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愛心絕不是與生俱來或者妙手偶得的。從《戇子記》一文來看,這個人必須具有一種“戇氣”才成。我在這里所說的“戇氣”,實際上是指不乖巧,不奉承;把榜樣記在心里,有明確的是非;你得意時會看不慣你,你困難時會全力幫助你;不計較個人得失,長時間默默工作;你因他的頂撞而覺得不順眼,但終于明白他才靠得住。這樣的人才是愛長輩的好子女。
請看戇子。他不像活絡而油猾的黠兒那樣,會投人所好,應聲附和,出壞主意;也不像簡單而少思的樸兒那樣,聽從派遣,不動腦子,不分是非。他看起來不近人情,不識時務。當主賓酒酣興闌,還想召歌者助興勸酒時,他卻在大門外阻攔,斥“主命”為“醉命”,不可輕聽,當場揮拳逐去,弄得大家不歡而散。但畢竟道理在他手里,主人也不能隨便發(fā)作。
那么,戇子何以懂得道理、并且按照道理行事呢?從一件事可知他十分勤勉,善于積累,努力分析,先以理自立,再以理服人。他是在主人平時言談時汲取知識、提高認識的。他從“古人有羹污衣、燭然須不動聲色者”的故事中領悟寬厚待人的美德之好,因而在“書童掌燈,傾油污朝衣”,主人怒不可遏,命樸者行杖的現(xiàn)場頓感言行不一的行為之差,于是挺身而出,力阻動粗。而且當主人遷怒于他,說他要“沽直”、“市恩”即以直言獲罪時,他靈機一動,以此為突破口,在簡要反駁后,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對之以激昂慷慨的語氣,簡直為主人因直言致罪而申辯了,或者說,主人在借戇子之語對自己的命運作一反詰了。
這樣看來,當主人有罪下獄、奉命戍邊時,戇子能自覺隨從,把“吾主報國之時”當作自己報主之時,是十分自然的事。他平時一定十分注重主人的言行,并且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以至明了什么是主人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因而,也明了什么是自己應該而且必須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而且必須不做的。
這是值得我們現(xiàn)在做子女的人借鑒與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