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烹飪史行家調查研究,中國菜肴命名重在一個“雅”字。大量菜肴名稱,幾乎都是直接從烹調工藝過程中提煉出來的,以料、味、形、色、質、器以及烹飪技法而命名,表現(xiàn)出一種質樸之“雅”。
首論以質料命名的如荷包雞、鰱魚豆腐、羊肉團魚湯等等。
以味命名的五香肉、十香菜、過門香、糖醋鯉魚、酸菜魚、甜丸子等。
以形命名的有櫻桃肉、蹄卷、太極蛋、帶把肘子、梨心肉片等。
以質命名的有酥魚、脆苔、到口酥等。
以色命名的有金玉羹、玉露團、琥珀肉、米粉肉、玉蘭片等。
以烹法命名的有炒肉絲、粉蒸肉、干煸鱔魚、干扣排骨肉等。
以人命名菜,以典命名菜,也是傳統(tǒng)菜肴常用的命名之法,表現(xiàn)出諧謔之雅。如麻婆豆腐、曹操塊肉、東坡肉就是以人命名菜的例子,其中包含有對肴饌創(chuàng)制的紀念。以典取名的例子也不少,唐高僧慧寂為道誦經(jīng)行道時用果脯、面粉、蔬菜、竹筍制的羹湯稱為“道場羹”。五代竇儼官拜翰林學士,他喜用羊眼為料而制羹,時稱“學士羹”。
中國菜肴命名法,最主要的和大量應用的還是寫實的質樸方法。
先秦時期所列菜名有牛炙、羊炙之類,以原料和烹法相結合命名的較多。到了漢代,菜肴命名大體繼承了先秦時代的格式,名稱上少不了主料加烹法。一看名字,便知是什么菜肴。如牛白羹、犬干炙、鹿脯、炙雞、魚膾、臘兔等?!洱R民要術》所見菜名,應當是南北朝時期或者可上溯到魏晉時代的大眾化菜名,如酸羹、雞羹、燴魚莼羹、蒸熊、蒸雞、炙豚、肝炙餅炙、糟肉等。這些菜名已相當規(guī)范了,基本上屬于質料加烹法的命名格式,個別的還強調了輔料和佐料。
到了隋唐時代,菜肴命名方式,有了根本的改變,以味、形、色、人名、地名、容器命名菜名的現(xiàn)象已很普遍,帶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詞也開始用于菜名,這與文人關注飲食的風氣以及文學發(fā)展的程度有關,如光明蝦炙、貴妃紅、七返膏、金鈴炙、見風消、玉露團、長生粥、過門香等。
宋代開始,菜肴的命名,趨向質樸,給人以返璞歸真的感覺。
從此以后,質樸的命名成了采用最廣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