東西,甚至有真正價值的東西,是我當前的感覺。還有生活,解決生活問題,都足要考慮的。
王祥說到當前很多作家的東西都是反動的,文學已成了一股保守力量,落后于政治、經(jīng)濟、科技和整個發(fā)展,許多作家的作品對不起中國的進步,振聾發(fā)聵。他例舉譚歌的小說,新寫實注意,站在干部立場,利益受損就受不了,是反人道、反民主、反進步的。他認為文學之所以沒落,是因為不足在推動進步,而是在拉社會的后腿。
晚上試著按從地鐵廣告上看到的省錢方法,先撥96448,每分鐘0.3元,給家里打電話,妻在為兒子打小說稿,已打了近萬字,就要她注意視力,不要太疲勞;兒子在做作業(yè),要他把字寫大一點,不要像芝麻。兒子應諾,卻不知真會把字寫大一些否。
治用來電話,昨天我已作為他人中國作協(xié)的介紹人將表給了創(chuàng)聯(lián)部。
鄰室王黎明來電話,說李小雨要我們明天去《詩刊》一晤。
3月9日,星期二,晴
十時,王黎明逐一叫齊了八個寫詩的,或曾經(jīng)是寫詩的,如我,其他幾位是娜夜、唐亞平、倮伍拉且、喬葉、雷平陽和龐余亮。乘車到《詩刊》,給詩刊寫了十多年稿,在詩壇混了個臉熟,多是靠發(fā)在《詩刊》的東西,未必都是我最好的,卻是人能看得最多的,要謝謝李小雨。吃飯時,雷平陽說李小雨像我姐,長得像,倮伍拉且也說是,小雨姐是個好人,我敬她酒,將雷平陽的話說出來,她說是嗎,雷平陽就點頭。
到《詩刊》來是第一次、心里卻覺著是在對詩壇進行告別,真打算不寫詩了,或不會將主要寫作放在詩上了,這是肯定的。
沒想到《詩刊》竟是如此局促,甚至可說有些簡單,會議室竟連中間一張大會議桌都是由幾個茶幾拼湊充當?shù)模庉嫷陌割^卻堆滿了稿件和刊物,幾乎都有尺般高,這是我在別的編輯部少見的。五十多歲的周所同蹲在門口的地上,拆閱瀏覽信箱,將可取的揀出來,桌上實在堆不下了。當然這與據(jù)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每口幾麻袋稿件比是遠遠不及的,但與地方刊物比,中央惟一一家的權威詩刊,還畢竟往這涌的多。
小雨還是那樣,肝臉、紅撲撲的,一臉謙遜的笑意,干練,言語全面、周到,真像位大姐。她抓刊物是很專心用力的,叫魯院這班人來,希望聽聽對刊物的意見及各省詩歌狀況,葉延濱與前兩次見面時比明顯要老了一些,他有青年詩人的狀態(tài),但畢竟也奔五十了吧,臉部的皺紋在無情地暴露歲月的留痕,他說了三層意思,1、你們都是當今詩界的腕了,來魯院更證明這一點,要把寫小說的比下去。2、要團結(jié),詩界不如小說界團結(jié),弓小說的相互捧場,場子就熱了,詩人也該如此,如果魯院這期能團結(jié)五十個同學,一人出書,五十個同學一人一篇文章評你,你就不得了了,但詩界多是罵的,這不好。3、到魯院學習是個機遇,說不定能改變你的工作環(huán)境。
談到《詩刊》,各人都提了看法,我建議:1、好詩共享欄,外國經(jīng)典詩可與中國古典在一相同題材(比如“雪”)的前提上,共同請好的詩人或評論家用現(xiàn)代意識來解讀。2、原創(chuàng)仍是土打。3、用編輯的創(chuàng)意,帶有市場意識的詩意策劃來包裝刊物,整合、推出詩歌資源,可借鑒《看電影》的辦刊方法。李小雨問能否買到《看電影》,我說任何報亭都有,娜夜贊同我的看法。
見到熟悉的林芥,樣子沒變,仍是笑吟吟的,他主持《詩刊》下半月,可以看出,上下兩個半月的詩刊是有競爭的,刊物有危機感。葉延濱說詩刊是中國最小的局級(廳級)單位,13個人,工資靠自己賺不是皇糧,人卻都是高級職稱,也只有這撥人,換別的未必能把詩刊撐下來。一看《詩刊》,就知詩的境猶了。
會議室墻上有幅不小的中國交通地圖,標了很多生銹的圖釘,華東、沿海一帶圖釘就少了,先以為是詩星少,葉延濱說,正相反,有圖釘?shù)牡胤绞菦]訂《詩刊》的,也就是詩歌稀疏之地吧,可見形勢不樂觀。見到唐曉渡、謝建平、大衛(wèi)、李志強、李旭、藍野、汀南(諧音)、周所同等,談到評論,就說到李敬澤,葉延濱說現(xiàn)在北京文學界有這么種說法:葉延濱持這種觀點,很多小說家都是詩人做不成才寫詩的,我就提出,可在《詩刊》開一個“小說家詩生活告白”專欄,讓小說家談詩,有人就說可讓張煒寫,李小雨道,那張煒會樂死的。
