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橋頭上,有一位老者,他眉頭緊蹙,步履蹣跚。他時而駐足,時而回頭張望,時而眺望遠方。此時此刻,一個佝僂的脊背留下一道堅挺的背影。
他沒有顯赫的出身,也沒有黨羽,更沒有高深的理論,卻成為了萬世之師。他的書沒有自己的原創(chuàng),盡是他人的往事,卻被千遍研讀。他沒有高大強健的身軀,只有一副被蹂躪的身板,卻流芳千古,成為后人頂禮膜拜的偶像。不過,他的身邊也始終充滿著猜疑和各種流言。他就是司馬遷。
李陵事件是司馬遷人生的轉折。當初李陵帶兵在外本已以少勝多,但苦于后無援兵,只得投降敵人,以待日后伺機歸漢。但是,本應受到嘉獎的李陵卻遭受到朝廷大臣的集體誣陷,最終竟難逃一死。只有司馬遷從人群中一躍而出,為李陵伸張正義。這本是他分外的事情,而且他的話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他就是無法忍受百官顛倒黑白的做法。他憑借自己過人的膽識和英武,敢與漢武帝唱反調,真可謂“大逆不道”!可是這是為正義而唱的反調,唱得勇敢!但漢武帝無心考慮他的“胡言亂語”,一句話就要將司馬遷打入“地獄”。此時,中國史學命懸一線,一位偉大的史學家該何去何從?
在生與死的抉擇中,他選擇了生。但這也意味著他同時選擇了背負起奇恥大辱,受世人唾罵。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選擇的這個“生”不是貪生!他選擇這個生比選擇死更需要勇氣!司馬遷深知自己的使命,所以選擇了忍辱著書。他是憤怒、屈辱、悲傷、惆悵、遺憾,也許還有悔恨的集合體。這度日如年的生活并沒有壓垮他的意志,他終于寫成了千古奇書——《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梢姛o論從史學還是文學的角度講,《史記》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因此,《史記》成為了后世史學的標準,成為了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后人研讀其中的文字時,能看到它們都是作者血淚的結晶,能看到它們都是經(jīng)過精心雕琢、認真揣摩的。司馬遷用自己羸弱的身軀為中華民族豎起了一根堅實的脊梁。
歷史的橋頭上,那道堅挺的背影漸行漸遠,只留下了后人對他的疑問、崇拜還有理解。就讓我們靜下心來,深沉地感悟司馬遷大師這傳奇的人生吧!
【作者系東北師大附中高三(12)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