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奈川沖浪》 葛飾北齋(1830年)
為紀念中日邦交正?;?5周年和開展中日文化交流年活動,由中國國際交流協(xié)會主辦,日本長野縣日中交流協(xié)會、日本浮世繪博物館協(xié)辦,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承辦的“日本浮世繪藝術珍品展”于2007年11月15日至12月12日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展出。
浮世繪的產(chǎn)生
在中國的隋唐時代,日本曾多次遣使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當時,日本本土文化尚未形成體系,中國文化被引進日本的同時,木版畫也隨之傳入。10世紀時,日本民族藝術發(fā)展逐漸成熟,產(chǎn)生了“大和繪”藝術流派。“大和繪”是專供貴族鑒賞并在上層社會中盛行的,它帶有濃厚裝飾性的藝術,具有濃郁的本土氣息和深厚的寫實基礎,為以后浮世繪藝術的發(fā)展開辟了先河。
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現(xiàn)在的東京)建立幕府,日本進入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武士統(tǒng)治時代——江戶時代。德川家康統(tǒng)一全國后,社會局勢穩(wěn)定,出現(xiàn)了太平盛世。致富的商人和平民將賺來的財富揮霍于享樂,于是在當時就產(chǎn)生了一種享樂休閑文化——“町人文化”,即“市民文化”。
《雨中三美人》鳥居清長(1781年~1788年)
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商人的經(jīng)濟實力越來越強大,他們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審美能力的新興文化階層。很多人擅長詩歌、儒學以及其他一些藝能,如茶道、花道等。為適應他們的需求,日本藝術家把從中國傳入的可批量印制的木版畫進行革新,在木版套色上下功夫,縮小畫幅,繪畫題材以市民情趣為主,出現(xiàn)了庶民藝人、歌伎舞女等戲劇題材,受到了上至貴族、武士,下至市民各階層的普遍喜愛。市民審美需求和審美能力的提高,促進“浮世繪”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
“浮世”一詞是受漢語影響而出現(xiàn)的日語詞匯,其意暗含佛教的厭世思想,形容人生充滿煩惱和苦悶,人世的虛無飄渺,意即此岸、俗世或塵世。在江戶時代,該詞在日語中逐漸演變?yōu)橄硎苌?,沉醉于歌舞和愛情,追求時尚的意思。“浮世繪”的字面意思是“虛浮世界的繪畫”,一般就被望文生義地理解為是關于塵世風俗的繪畫,類似于我國《清明上河圖》那樣的市井風俗畫。
繪制浮世繪 日本浮世繪博物館藏
《戲景》歌川廣重(1856年)
制作浮世繪日本浮世繪博物館藏
浮世繪的發(fā)展
在江戶時代,由于經(jīng)濟的增長,市民對浮世繪的需求增加,浮世繪開始大量印制,以供需求。浮世繪木刻版畫歸納起來大致有兩種形式:“繪本”和“一枚繪”。所謂“繪本”,即是插圖畫本。它在江戶初期是以古典小說的插圖為開端,后來陸續(xù)出現(xiàn)通俗的插圖讀物,到萬治年間(1658~1661),隨著市民小說的產(chǎn)生,這種木刻繪本迅速發(fā)展。民間畫師菱川師宣便是這種“繪本”的創(chuàng)始人?!耙幻独L”,即單幅的創(chuàng)作木刻,畫工更精細一些。
浮世繪木刻技法不追求木刻的刀功,卻注意木質紋理的表現(xiàn)效果,強調線條的流暢,往往需要畫、刻、印三者共同合作來使作品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浮世繪版畫的印刷,起初為單純的著墨線條印本,以后發(fā)展有丹(朱砂)繪和漆繪,是在墨色印刷的基礎上,用彩筆添入的。其后,又出現(xiàn)了紅繪、浮繪、錦繪等多種印刷方式。
紅繪,是用紅顏料代替朱砂,再加上其他四五色細心分色。
漆繪,是在紅繪中的頭發(fā)和衣帶的著墨部分摻膠而發(fā)出漆一樣的光澤,再撒金粉而增添光彩;
浮繪,是將歐洲的透視遠近法應用于描繪街景、劇場等背景。
《富士山三十六景之四》葛飾北齋(1830年)
浮世繪產(chǎn)生的初期,在技法和內容上深受我國明代畫風的影響,據(jù)史料記載,明代有一批擅長套色印刷術的中國工匠東渡日本,他們對傳播先進的印刷術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我國明代木刻版畫高度發(fā)展影響下,約1740年,日本浮世繪畫師們發(fā)明了紅印,采用紅和綠及其他少數(shù)色彩,使浮世繪由早期的單墨色木版畫經(jīng)過丹繪、紅繪、漆繪發(fā)展到以紅、綠為主調的木版彩色印刷。紅印從1760年開始逐漸增加色彩,并向多色彩印發(fā)展。之后,由于歌舞伎的繁盛、木版技術的進步以及浮世繪畫深受人們歡迎,畫師鈴木春信創(chuàng)造出了彩色印刷的浮世繪——錦繪,使浮世繪的印刷技術達到一個高潮,代表了當時日本民族在藝術上的最高成就,在日本繪畫史上打開了新境界。