來北京三件事:登長城,吃涮羊肉,見敬澤。前兩件易,后一件難,可見李敬澤之火,《人民文學》就在對門,李敬澤還真不在。
十二點多了,《詩刊》請客,一伙人跟大衛(wèi)去酒家,《詩刊》的李小雨、周所同、江南、李旭和我們共十二人一桌,白酒喝了三瓶,唐亞平和娜使兩個女詩人能喝,都在半斤以上,我只飲了半杯啤酒,不是喝酒的料。唐亞平在貴州電視臺,花了幾年時間做民間的節(jié)目,包括鹵族的謠文化,人就笑說她能向人放蠱,讓人滿眼幻見美人,就受益惑了。她也不置可否,同學就要她向《詩刊》的幾位放蠱,唐亞平便笑道已給周所同和李旭兩位放了,一個讓他繼續(xù)文質(zhì)彬彬,溫情脈脈;一個讓他知道文學的苦況。周所同便說:苦使文學的快樂深刻,娜夜提到大衛(wèi)的一句好濤,似乎是“一朵花要開破了”。
唐亞平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寫女性詩歌成名的,她當年有句不得了的詩:“找個男人來折磨”。這次見一桌男人,便戲言:“找一群男人來折磨”。伹人到中年,已很慈性了,似乎與她早年的詩是有距離的,賈平凹說,人缺什么才在文字中出現(xiàn)什么(大概意思),興許是如此吧,但她和娜夜都是有“巫氣”的。娜夜在詩質(zhì)上更簡單純粹些,有時詩太簡單了,就淡得沒什么了。
3月10日,星期三,晴
有風,旋轉(zhuǎn)著,卷起沙塵,是不是沙塵暴?
四十歲、白白胖胖的對外經(jīng)貿(mào)大學教授、世貿(mào)組織研究院院長張漢林博士的《人世后中國社會經(jīng)濟的變化與發(fā)展》,還真讓我們對中國兩年來的變化長了眼睛,看清了加入世貿(mào)這場不流血的革命對中國政治、經(jīng)濟、社會各領域的影響和推動,關鍵是它正在逐漸推動中國制度的變遷,很不簡單。有同學遞提問單上去,問龍永圖是中國入世功臣,怎沒提升?張博士哈哈一笑,坦誠說龍部長是位性情中人,又是個技術性官員,原來上面是安排他任外貿(mào)部常務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正部級,他不同意,現(xiàn)在他活得挺瀟灑,心情愉快,張還說他與龍是貴州老鄉(xiāng)哩。
課間休息不由考慮一個問題,中國當代正是大變革的大時代,經(jīng)濟與貿(mào)易引起的巨大變更,應該要有一部《子夜》式的大作產(chǎn)生,誰能抓住這個,誰就抓住了真實當代中國的敘事脈搏,這必須是一部在世界上都可以立得住的作品,我有寫的念頭,但自認為當前還沒這個能力。
晚飯后獨自散步至華堂商場,心里空落,孤寂,想家人,很想。
3月11日,星期四,晴
杜麗來小坐,才知道她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她說來讀書還帶了任務,是不能耽誤編輯工作的。她寫散文,印象中見過她的書,好像劃為美女作家之類吧。后來才知道,書市上賣得很好的《往事并不如煙》就是她編的。
有《家庭》編輯章子晝、魯田來我寢室約稿,《詩刊》也約我在京期間給寫一組,全沒興趣。
杜麗對我說的幾句話令人思索,現(xiàn)在出書要跟市場了,2004年的和2003年就不一樣,更不要說上世紀和今天了。她話里所說的圖書市場(讀者)和寫作本身,都是個急驟的變數(shù)。
3月12日,星期五,晴
寫小說的普遍要比寫詩的人更有為人處世經(jīng)驗,也更狡黠一些。寫詩的與之相比,膚淺多了,說得好聽是純粹,不諳世事,也是另一種浮躁。這或許由于手中的活決定的,活是什么性質(zhì),會影響人。我是個低調(diào)者,自認為從未浮躁,所以早就應該寫小說的。
