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顧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熱潮中,我們發(fā)現了一長串久違了的名字:盧新華、李燕杰、朱建華、汪國真……在尋找他們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30年里形形色色理想、價值、制度、人心的變遷,看到了它們的扭曲和還原,也看到了時間的無情和冷酷。
李燕杰:那時候比李連杰火
李燕杰是1980年代著名的青年導師、教育家、演講家。對著成千上萬的大學生,他曾高呼“不管母親多貧窮困苦,兒女們對她的愛絕不含糊!”
與時俱進的演講主題
李燕杰的第一次公開演講是1977年1月25日。當時他是北京師范學院講師,北京市運輸局請他做一個批判江青的報告,他創(chuàng)造性地從“江青女士為什么喜歡《紅與黑》《簡愛》《飄》《基督山恩仇記》《紅字》這五本書”出發(fā),進行了演講,引發(fā)一時轟動,并由此走出象牙塔外,奔向十字街頭。
1980年3月25日,新華社的一篇通訊在探討“政治性很強的大道理,怎樣才能讓青年學生樂于接受”時總結了李燕杰的經驗:在講解理論時,有點哲理;在傳授知識時,在語言表達上有點新意,有點趣味。
李燕杰說自己的報告很受歡迎,不出大錯,是抓住了三條原則:堅持原則不僵化、堅持改革與開放絕不搞自由化、宣傳教育絕不簡單化。
李善于把握時代特征,他每隔幾年就提出一個新的演講專題。1976至1980年“粉碎舊的枷鎖”;1990至1992年“迎接新時代的挑戰(zhàn)”;1992至1995年“投身改革大潮”……2007年10月25日,李燕杰在北大百年大講堂完成了自己的第4078場演講,同時度過了自己的78歲生日。
李燕杰去過全球680個城市,美國就去了83所大學。當時,一位領導曾多次鼓勵他“做青年工作,不僅要靠黨、團組織,還要靠一批專家學者,要有一批志士仁人關心這件大事。”
李在1982年當上了“巡回大使”,連續(xù)三年出國作報告。當時的“中央慰問留學生代表團”,他是首席團員,“每年11月集中在中南海,圣誕節(jié)前出國,在國外過新年,一直講到農歷正月十六七左右才回國。”
“中央希望我們講愛國主義,講改革開放,但我會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彼康揭坏乇銜芯慨數匚幕屹N近性。1982年,慰問團到美國,美國人問他們?yōu)槭裁慈澜绲臒o產階級要聯合起來,“團里沒人敢回答,我說,我來回答!全世界的無產階級聯合起來,都變成有產階級!”
李燕杰沒有去過臺灣。記者問他,若有機會,他希望在臺灣講什么?“我不說你陳水扁。我說中國的歷史,南宋以后中國人給人起名字愛叫岳飛王飛劉飛,沒人愿意起名叫秦檜是不是?我不說陳水扁,下面就知道我說什么呢,對不對?”
朱建華:4厘米的遺憾
1983年,當劉翔在上海出生時,這個城市已經擁有了一位世界級的田徑明星朱建華。這位曾經三破世界紀錄、中國第一位奧運會田徑獎牌獲得者在退役之后,明星經濟才開始在中國興旺起來。
曾經的輝煌
1983年是朱建華步入輝煌的一年。6月11日,在第5屆全運會田徑預選賽上,他以2.37米的成績,打破了2.36米的世界紀錄;9月22日,在第5屆全運會田徑決賽中,再以2.38米打破世界紀錄。同一年,他還獲得首屆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跳高的銅牌。
1984年6月10日,他在聯邦德國舉行的國際比賽中,以2.39米的優(yōu)異成績第3次打破世界紀錄,成為一年內連續(xù)3次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紀錄的“跳高王”。
這一年,中國決定派隊參加洛杉磯奧運會。只拿金牌對朱建華來說已經不再是任務,惟有再次打破世界紀錄,才能滿足國人的心理預期。
