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美術館和敦煌研究院聯(lián)合主辦的“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自2008年1月19日一直持續(xù)到2月21日。此次展覽別開生面,與“古韻新風——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創(chuàng)作展”、“面壁生華——藝術名家與敦煌”兩個的展項同時與觀眾見面。展出面積達4000多平方米,占據(jù)了一層全部9個展廳。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的重要文化項目,也是中國美術館為2008年新春的特別奉獻。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絲綢之路之重要地標,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從公元4世紀開始,隨著佛教東傳與興盛,敦煌連續(xù)開窟造像,千年不斷,形成了中國佛教藝術的輝煌寶藏。敦煌現(xiàn)存812個洞窟,計有歷代壁畫5萬多平方米。敦煌藏經(jīng)洞的發(fā)現(xiàn),大量8世紀至10世紀的繪畫作品得以面世,一般統(tǒng)稱為“敦煌遺畫”或“敦煌絹畫”。而敦煌藏經(jīng)洞所出的5萬余件寫卷,年代上自東晉,下迄北宋初年,數(shù)量巨大,極大豐富了中國書法史的景觀。而今,敦煌的整體保護與管理日益科學規(guī)范,敦煌莫高窟已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次大展的展品絕大部分來自敦煌研究院提供的魏晉南北朝到元代最具代表的10個精美復原洞窟,其中彩塑復制品13尊、石窟壁畫臨本120幅、石窟彩塑真品9尊、敦煌藏經(jīng)洞出土文獻真跡10件、敦煌花磚10件。
10個復制洞窟分別為莫高窟第275窟(北涼)、莫高窟第249窟(西魏)、莫高窟第419窟(隋)、莫高窟第220窟(初唐)、莫高窟第45窟(盛唐)、榆林窟第25窟(中唐)、莫高窟第158窟(中唐,4/5比例復制)、莫高窟第17窟(即藏經(jīng)洞,晚唐)、榆林窟第29窟(西夏)、莫高窟第3窟(元代)。其中,按照4:5的比例復制的著名的158窟巨型涅臥佛安臥在中國美術館的圓廳,向世人展示佛教文化的博大與神秘。
敦煌復原洞窟曾經(jīng)個別的在北京、上海、廣東、日本展出過,但原在敦煌以外的地方,像此次10個復原洞窟集中展出,卻是前所未有的規(guī)模。
敦煌石窟彩塑真品10尊多發(fā)現(xiàn)于“千像塔”中。敦煌莫高窟造像以泥塑彩繪為主,少見石雕、木雕,另有1尊六臂觀音像,因其木雕材質(zhì),實屬罕見的珍品。
敦煌彩塑復制品11尊包括1尊盛唐時期藏于千像塔中的供養(yǎng)菩薩像臨品。
120幅敦煌石窟壁畫臨摹品從題材內(nèi)容上看,有佛經(jīng)故事、佛像、飛天、伎樂天、供養(yǎng)人、藻井。其中不乏鴻篇巨制,如《帝王圖》、《張騫出使西域》、《都督夫人禮佛圖》、《張議潮出行圖》、《宋國夫人出行圖》、《千手千眼觀音》等,都是長達數(shù)米的完整的壁畫臨品。壁畫臨摹是敦煌藝術研究和傳承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時兼具保護、展示和傳播功能,把敦煌藝術的形象傳達給沒有來過敦煌的人們。從上世紀40年代成立保護機構起,敦煌研究院的美術工作者就開始了壁畫的臨摹工作。60多年過去了,幾代敦煌美術工作者不但總結出從起稿、線稿、上色、畫面整體調(diào)整、完稿等一整套臨摹技法,而且建立了以客觀臨摹、整體臨摹和復原臨摹為基本方法的敦煌壁畫臨摹體系。
10件敦煌藏經(jīng)洞出土文獻真跡中8件屬于國家一級文物。其中一份北宋年間手書的“酒帳單”,長118厘米,寬33.5厘米,屬國家一級文物。紙張接縫處,鈐有“歸義軍節(jié)度使新鑄印”長方朱文印。研究者認為酒帳立于宋干德二年(公元964年),反映了敦煌當時政治、經(jīng)濟、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情況,具有重要價值。原紙割裂為二,前11行藏敦煌研究院,后截由日本青山慶示先生收藏,1997年捐贈敦煌研究院。
10件敦煌花磚中有著名的八瓣蓮花磚,磚面中心突出一圓點,環(huán)以八瓣蓮花,四周飾以云頭紋、四角花蕾。整個花磚的浮雕面齊平光潔,流暢清新,系敦煌莫高窟西夏洞窟出土。在本次“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中,八瓣蓮花磚的紋樣運用到展廳的地面設計上,以期喚起觀眾對敦煌的遙想。
“古韻新風——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創(chuàng)作展”,匯集了1944年敦煌研究院成立以來,幾代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工作人員包括常書鴻、段文杰、董希文、潘茲、李振甫、侯黎明、婁婕等人的創(chuàng)作,共計75幅。
自上世紀40年代成立敦煌研究所以來,敦煌研究所美術研究所經(jīng)歷了幾代人辛勤耕耘,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藝術隊伍。他們不斷總結前人經(jīng)驗,并以保護為基本原則,用寫生的方法進行臨摹,通過對各時期壁畫內(nèi)容、構圖、人物形象、色彩等特點的反復研究解讀,使敦煌壁畫的臨摹研究工作步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仔細揣摩敦煌藝術并進行臨摹的同時,他們也進行了豐富的藝術創(chuàng)作,不僅在繪畫技法上吸取中國傳統(tǒng)壁畫的精髓,同時也在繪畫表現(xiàn)材料上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和創(chuàng)新,這次展出的是他們在藝術上不斷積極探索的藝術結晶。
“面壁生華——藝術名家與敦煌”展出了幾代知名藝術家包括葉淺予、吳作人、關山月、張仃、朱乃正、靳尚誼、常沙娜、林崗、詹建俊、楊之光、方增先、袁運甫、袁運生等赴敦煌寫生、以敦煌為主題的藝術作品近70件,其中有巨幅現(xiàn)場壁畫臨摹,有敦煌外景寫生等與敦煌相關的藝術創(chuàng)作。它們第一次匯集展出,展示了博大精深的敦煌藝術對近現(xiàn)代藝術家的影響以及他們對敦煌藝術的獨特心得,彰顯出敦煌石窟藝術與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的緊密關聯(lián)。
此次展覽是敦煌藝術第一次走進中國美術館,也是一次最全面的、最具學術脈絡的敦煌藝術展。展覽期間同時出版發(fā)行了三本精美畫冊,分別是《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古韻新風——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創(chuàng)作作品》、《面壁生華——藝術名家與敦煌》
(責編 畢思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