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來提出問題,表示疑問語氣的句子叫疑問句。疑問句包括一般疑問句和反問句兩種類型。一般疑問句就是希望聽話的人回答的問句;說話人不是真正的問,而是用疑問的形式表示陳述,這種疑問句稱為反問句。
在古代漢語里,句子一般須有疑問詞的幫助,方能發(fā)出疑問。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疑問語氣詞和疑問副詞。另外,還有一些表示疑問的固定結(jié)構(gòu)。
1.疑問代詞:誰、孰、何、安、惡、焉、胡、悉、曷
“誰”跟現(xiàn)代漢語的“誰”一樣,是指人的疑問代詞。例如:“誰為大王為此計者?”“誰為哀者?”“誰可使者?”
“孰”的意思是“誰”“什么”,可指人,也可指物。例如:“吾與徐公孰美?”“是可忍,孰不可忍?”“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誰”“孰”這兩個疑問代詞均可作主語。
“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什么”的意思相當(dāng),是指物的疑問代詞。例如:“客何為者?”“大王來何操?”“且何謂閣子也?”
“誰”“何”這兩個疑問代詞還可以作定語(“孰”不能),但“誰”作定語時后面一般帶“之”,“何”作定語時后面不帶“之”。例如:“是誰之過與?”“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何”這個疑問代詞還可作狀語,表示“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何不試之以足?”“夫子何哂由也?”
“安”“惡”“焉”“胡”“悉”“曷”,這六個疑問代詞可作賓語(動詞賓語和介詞賓語)和狀語,它們作賓語時常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例如:“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君子去仁,惡乎成名?”“且焉置土石?”“國胡以相恤?”“悉以知其然也?”“汝曷弗告朕?”“安”“惡”是指處所的疑問代詞,可譯為“哪里”;“胡”“悉”“曷”同“何”相當(dāng),可譯成“什么”。
作狀語時,“安”“惡”“焉”這三個疑問代詞一般表示反問,可譯成“哪里”“怎么”。例如:“然劉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焉用亡鄭以陪鄰?”“胡”“悉”“曷”這三個疑問代詞一般是詢問原因的,可譯為“為什么”。例如:“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奚惆悵而獨悲?”“曷若是而可以持國乎?”
注意此類疑問詞作賓語時放在動詞前,故容易與作狀語時混淆,區(qū)別方法是看動詞的后面有沒有賓語,有賓語它就是狀語;沒有賓語它就是前置賓語。例如:“沛公安在?”(“安”作賓語)“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安”作狀語)
2.疑問語氣詞:乎、諸、與(歟)、邪(耶)、哉
“乎”,句末疑問語氣詞,有時譯成“嗎”,有時譯成“呢”。“乎”用在是非問句(問點在全句,句中沒有其它的疑問詞)的末尾,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嗎”。例如:“壯士,能復(fù)飲乎?”“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乎”用在特指問句(句中另有疑問詞,疑問點就在該疑問詞上)的末尾,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呢”。例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亦何面目復(fù)上父母之丘墓乎?”“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乎”跟疑問代詞、否定詞以及“豈”“寧”等相配合,表示反問,可譯為“嗎”或“呢”。例如:“其有敢不盡力者乎?”“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諸”,是“之乎”的合音,用在句末,可以用“之乎”去解釋,用來表示疑問。例如:“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與(歟)”“邪(耶)”兩組詞互通(同紐同部),用在句末,表示疑問,可譯為“嗎”或“呢”。例如:“然則廢釁鐘與?”“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歟”“耶”用在句末,表示反問,可譯為“嗎”或“呢”。例如:“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wù)邭e?”“今雖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哉”,表示反問,通常與“豈”“獨”相配合,可譯為“嗎”或“呢”。例如:“豈若吾鄉(xiāng)鄰之旦旦有是哉?”“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哉”,表示疑問,要與疑問代詞配合,可譯為“呢”“啊”。例如:“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輕重固何如哉?”“洞庭君安在哉?”
3.疑問副詞
表疑問的副詞主要有“豈”“其”“獨”三個,用來表示反問,并且與句末語氣詞配合使用。例如:“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子獨不聞涸澤之蛇乎?”
4.固定結(jié)構(gòu)
①“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怎么”“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什么樣”。例如:“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今日之事何如?”“為之奈何?”“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以閑敝邑,若何?”“此為何若人?”
②“如……何”“奈……何”“若……何”,即將“如何”“奈何”“若何”拆開,插入名詞、代詞或別的短語,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的“對(把)……怎么樣(怎么辦)”。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巫嫗、三老不來還,奈之何?”
③“孰與”“孰若”,用在表示比較和選擇的疑問句中,放在名詞或代詞的前面,可譯為“與……相比,誰(哪個)……”,放在動詞前面,可譯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等。例如:“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孰與君少長?”“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與其殺是僮,孰若賣之?”
