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盛世收藏,精致的生活需要精致的收藏。拍賣行屢創(chuàng)天價神話,《鑒寶》節(jié)目吊足觀眾的胃口,“撿漏”的故事讓人心動,“吃藥”的經(jīng)歷令人傷感。搞不搞收藏并不重要,能多一點收藏知識,能擁有一雙慧眼,能博古通令,卻必不可少。進入信息時代談鑒寶,考古報告式的太深奧,斗富曬寶式的很浮淺,雅俗共賞式的受歡迎,能在閱讀當中,享受收藏的樂趣,何樂不為?從本期開始,本刊約請誤入收藏泥潭的作家朱亮先生,開欄撰稿,旨在拋磚引玉,讓讀者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這正是我們開設《茶余飯后話收藏》欄目的初衷。
中國的古代雕塑藝術歷史悠久,造型生動活潑,形象逼真?zhèn)魃?。瓷雕塑是中國雕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用瓷器的原料和燒制工藝做出的雕塑藝術品,也包括實用瓷器上附加的裝飾雕塑。瓷塑有的用瓷泥捏塑,有的用范模將泥料擠壓成型。古人在捏制這些瓷雕塑時往往偏重于表現(xiàn)形式,對形象的要求不像其他瓷器那么高,常常具有隨意化的特點,正是這種隨意性,看似并不經(jīng)意的表現(xiàn),才使古代瓷雕塑充滿了趣味,給人一種富有深厚人情味的自然美感。
活靈的晉代鳥:晉代青瓷飛鳥洗
晉代飛鳥洗仿品不少,只能仿其形,釉色基本沒有濃淡深淺之變化。塑的鳥拙笨,是死的,鳥身上刻劃的線條呆板無力。晉飛鳥洗中的瓷雕塑飛鳥(見圖),古拙率真,活靈活現(xiàn),鳥身上線條刻劃有力,粗細不一。釉面光澤內(nèi)含,釉色深淺富有變化。真品見過了,上過手了,體會深了,自然可識別假東東。要說晉代鳥與現(xiàn)代的鳥有什么區(qū)別,且從此瓷雕塑飛鳥中慢慢去體味吧。
神奇的南朝虎:青黃釉瓷虎子
說句不夸張的話,當今在民間見到的晉熊尊、晉怪獸尊、羊燭臺、辟邪燭臺、青瓷虎子等整器,比晉熊尊、晉怪獸尊、羊燭臺、辟邪燭臺、青瓷虎子的瓷片標本還多。檢點一下,其間有多少是真品?仿品贗品大多兩爿合模,做起來省事,又形似。南朝青瓷虎子標本(見圖)器型碩大,胎厚、青綠釉開片?;⑸頌榉莾摄莺夏?,手工打制筒身,再接虎頭,爾后堆塑虎眼耳鼻等細部及提梁把,那充滿張力的刻劃線條,生動的虎眼耳鼻細部特征,非當今仿者所能及。觀賞這標本,我們能從其神韻、手捏貼塑的做工及土沁中,體會出真品的無窮魅力。
憨態(tài)的唐代獅:白釉褐彩獅瓷雕塑
點彩是將褐彩點繪在瓷器的釉面上,入窯,高溫一次燒成。最早出現(xiàn)于西晉越窯器,流行于東晉、南朝早期,至唐代長沙窯、定窯瓷器裝飾較為常見。元代景德鎮(zhèn)青白瓷上亦使用此裝飾技法。唐定窯白釉點褐彩臥獅瓷塑(見圖),獅子取蹲式,用瓷泥捏雕在而成,運用堆、貼、雕多種技法,刻畫的線條簡潔流暢。在眼、胸、腿、卷曲的頭毛和胸前的飾物上,均以褐彩點繪。令人稱奇的是眼睛點彩后,眼圈眼瞳分明,與現(xiàn)代陶瓷娃娃的眼睛如出一轍。胎體灰白,釉面薄亮,開細小片紋,能見胎骨。人們常說,盛唐以肥為美。從此瓷雕塑獅子中也能得到證實。唐代的瓷雕塑獅,大多采用蹲式,臥式少見,體態(tài)肥碩、豐腴健壯,充滿了精神與肌肉的力量。見慣了清代瓷雕塑獅,再反觀唐代瓷雕塑獅子,則多了幾分憨態(tài)和趣味。
威猛的唐代豬:褐釉瓷塑鎮(zhèn)墓豬
中國古墓前或墓內(nèi)常置有怪獸像,原本是為了鎮(zhèn)守死者靈魂而設置,后來逐漸把它提升到守護神的地位,具有驅逐鎮(zhèn)服其它弱小惡靈的威力。唐褐釉瓷塑雕鎮(zhèn)墓豬(見圖),呈蹲倨姿勢,塑造夸張,體壯碩肥,古拙粗獷,眥目圓睜,張口獠牙做怒吼狀,身施褐釉,充滿了一種綺麗的神秘色彩。從此像造型及胎釉等來看,出自唐北方窯口。豬是水神兼雷雨之神,所以河伯馮夷化身為封豕(大野豬)。豬能吃毒蛇,蛇代表邪惡,所以雷神豬手執(zhí)赤蛇咬嚙,象征雷神豬鎮(zhèn)鬼避邪。在星象學上,彘(豬)是水畜,古人常用“玉豬龍”祈雨。這可從紅山文化、殷商“禱雨”用的豕首玉“瓏”和西漢卜千秋墓的豬頭神像,得到佐證。所以,看此褐釉瓷塑豬,顯然不是圈養(yǎng)的家豬,而是威風凜凜的唐代野豬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