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3月26日,陰。
這一天,日本天保山海灣迎來了一個非同尋常的時刻。就在這一天,日本新一代天皇——明治天皇要在這里檢閱日本海軍。
天皇的御駕來了。天皇個子不算高大,走在保衛(wèi)他的武士叢中,幾乎看不見身影。他的腿腳由于運動神經(jīng)的先天缺陷,一瘸一拐的。他,還是個16歲的孩子,對海洋和軍艦懷著16歲的好奇。
輔佐他的大臣們早就在他的面前講過,要使日本強大,要讓天皇成為照耀亞洲的太陽,必須對外擴張。而對外擴張,首當(dāng)依靠強大的帝國海軍。明治天皇登上天皇寶座還沒幾天,就急不可耐地要看看作為日本希望所在的帝國海軍了。
軍艦上的士兵接到了天皇蒞臨的信號,各艦拉響了汽笛,吹起了喇叭。天皇猛地抬起頭,沖動地推開了周圍的高大侍從。他終于看清了大海,看清了他的海軍。
三月的海風(fēng),裹挾著寒氣向他卷來。他感到渾身發(fā)抖,而臉龐卻漲得通紅,額角上甚至滲出了汗珠。這樣一支軍隊如何能不爭天皇汗顏?
但見那軍艦。船身笨重,色彩暗淡.銹跡斑駁,桅索散亂。再看陳舊的火炮旁站立的軍官和士兵,個個都顯得沒精打采,毫無生氣。他的大臣們曾經(jīng)向他進(jìn)呈過西洋軍艦的圖畫,那些軍艦簡直就是魁梧、英挺的美男子。艦身高大、狹長,桅稈高高地直刺青天,粗大黝黑的火炮高傲地昂著頭,上面的水兵穿著雪白的衣衫,一個個精神抖擻,臉上全掛滿了自信的笑容……
御覽中的西洋軍艦.和眼前的帝國艦隊,何止是天壤之別!
“這不是我要的軍艦!我的軍艦應(yīng)是日本的驕傲!”這次海上閱兵給天皇留下的深刻印象,久久揮之不去。在輔政諸大臣的幫助下,他立草詔書,諭令全國:海軍之事為當(dāng)務(wù)之急,應(yīng)從速奠定基礎(chǔ)。
從速!加快!日本人的“水磨”遇到洋流的沖擊,立即瘋狂地運轉(zhuǎn)起來了。
沉埋多年的林子平的《海國兵談》被“解放”了出來,成為談海防、論練兵的重要理論依據(jù),甚至中國人魏源那本在故鄉(xiāng)遭受冷遇與遺忘的《海國圖志》,也成為天皇、大臣的必讀之書。
在日本兵部省炮制的雄心勃勃的計劃中。日本未來的海軍將要超過英國,在20年內(nèi)擁有太小軍艦200艘。
在歐洲的幾大造船廠,都可以看到日本人的身影。這些矮個子的東方人,早就脫下了傳統(tǒng)的和服和木屐,他們身穿燕尾服,頭戴禮帽,到處深深地鞠躬,到處打聽哪里有適合日本的艦船出售。他們的艦船和槍炮生意做得異常艱難,因為整個歐洲都在忙碌著自己的事兒,對他們的舉動興趣不大。
但是,他們白天仍舊東奔西跑,到處活動,不放過一個可能的機會;晚上,他們聚在一起,重新按照在國內(nèi)的身份品級次第坐好,激動地重溫著天皇的諭旨,憧憬著飄揚太陽旗的艦隊橫行太平洋時的壯闊景象,這時,他們往往要淚流滿面,把白天受到的屈辱和冷遇忘得一干二凈。他們是用在海灘上做小買賣的精明,向世界購買著一個民族的尊嚴(yán)。
在皇宮里,明治天皇的眼睛里充滿血絲,他處在極度的亢奮之中。
海軍經(jīng)費一加再加,用于海軍建設(shè)的專門國債發(fā)行了,煙草稅、藥物稅都投到了海軍這個無底洞之中。明治天皇東張西望,越過那些張手要錢的臣子的頭頂,他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權(quán)臣貴族極盡奢華的府邸,通宵達(dá)旦的宴飲,依紅偎翠的游戲,一擲千金的豪賭,充斥馬廄的名馬,鑲嵌珊瑚寶石的衣裝……
憤怒的明治天皇向他的臣子們揚起了無形的鞭子,發(fā)出了無聲的詔令:從即日起,天皇開始撙節(jié)內(nèi)官開支。進(jìn)餐時的四碟八碗撤了,入夜的笙管笛簫停了。什么錦衣玉帶,什么鐘鳴鼎食,天皇不要享受。不要排場,只要海軍。
1887年7月,天皇發(fā)布諭令
朕以為在建國事務(wù)中,加強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之事。而從國庫歲入中尚難以立即撥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茲決定從內(nèi)庫中提取三十萬元,聊以資助,望諸大臣深明朕意。
諭令一發(fā),舉國貴族富豪無不為之震動。有錢人競相效仿天皇,紛紛解囊捐款。不到三個月,海防捐款總額竟達(dá)103萬之多。
到甲午戰(zhàn)爭前,據(jù)說明治天皇甚至用餓肚皮的方法,給他的文臣武將起帶頭作用。
據(jù)說,當(dāng)時到日本去的中國人不少,有人帶回了日本天皇靠牙縫里摳肉來供養(yǎng)海軍的見聞。在京城里居然被傳為笑談。人們說:“東洋小夷,畢竟是東洋小夷,這么干,也不怕讓人笑話!”
讓人笑話,丟一國之主的臉面,似乎是非常可怕的;唯一不怕的,就是沒有海軍,沒有國防,沒有主權(quán)和尊嚴(yán)——這,就是上世紀(jì)大清國的邏輯。
楊威 摘自(龍旗)學(xué)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