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地的賀歲片,馮小剛即使不被稱之為“鼻祖”,起碼也是一個永遠無法繞行的建筑。馮小剛曾在他的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中寫到:“1997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個導(dǎo)演在中國拍了一部賀歲片,神話般地傳遍座座城市,奇跡般堆起了票房的金山……”我們不知道馮導(dǎo)演的青春都獻給了誰,但可以肯定他的青春有不少都砸在了賀歲片身上。
長著一張喜劇的臉
1996年,馮小剛在受到時任北京電影制片廠廠長韓三平“你應(yīng)該發(fā)揮你的特點,拍一部喜劇賀歲片”的支持下,以王朔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為藍本,馮小剛開始拍攝喜劇片《比火還熱的心》,該片后改名為《甲方乙方》,在1997年歲末上映。短短數(shù)月,這部投資僅為400萬元的影片就制造了令人難以置信的3300萬元的票房神話,至此,中國內(nèi)地影壇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賀歲片。
馮小剛隨后在1998年和1999年的歲末又推出了兩部賀歲片《不見不散》和《沒完沒了》。同樣的喜劇片類型,同樣的京味幽默,同樣都由葛優(yōu)主演,同樣具有驚人的吸金能力。據(jù)統(tǒng)計,《不見不散》贏得了4400萬元票房,而《沒完沒了》則突破了5000萬元大關(guān),兩部影片均位居當年中國內(nèi)地電影的票房冠軍。當時,在中國老百姓里流傳著一句話:過年除了看春晚,就要看馮小剛的賀歲片。
在馮小剛的引領(lǐng)下,內(nèi)地賀歲片一時風(fēng)起云涌,各路名導(dǎo)明星紛紛加入戰(zhàn)團,在歲末年初登場的“賀歲檔”也漸漸成型。
要拍就要拍大片
也許是受了“馮小剛的成功只是一個意外”、“馮小剛只會拍賀歲片”等言論的刺激,馮小剛選擇放棄了2000年的賀歲檔,轉(zhuǎn)而在該年暑期推出了既無葛優(yōu)也不喜劇的家庭倫理片《一聲嘆息》。雖然這部影片在當年也獲得了2000萬元的不俗票房,延續(xù)了馮小剛“票房不敗”的紀錄,但缺席了馮小剛的中國內(nèi)地的賀歲檔卻變得一片蕭條。那年五部賀歲片在北京地區(qū)的總票房僅有320萬元,其中更包括只進賬70萬元的《幸福時光》,這部影片的導(dǎo)演是張藝謀。
一年之后,馮小剛攜一部《大腕》再度歸來賀歲檔,不僅帶回了老搭檔葛優(yōu),還請來了好萊塢巨星唐納德·薩瑟蘭與香港女星關(guān)之琳,沒有意外,該片再度創(chuàng)下4000萬元票房的年度最高,而且更成為了中國入世之后好萊塢資金進入中國電影市場的第一部影片。
正當馮小剛開始自己的國際化進程時,被李安的武俠靈魂附體的張藝謀又重返賀歲檔,2002年的賀歲檔,張藝謀挾《英雄》強勢而出,創(chuàng)下了2.5億元的中國影片票房紀錄。雖然馮小剛在2002年選擇對張藝謀退避三舍,但他很快就漂亮地殺了一個“回馬槍”,分別在2003年和2004年推出了賀歲影片《手機》和《天下無賊》,前者的票房達到5600萬元,而后者更是在與周星馳的《功夫》PK中表現(xiàn)優(yōu)異,讓“馮氏賀歲片”第一次突破億元大關(guān),達到1.1億元。隨著票房的節(jié)節(jié)攀高,中國內(nèi)地賀歲檔不可避免地走進了“大片時代”。
沒有笑只有血淚
其實,從2003年的《手機》開始,馮小剛的賀歲片就已經(jīng)不再走喜劇片的路子了,到2004年的《天下無賊》,馮小剛更是把悲劇色彩加入到自己的影片中。我們再也看不到從前他的影片中那種草根意識、那陣溫暖情意以及那股透著聰明的幽默感。而馮小剛的轉(zhuǎn)型在2006年暑期的那部《夜宴》更是登峰造極,這部陰暗、壓抑的影片哪里還有馮小剛作品以前的影子?
隨著張藝謀的武俠片在賀歲檔收得盆滿缽滿,中國電影的另一位大導(dǎo)演陳凱歌也終于在2005年按捺不住,推出了陳氏武俠大片《無極》。雖然這部影片最終拿下了近2億元的高票房,但粗制濫造的影片、萬嘴齊罵的口碑也險些讓陳凱歌的一世英名盡毀。
也許是受了陳凱歌的《無極》和馮小剛的《夜宴》的啟示,張藝謀帶著他的《滿城盡帶黃金甲》殺進了2006年賀歲檔。這部影片拿下了近3億元的票房,重新改寫了中國影片的票房新紀錄,同時,處處充滿了仇恨、陰謀、血腥甚至變態(tài)的該片也開始讓中國內(nèi)地賀歲檔從熱熱鬧鬧、開開心心變成了淚流滿面、血流成河。
今年的賀歲檔,陳可辛的《投名狀》和馮小剛的《集結(jié)號》依舊奔流著血與淚,滿眼都是生死相搏,入目皆是血腥殺戮,真不知家長該如何帶自己的孩子走進這樣的電影院。記得馮小剛曾經(jīng)在《甲方乙方》中深情地說:“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此時,我們也想說一聲:“讓人開懷大笑、輕松愉悅的賀歲片不見了,我們都很懷念它!”
(摘自《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