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紙糊的戲裝小人,最精彩的是武將,頭上插著翎毛,背后扎著四面小旗,全副盔甲,衣袍底下卻是一圈鬃子。這些戲裝小人都放在一個大銅盤上,耍的人一敲那銅盤子,個個鬃人都旋轉(zhuǎn)起來,刀來槍往,煞是好看?!边@是多年前冰心在散文《我到了北京》中對鬃人的一段描述。
鬃人是北京獨有的一種民間手工藝品,起源于清朝末期,是受京劇及皮影戲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因在人物底部粘有一圈鬃毛而得名。
鬃人用膠泥做頭和底座,秫秸稈做身架,外面繃上彩紙或彩綢作外衣,再絮上少許棉花;然后按照故事情節(jié)給鬃人勾畫臉譜,描繪服飾;最后在底座上粘一圈2至3厘米長硬而有彈性的豬鬃,戴上盔頭、髯口、兵器等裝飾,鬃人就算做成了。鬃人最能展現(xiàn)京劇舞臺人物的特點。數(shù)個鬃人組成一組戲劇人物,置于銅盤中,用木棒輕輕敲打盤沿,在鬃毛的彈力作用下,盤中的人物便會有規(guī)律地旋轉(zhuǎn),猶如京劇舞臺上的種種表演場面,鬃人藝術因此被稱為“盤中戲”。
上世紀30年代,鬃人藝術達到頂盛,后來慢慢衰落,到解放前幾近失傳。如今,熟悉鬃人制作工藝的惟白大成一人。
年已七旬的白大成先生回憶,解放前那會兒老百姓都喜歡京劇、戲曲,過年的時候大家圍坐在一起,銅盤里擺點小鬃人,咚咚咚一敲,一場活靈活現(xiàn)的好戲就開演了,不必上戲園子看戲去了。小時候他很喜歡逛廟會,一聽見銅盤敲響,小人兒轉(zhuǎn)動,他就挪不動腳了。上學后,他又迷上了畫畫。
盡管“盤中戲”曾經(jīng)相當流行,但幾乎失傳。1959年,白大成結(jié)識了有“鬃人王”之稱的第二代傳人王漢卿,從此與鬃人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并立志將鬃人這一傳統(tǒng)民間藝術恢復并傳承。
1964年,解放后北京第一次恢復鼓樓廟會,許多民間藝人都被邀參加。白大成作為最年輕的藝人,展示了從人們視線中消失已久的鬃人作品。許多老北京人都覺得親切:“居然還有人會做鬃人,多少年在廟會上都見不著這老北京的玩意兒了!”
然而,時隔二十多年后這一北京特有的民間手工藝才再度呈現(xiàn)給廣大觀眾。1990年,第一屆中國藝術節(jié)在中國美術館開幕,鬃人作為戲曲藝術的一部分設專柜展示,藝術節(jié)閉幕后白大成的《大鬧天宮》、《八大錘》和《挑滑車》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大鬧天宮》是他迄今作品中人物最多的一個,孫悟空帶著10個小猴子,還有各路天兵天將一共30多個。
鬃人藝術來源于京劇,所以形象大多是戲曲人物。白大成制作鬃人的要求很高——“小小的‘盤中戲’要和舞臺戲一樣逼真好看”。 為了讓鬃人“活”起來,他根據(jù)人物關系把鬃按不同方向粘貼,使人物朝不同方向旋轉(zhuǎn),這樣的設計讓鬃人活靈活現(xiàn)。 除了服裝、道具和舞臺戲一樣,最重要的是臉譜的勾畫,眉眼傳神,才能讓鬃人活起來?!白兹说木杈驮谒N含的文化價值上,臉譜的繪制最能展示人物的特點,從而體現(xiàn)出人物背后的故事,這樣的鬃人才能厚重起來。”
白大成制作的鬃人保存了較濃厚的皮影戲特點,諸如筒式身子,衣褲連綴不分,云字頭勾畫,風格粗獷,造型精致。
這種民間工藝品的材料大多使用廢料,但經(jīng)過藝人的手變廢為寶。服裝就是戲裝的下腳料,帽子、頭飾上的絨球用各色廢毛線揉成,薄鋁片就是武將拿的大刀,藥丸變成了大錘,翎子用的是孔雀毛……但支撐鬃人站立并能舞動起來的鬃毛,白大成一直選用最好的豬鬃,精挑細選后一根根粘貼到底座上,十多年都不會壞。
白大成不僅兌現(xiàn)了年輕時許下的諾言,而且對傳統(tǒng)工藝進行了改進、創(chuàng)新。他做的普通鬃人身長約17厘米,比傳統(tǒng)的鬃人長高了10厘米。傳統(tǒng)鬃人是用紙做的,不便保存,他改用了綢緞。以前的鬃人都沒有腿,下半身就是一個圓錐體,他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給不同人物加上了腿,并設計出不同造型,從而有了亮相的效果。傳統(tǒng)鬃人的手臂用細鐵絲代替,他將鬃人手臂絮上棉花,顯得“有血有肉”。
對白大成來說,鬃人已經(jīng)成了他生活的全部。為了讓這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傳承下去,他做出了許多努力。他多次被邀請到國外參加藝術展,隨著不斷的交流,已經(jīng)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北京鬃人的獨特魅力。正如白大成先生所說:“鬃人的魅力,在于讓你看見了就會喜歡上。而就這么個小小的玩意兒,卻深藏著民族的文化在里面?!?/p>
近幾年,白大成還成為傳統(tǒng)民間手工藝的推動者和保護者,他在北京各大廟會與相關部門合作舉辦了多場大型傳統(tǒng)文化講座,從而讓國人更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F(xiàn)場的講解和表演,增強了觀眾對民間藝術的理解和喜愛。
小小一個鬃人,看起來神氣、逗趣,卻記錄著傳承藝人的五味人生,甚至是一段歷史的滄桑變遷。對已是花甲之年的白大成來說,鬃人藝術由最初的愛好、謀生手段已經(jīng)變成一種責任
(責編 雨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