奧運會比賽前一個月,朱建華就被安排到美國適應環(huán)境。出乎人們意料的是,習慣了本國體制的朱建華對美國的走訓體制產生了強烈的排斥反應:
在國內,朱建華每天的食物有專人安排。到美國后,吃住條件遠遠不如國內。飲食檔次的下降令他極為不適。更讓他焦慮的是,正常的訓練不能得到保障
隨著奧運會的開幕,朱建華的心理壓力日益加大?!皧W運會比賽前的一個月,我?guī)缀趺刻焱砩隙紵o法正常入睡,老是要通過安眠藥來幫助入睡。后來安眠藥也失去作用了,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天亮,這對體能是一種極大的損耗。”
最后的決賽中,他只跳出了2.31米,而那年的冠軍也不過跳了2.35米。朱的失利顯然無法令國人滿意。
回歸平淡
1990年朱建華決定退役。當年4月30日,在上海體委專門為他舉辦的晚會上,朱建華向1萬多名場內觀眾和成千上萬的電視觀眾告別:“我從10歲開始從事跳高事業(yè),17個春秋,我在體育場上贏得過掌聲和歡呼聲,嘗到了喜悅和歡樂,但第23屆奧運會上沒有能發(fā)揮出最好的水平,使我深深地感到遺憾。雖然我不能在運動場上與大家見面,但是我相信,我們還會再見面的?!?/p>
隨后,朱建華飛往美國讀書。1995年回到上海,建立了一個跳高俱樂部,此后建華體育發(fā)展有限公司成立。
現在他在上海的家位于閔行區(qū)的別墅群內。這位24年前的民族英雄,如今已取得美國綠卡,太太和孩子也已成為美國公民,一年里朱建華會有11個月在中國,花1個月時間到美國和妻兒團聚。前不久,朱建華和奧運女子游泳冠軍莊泳,一同成為上海地區(qū)的奧運火炬手。
汪國真:身份有了大轉折
又見汪國真。國字臉,大眼鏡?,F在的他由詩人變成了書畫家、作曲家。
一炮走紅
汪國真在北京出生。1971年,汪國真初中畢業(yè)。當時,大多數人的命運是上山下鄉(xiāng),汪國真是幸運的,他在北京第三光學儀器廠,度過了7年“三班倒、開銑床”的工人生活。
1977年恢復高考。1978年9月,汪國真考入暨南大學中文系,開始寫詩歌。因為那是所有文學體裁中字數最少的。他的同班同學表示,“他寫得很多,但寫得很差。”
1979年4月13日,《中國青年報》刊發(fā)了汪國真的詩《學校的一天》。幾天后,他收到了編輯寄來的鼓勵信以及稿費2元,這極大地鼓舞了汪國真。從此,他把作品像撒網一樣撒向全國各地的報刊。
《熱愛生命》先后寄往北京、四川兩家報刊均未采用,第三次投稿后才中,發(fā)表后被1988年第10期《讀者》收為卷首作品。他開始收到讀者來信。
1990年春天,某中學老師發(fā)現,學生們在課堂上傳抄著一個叫汪國真的人寫的詩。老師回家后,與在學苑出版社任編輯室主任的愛人孟光聊起,孟光敏銳地感覺這是一次出版商機。
輾轉周折,學苑出版社找到汪國真,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稿酬、最好的裝幀”為承諾,在23天內,出版了汪國真首部詩集《年輕的潮》。汪國真一炮走紅。
“汪國真年”
1990年是汪國真年?!赌贻p的潮》首印15萬冊,此后數次再版,達到60多萬冊?!澳贻p”系列印數總計超過100萬。該書在北京王府井書店一個月內賣出5000本。在上海,汪國真的詩集曾有一個上午賣掉4000多本的紀錄。庫存賣光了,還有很多人在排隊。
汪國真表示,他沒趕上好時候,雖然書賣了很多,但他那時是稿費制,一般人10行詩無非40元,出版社給他80元,他已經感覺是天上掉餡餅。
選擇轉行
成名后,應酬眾多,不僅是簽名,還常被人索要題字。為此,從1993年起,汪國真開始練習書法。后來他將詩、文、書法結集在一起出版,此后一發(fā)不可收。近年來,汪國真還自學作曲,并開始給古詩詞配曲。
18年后,汪國真在音樂輕柔的咖啡廳給我們講述了他的故事。他駕著一輛別克君威,闊談人生之隱忍和意氣。他不認為自己已經淡出公眾視野。十幾年來,他依然供職于中國藝術研究院創(chuàng)作部,與同事們關系良好。他大部分時間不坐班,時常在外地游走。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