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嗎
近日看報,一則報道頗讓人心情沉重。報道說的是,導游祝先生帶一個中國學生團在歐洲游歷時碰上了不少尷尬事。在意大利米蘭,正趕上某著名品牌的人造水晶飾品專賣店在打折。中國學生們像瘋了一樣涌進面積不大的小店……雖然生意盈門。店里的兩名售貨員卻不大高興。因為學生們看了貨品就隨手扔在柜臺上,轉(zhuǎn)頭又向售貨員要另一件,而且互不相讓擠作一團,大聲嚷嚷,精致的小店被鬧得像菜市場。一名售貨員面帶嫌惡地用意大利語嘟嚷了一句,這些中國人配不上如此高貴的飾物。不懂意大利語的學生們還在搶購,懂得意大利語的祝先生感到難過異常。然而這樣的窘境在旅行短短幾天里不時發(fā)生:在一家比薩店吃飯,店主人已刻意將中國學生與其他客人分區(qū)安排,可興頭上的擎生們說話聲音越來越大,不時有客人側(cè)目,祝先生再三提醒,可總是安靜了一會兒又哄鬧起來;入住酒店,學生的吵鬧聲屢次引發(fā)其他住客的投訴,祝先生不得不一再向人致歉……
此情此景你是否非常熟悉?或許相似的一幕幕也經(jīng)常發(fā)生在你的周圍。又或許你也曾是其中的一分子。在公眾場合旁若無人地大聲喧嘩,對于如今很多中學生來說實在是習以為常的一件事。讓人汗顏的還不只如此,不妨讓我們來揭回短:校園內(nèi),隨地吐痰,滿口粗話,課間樓道里橫沖直撞,對同學的問候無動于衷,對老師的批評不以為然;回家路上,對紅燈視而不見,隨意亂闖,爭著上公交搶座位;回到家里對父母呼來喝去,唯我獨尊,理所當然地享受父母的愛,更有甚者對父母惡言相向。凡此種種,歸于一點,那就是禮儀觀念的淡薄。
“禮”,字典的解釋是:由一定社會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禮節(jié):“儀”是指人的容貌舉止。禮儀就是人們交往中應有的禮節(jié)儀式,是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然而,“不學禮,無以立”,“溫良恭儉讓”,“言語之美,穆穆皇皇”,“或飲食,或走坐,長者先,幼者后”,以及“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等等,這些流傳千年的傳統(tǒng)美德,似乎離今天的青少年越來越遙遠了。
人之有禮,猶魚之有水也
同學們可能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農(nóng)民企業(yè)家和外商洽談一項業(yè)務(wù),經(jīng)過彼此的努力,達成共識。正準備簽訂合同時,只見那位企業(yè)家張開嘴巴朝干凈的地面吐了一口痰,這一粗俗的動作令對方非常地反感。很不幸,就是因為這口痰使他丟失了這項業(yè)務(wù)。由此可見,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形象禮儀在生活和工作中多么重要。
當我們接觸一個人之后,常常會給他一些評語:“這個人素質(zhì)高,有風度”;“這個人有教養(yǎng),談吐文雅”;“這個人太差勁,連句客氣話都不會說”;“這個人俗不可耐,滿嘴臟話”;“這個人太邋遢,衣服皺皺巴巴,連臉也沒洗干凈”……一個素質(zhì)高、有教養(yǎng)的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這樣的人,被人尊重,受人歡迎,從心理學上講,被眾人接納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有利于自身的發(fā)展。如果缺乏教養(yǎng),不懂文明禮儀’,周圍的人都對你避而遠之,你又如何能立足社會?又哪來什么自我發(fā)展呢?所以,學習禮儀首先是個人的需要。
反映個人教養(yǎng)的禮儀,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一個人、一個集體、一個國家的禮儀水平如何,往往反映著這個人、這個集體、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zhì)和文明水平。古人曾經(jīng)指出,“禮儀廉恥,國之四維”,將禮儀列為立國的精神要素之本。而在日常交往中,誠如英國大哲學家約翰·洛克所言:“沒有良好的禮儀,其余的一切成就都會被人看成驕傲、自負、無用和愚蠢?!弊袷囟Y儀,應用禮儀,將有助于凈化社會的空氣,提升個人乃至全社會的精神品位。我們國家正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shè)。建設(shè)和諧社會。其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就是要求全體社會成員講文明、講禮貌、講衛(wèi)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huán)境美。這些內(nèi)容,與禮儀完全吻合。因此,學習禮儀也是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我們的鄰邦日本就很重視文明禮儀的教育。家庭中,母親做好了飯沒讓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飯前,必須先說一聲“那就不客氣了”。孩子每次出門都要和父母親說一聲“我走了”,每次回家進門都要說一聲“我回來了”。日本孩子的文明禮儀行為已成為他們的習慣。日本這個國家都有嚴格的禮儀習慣,更何況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的歷史古國呢?
學做有“禮”之人
首先,讓自己擁有美好高尚的心靈。從表面上看,文明禮貌是外在的。而實際上外在的形式下蘊含著內(nèi)在的思想和情感。講文明懂禮貌的人。應該是有著美好心靈的人。美好的語言來自于美好的心靈,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言為心聲”、“形為內(nèi)現(xiàn)”。如果一個人靈魂齷齪,不管其行為舉止怎樣彬彬有禮,充其量只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君子而已。正如美國學者哈尼-魯賓所說:“注意你的思想。它會變成你的言語;注意你的言語,它會變成你的行動;注意你的行動,它會變成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它會變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會變成你的命運?!弊哌M校園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品德不良的學生大都有出手就打,張口就罵的習慣,與人交往經(jīng)常是欺軟怕硬,偷懶逃學也是家常便飯。做一個有“禮”之人,首先讓你的心靈美好起來吧!
做一個有“禮”之人,還要學會尊重他人。禮儀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禮儀從話里來,話從心中來,只有從內(nèi)心尊重人,才會有得體的禮儀言行,尊重他人是人與人接觸的必要和首要態(tài)度。前文所述報道中的學生團在公眾場合肆無忌憚地大聲喧嘩,其實就是一種不尊重他人的無禮行為。尊重他人,以禮相待,會讓人如沐春風。看過一篇描寫列寧的文章,寫道:有一次,列寧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xiàn)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后自己緊靠著墻,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列寧是尊重他人的典范,是同學們學習的榜樣。
再次,學習禮儀要重在實踐。例如進校門時,主動向老師同學問好;吃晚飯時,為父母盛上一碗飯;同學之間有了磨擦,說一聲抱歉;老師批評時虛心接受。如果確實是老師誤解了,可以向老師解釋。這些看似簡單的舉動,正是禮儀的具體體現(xiàn)。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里,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文明修養(yǎng)也一樣,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
去過歐洲或日本的人,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紅燈亮起,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也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地闖紅燈呢?這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文明禮儀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熬尤杖『跫骸保趯W習、生活、交往中,我們每個人都應經(jīng)常檢查自己的言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讓一聲“對不起”及時化解劍拔弩張的沖突,讓一句“不要緊”給人吹去一陣溫潤的春風。那么,我們生存的空間將多一份溫馨,多一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