浮世繪的作者都出身民間,沒有一個御用畫家。浮世繪藝術的出現(xiàn),可以說是日本在封建社會末期,資本主義萌芽階段市民階層自我意識、民主意識的覺醒。它在尋常百姓中的普及和傳播之廣泛,是以往任何一種藝術品類所不可比擬的。19世紀20年代,由于資本主義經(jīng)營方式的盛行,使這種藝術失去了健康的內容,開始追求色情和低級趣味。到明治維新以后,日本極力推行西化,從根本上破壞了浮世繪生存的基礎,浮世繪漸漸走向衰亡。浮世繪現(xiàn)在雖已被現(xiàn)代印刷術所代替,但其豐富的藝術成果依然為各國人民所珍視。
《江戶名勝百景之龜戶梅屋》歌川廣重(1856年)
浮世繪的制作
浮世繪主要是一種版畫,與我國古代版畫的印制方法相同,一幅浮世繪通常需要由原畫師、雕版師、刷版師三者按順序分工合作完成。首先,由原畫師作畫,然后由雕版師將原畫雕刻在櫻花木板上,最后由刷版師在各個圖版上涂上不同的顏色后,再將圖案轉印到紙上。一個版通常可印200張左右。要上多少色就必須刻多少圖版,因此顏色越多,所需圖版越多,制作程序就越繁雜。雖然是合作完成的作品,但一開始只有原畫師才能落款,后來也有雕版師的落款。浮世繪的制作的具體過程可分為5個步驟:繪制原圖、雕刻墨板、選定色彩、雕刻色板和刷版。
浮世繪的題材
浮世繪的題材極其廣泛,最初以“美人畫”和“役者繪”(戲劇人物畫)為主要題材,后來逐漸出現(xiàn)了以相撲、風景、花鳥以及歷史故事等為題材的作品。有些畫家還專事描繪婦女生活,記錄戰(zhàn)爭或描繪山川景物,它幾乎是江戶時代人民生活的百科全書。此外,還有以孩子游玩情景為題材的兒童畫、玩具畫,以長崎、橫濱的異國風情為題材的長崎畫、橫濱畫,以時事為題材的時事畫,繪在團扇上的扇面畫,等等,種類繁多。 而所有這些題材的基調都體現(xiàn)了新興市民的思想感情。
浮世繪知名畫師
17世紀后半期,菱川師宣用木刻開創(chuàng)了近代浮世繪,將木版畫由插圖版畫獨立變成單頁版畫,從而成為浮世繪的創(chuàng)始人。繼菱川師宣后,奧村政信和西村重長為進一步發(fā)展浮世繪版畫,創(chuàng)造出紅繪和漆繪兩種新的表現(xiàn)形式,從而增強了浮世繪的表現(xiàn)力,擴大了畫題的范圍。奧村政信是漆繪的創(chuàng)始人,最初制作墨版畫、丹繪,后用漆繪手法表現(xiàn)美人畫和戲劇人物畫,并采用西洋畫法的遠近法創(chuàng)造了新的繪畫樣式——浮繪。
浮世繪的代表畫家有菱川師宣、宮川長春、鳥居清信、懷月堂安度、鈴木春信等人。其中,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六人被譽為“浮世繪六大畫師”。
鳥居清信與鳥居清長為鳥居派浮世繪的開創(chuàng)者,這一派的特點是為戲劇人物、歌舞伎演員描繪肖像,并繪畫出許多舞臺照,類似我國的楊柳青版畫中的京劇內容繪畫。鈴木春信的作品作風纖柔,婉麗多姿,但是常常男女形態(tài)不分;東洲齋寫樂的作品專門畫歌舞伎演員,人物面貌形狀近于怪異,如漫畫般的夸張,并且常用銀灰色的云母粉紙作底,在浮世繪中獨樹一幟;葛飾北齋生于江戶的葛飾村,他的作品有濃重的鄉(xiāng)土氣息,也是國際知名的浮世繪畫家;歌川廣重則以描繪旅途風光著名,表現(xiàn)了各個驛站的風土人情,描繪出江戶時代社會各階層的面貌。浮世繪藝術從興起到衰退,不過300年左右的時間,喜多川歌、葛飾北齋、歌川廣重之后再沒有出現(xiàn)冠絕群雄的天才。
浮世繪的影響
浮世繪的誕生也沖破了美術為權貴、統(tǒng)治階級所壟斷的陳規(guī),走向市民大眾。對日本美術的走向和發(fā)展起到了
不可低估的作用。
浮世繪對歐洲美術界,特別是西歐印象派的畫風也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印象主義畫家從當時流傳到歐洲的日本版畫中尋求幫助。日本版畫教給印象主義兩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個是如何用純色來繪畫,另一個是如何采用新的構圖方式。特別是在色彩領域,如果沒有日本版畫,印象主義畫家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如此大膽地拋棄歐洲藝術傳統(tǒng)的用色技巧,完美地表達新的視覺經(jīng)驗。
浮世繪藝術對中國人并沒有產(chǎn)生重大影響,因為浮世繪版畫最主要的兩大特色從本質上都源于中國的繪畫藝術,甚至包括形式和內容。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國人才開始對日本浮世繪版畫有了較多了解。中國人從浮世繪中既能看到過去自己的影子,也能看到日本民眾民俗生活的場景,其深含的文化韻味很值得仔細品味
(責編 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