④“無乃……乎”,用于表示推測、猜度語氣的問句。例如:“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
⑤“得無……乎”,表示對人或事物的懷疑、揣度或反問,可譯為“恐怕(莫不是、莫非、該不會)……吧”。例如:“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⑥“何以……為”“何……為”,用來表示反問,可譯為“哪里用得著……呢”“(還)要……干什么呢”。例如:“何以伐為?”“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⑦“何(奚、曷)……之有”,用來表示反問,實際就是“有何(奚、曷)……”,意思是“有什么……呢”。例如:“姜氏何厭之有?”“宋何罪之有?”“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何陋之有?”
⑧“有(可、能、愿)……否”“不……乎”,是用否定形式表示疑問的,可譯為“可以(能夠)……嗎”“不是……嗎”。例如:“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跟蹤訓(xùn)練
1.下列句子中,語氣不同的一項是()
A.梁客辛垣衍安在
B.女安從知之
C.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D.我家臣也,安知公家
2.下列句子中,語氣不同的一項是()
A.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B.吾方與諸羌樹信,其可失諸
C.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
D.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3.下列句子中,語氣不同的一項是()
A.晉侯曰:“孰可以代之?”
B.孰為其的哉
C.夫仁、義、禮、智、信,孰而可謂不善也
D.吾與徐公孰美?
4.下列句子中,語氣不同的一項是()
A.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B.安危不定,何以貴圣
C.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D.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5.下列句子中,語氣不同的一項是()
A.子胡不南見老子
B.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C.子胡不進辭?辭之必免于罪
D.文章可見,胡寧勿思
6.下列句子中,語氣不同的一項是()
A.欲仁而得仁,有焉求
B.且焉置土石
C.夫子焉不學(xué)
D.吾知其難也,焉有亡鄭以陪鄰
7.下列句子中,語氣不同的一項是()
A.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B.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C.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
D.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8.下列句子中,語氣不同的一項是()
A.商君曰:“子不說吾治秦與?”
B.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C.凡富貴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沒不足道者,亦已眾矣,況草野之無聞?wù)邭e
D.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
9.下列句子中,語氣不同的一項是()
A.先生豈有志于濟物哉
B.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
C.以此為治,豈不難哉
D.子何獨自是而非我哉
10.下列句子中,語氣不同的一項是()
A.王曰:“齊無人耶?”
B.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D.為兩郎僮,孰若為一郎僮耶
11.下列句子中,語氣不同的一項是()
A.晉,吾宗也,豈害我哉
B.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
C.沛公不先破關(guān)中,公豈敢入乎
D.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
12.下列句子中,語氣不同的一項是()
A.嗚呼!其信然耶,其夢耶?其傳之非其真耶
B.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C.今天以吳賜越,越其可逆天乎
D.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13.下列句子中,語氣不同的一項是()
A.王獨不見夫蜻蛉乎
B.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C.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
D.君獨不見夫趣市朝者乎
14.下列疑問句中,代詞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卿欲何言
B.又安敢毒耶
C.沛公安在
D.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15.下列句子中,不表示疑問的一項是()
A.彼不我恩也
B.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C.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D.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16.下列句子中,“何……為”的含義用法相同的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B.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C.為降虜于蠻夷,何以汝為見
D.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17.下列句子中,代詞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誰為哀者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C.微斯人,吾誰與歸
D.獨五人之皦皦,何也
18.下列句子中,語氣不同的一項是()
A.壯士,能復(fù)飲乎
B.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
C.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D.況草野之無聞?wù)邭e
19.下列句子中,“何”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夫子何為
B.豫州今欲何至
C.今公何自從吾爾游乎
D.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20.下列句子中,“安”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汝安從知之
B.窮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
C.我家臣也,安知公家
D.夫先自敗也已,安能敗我
21.下列句子中,“曷”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老翁問:“童曷不來了?”
B.趙孟曰:“吾子其曷歸?”
C.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D.蹈死不顧,亦曷故哉
22.下列句子中,副詞表示的語氣不同的一項是()
A.將軍豈愿見之乎
B.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C.子獨不聞涸澤之蛇乎
D.沛公不先破關(guān)中,公豈敢入乎
參考答案
《古代漢語常識之疑問句》
1.D(D項為反問句,其余三項為疑問句)
2.A(A項為推測語氣,其余三項為疑問語氣)
3.C(C項為反問語氣,其余三項為疑問語氣)
4.D(D項為疑問句,其余三項為反問句)
5.A(A項為疑問語氣,其余三項為反問語氣)
6.B(B項為疑問語氣)
7.C(C項為疑問語氣)
8.D(D項為疑問語氣)
9.A(A項為猜度語氣)
10.B(B項為反問語氣)
11.B(B項為推測語氣)
12.A(A項為選擇問句)
13.B(B項為反向遞進)
14.B(B項中“安”作狀語,其余三項中疑問代詞“安”作賓語)
15.A(A項為感嘆句)
16.ABD(三項相同,譯為“為什么……呢”;C項“為”是助賓語“汝”前置)
17.D(D項作謂語)
18.A(A項為疑問語氣,其余三項為反問語氣)
19.D(D項作狀語,其余項中“何”作賓語)
20.A(A項“安”作賓語,其余三項中的“安”作狀語)
21.D(D項“曷”作定語,其余三項“曷”作狀語)
22.A(A項為疑問語氣,其余三項為反問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