金兆鈞,也就四十多,可能比我要年長一些罷,卻被老師介紹為“中國樂評第一人”,他的頭銜是中國音協(xié)《人民音樂》雜志主編,著名音樂評論家。他給我們講的是“中國流行音樂的亞文化”。百年來流行音樂的變化是明白了,其間也為我的樂理掃了一點盲。重點他講的文革時期“盲流歌曲”——勞改犯歌曲和“知青歌曲”,聲情并茂,邊講邊唱了不少諸如《75天》、《從北京到延安》、《南京之歌》,印象極深,他粗獷低沉的嗓音唱出了味,只是他講課語速挺快,有些本聽得懂的話竟聽不清了。他唱《潯陽舊賦》、《鴨綠江之夜》及“我是一個資本家的女兒/怎么能跟你相愛/親愛的楊哥哥”(楊成武之子),邊唱邊講解。我覺得就是在說“中國往事”,那是我想寫的一本關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書的內(nèi)容,有很多啟發(fā)。包括他講到當年阿爾巴尼亞影片《寧死不屈》插曲“趕快上山吧勇士們,我們在春天里加人游擊隊”,片里有經(jīng)典臺詞“我真沒想到一個革命者還彈吉他”,“革命者可以彈吉他”,就像得到上帝的允諾與批準一般,70年那一段,吉他居然在國內(nèi)賣瘋了。
金先生講的音樂流行嬗變緊密聯(lián)系社會和特定時代背景,透徹,精彩,既闡釋了音樂,又解釋了不同時代。我通過他發(fā)現(xiàn),北方人說話喉音濁重,像金先生這樣偏瘦者喉結(jié)顯得大而突出,南方人一開口肯定會被北方人的聲音壓下去的,無怪乎北方話成了權勢話語。
3月13日,星期六,晴
中午和劉亮程談詩,他說現(xiàn)在不寫詩了反而感到了詩意,原來寫時卻沒多少這種感覺。亮程是1992年停止寫詩,轉(zhuǎn)而寫散文的,他的散文在當下評價已高到了極處,估計也在他的意料之外,現(xiàn)在他在新疆作協(xié)專業(yè)創(chuàng)作,他說八十年代就看你的詩,我說現(xiàn)在也不太寫了。
3月14日,星期日,晴
早上八時許,剛洗漱完畢,龐余亮就來電話,說河南的從小樺束了,他在搞“中國詩人檔案”,要魯院的詩人到105房會面。
余述平、王黎明、梅卓、娜夜、劉亮程、倮伍拉且、雷平陽、喬葉、寫詩的還真不少,述平對我說他85年前后寫,80年代末轉(zhuǎn)小說,還順利,就不寫詩了,去年整理辦公桌抽屜發(fā)現(xiàn)一張白紙,上面有一詩題,有了感覺,竟寫了十來首,這是十年后寫詩,感覺和過去不一樣,寫了一首《張望》,生活的東西多了。他說和我同屬虎,都是62年生人。他說叢小樺攝影很專業(yè),見他忙著為詩人們逐一拍照,樣子認真,對每一個鏡頭的捕捉都很挑剔,每人都拍了七八個鏡頭。他要詩人們寫一句話,以示其對文學或詩的理解。我寫的是:詩,白紙上的梅花落辦。我理解的詩還是藝術的,唯美的。15號要交《詩刊》的春天祝辭,就不打算給了,那個活動也沒興趣參加,心里想離詩壇遠一點。
卉文的人有個怪現(xiàn)象,逢著這樣一個場合,明明很多人都陌生,名也沒聽過,偏要說人雖是初見,名卻如雷灌耳,凡這種話絕對的虛偽和可疑,迎合文人的出名心理,我是反感的?;蛟S這個班會出幾個大名者,但現(xiàn)在還不樂觀。
晚飯后散步,魯院所在處雖對外稱是八里莊南里27號,實際是在十里堡,起碼大門是在這里進去,牌也立在那兒,這條路混合著臟亂、商鋪、小販、臭氣、盲流和潛在性交易發(fā)廊的蓬勃發(fā)展。在北京的有趣處,我發(fā)現(xiàn)廁所和報亭幾乎隨處可見,二者都說明北京是座越來越方便的城市。
給妻、兒通電話,一份掛念提起、放下。
在華堂商場五樓書架見到四川楊黎編寫的磚頭大且厚重的一本書,曰:燦爛。出版人是萬夏,書里是四川第三代那幫的事,有點詩寫不動了,就忙著自己把自己編成歷史的感覺。這類事,小說界似乎少見,詩界卻多,也是有趣的。
不會下笨功夫的人,就不是個聰明人,趙忠祥在電視上如是說,極有道理。
待 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