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謂語前置句
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習(xí)慣,謂語一般置于主語之后,而在古代漢語中,有時為了強調(diào)謂語,把謂語放在主語之前,這種句子就是謂語前置句。
常見的謂語前置句有以下幾種情況:
1.疑問句中,為突出疑問的重點,謂語前置。例如:
①誰與,哭者?(《禮記》)
“哭者”是主語,“誰與”是謂語,說話人為強調(diào)自己提問的部分,即“誰與”,故將其置于主語之前。翻譯時按“哭者誰與”的順序處理,譯為:哭的人是誰呀?
②子耶,言伐莒者?(《呂氏春秋》)
“言伐莒者”是主語,“子耶”是謂語,為了突出說話人對受話對象的疑問,故將其置于主語之前。翻譯時按“言伐莒者子耶”的順序處理,譯為:說要討伐莒國的人是您嗎?
2.感嘆句中,謂語是感嘆的中心,為了增加感情色彩,謂語前置。
①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是主語,“甚矣”是謂語,智叟以為愚公是一個十分愚蠢的人,說話時將表示程度的謂語提到了主語的前面。翻譯時按“汝之不惠甚矣”的順序處理,譯為:你實在太不聰明了。
②盆成括仕于齊。孟子曰:“死矣,盆成括!”(《孟子》)
“死矣,盆成括”一句中“盆成括”是主語,“死矣”是謂語,是孟子對盆成括未來人生走向的預(yù)測,是孟子講話的重點,因此前置。翻譯時按“盆成括死矣”的順序處理,譯為:盆成括到齊國當官,孟子說:“盆成括就會死了。”
③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戰(zhàn)國策》)
“先生之言”是主語,“亦太甚矣”是謂語,為了突出重點,加強感嘆的語氣,謂語前置。翻譯時按“先生之言亦太甚矣”的順序處理,譯為:先生的話也太過分了。
3.陳述句,為突出陳述重點,謂語前置。
①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一句中“百姓之謂我愛也”是主語,“宜乎”是謂語,齊宣王對自己的做法感到迷惑,為了強調(diào)百姓的誤解也是有道理的,說話時故意將“宜乎”放在了主語的前面。翻譯時按“百姓之謂我愛宜乎”的順序處理,譯為:這到底是一種什么心思呢,我確實不是吝嗇財物才拿羊換下牛的,(但是)百姓認為我吝嗇也是有道理的。
三、定語后置句
定語本應(yīng)是主語和賓語前的修飾成分,而文言文中有時卻將定語置于中心詞之后,這就是定語后置句。
定語后置句有四種基本格式:
1.“中心詞+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促織》)
“好事者”是定語,“少年”是主語中心詞。翻譯時按“村中好事者少年”的順序處理,譯為:村中好事的少年,馴養(yǎng)了一只促織。
②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愚公移山》)
“荷擔(dān)者”是定語,“子孫”是賓語中心詞。翻譯時“子孫荷擔(dān)者”按“荷擔(dān)者子孫”的順序處理,譯為:(愚公)于是帶領(lǐng)著能挑擔(dān)子的三個子孫。
2.“中心詞+之(而、有)+定語”的格式。例如:
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高”“遠”是定語,“廟堂”“江湖”是賓語中心詞,兩個“之”是結(jié)構(gòu)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翻譯時按“高廟堂”“遠江湖”的順序處理,譯為:處在高高的廟堂上(在朝廷做官),就為他的人民憂慮;處在僻遠的江湖間,就替他的君主擔(dān)憂。
3.“中心詞+之(而、有)+后置定語+者”的格式。例如:
①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馬”是主語中心詞,“千里者”是定語,“之”是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翻譯時按“千里馬”的順序處理,譯為:千里馬,吃一次或許能吃完一石糧食。
②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縉紳”是主語中心詞,“能不易其志者”是定語,“而”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翻譯時按“而能不易其志者縉紳”的順序處理,譯為:閹黨作亂時,能不改變志節(jié)的權(quán)貴,整個天下能有幾個人呢?
4.“中心詞+定語(數(shù)量詞)”的格式。例如:
①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
“核舟”是賓語中心詞,而數(shù)量詞“一”是它的定語。翻譯時按“一核舟”的順序處理,譯為:(他)曾經(jīng)送給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
四、介詞短語后置句
文言文中,一般將介詞短語置于動詞后,這就是介詞短語后置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一般要把介詞短語放在謂語動詞之前作狀語。
1.表示方式的介詞短語后置。例如:
①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史記》)
“祭”是動詞,“以尉首”是介詞短語作狀語。翻譯時按“以尉首祭”的順序處理,譯為:建筑壇臺來結(jié)盟宣誓,并用將尉的頭作祭品。
②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策”是動詞,“以其道”是介賓短語作狀語。翻譯時按“不以其道策之”的順序處理,譯為:不按照一定的方式來驅(qū)趕它。
2.表示原因的介詞短語后置。例如: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學(xué)解》)
“于勤”“于嬉”是兩個表示原因的介詞短語,“精”“荒”是兩個謂語。翻譯時要將介詞短語置于謂語之前,譯為:學(xué)業(yè)由于勤奮而精進,由于嬉戲而荒廢。
3.表示時間的介詞短語后置。例如:
將軍向?qū)櫋囉糜谖羧?,先帝稱之曰能。
“于昔日”是介詞短語作狀語,“試用”是動詞作謂語。翻譯時按“于昔日試用”的順序處理,譯為:向?qū)檶④姟^去試用他的時候,先帝稱贊他很能干。
4.表示比較的介詞短語后置。例如:
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
“于弟子”是表示比較的介詞短語,“賢”是謂語,是一個比較點。翻譯時按“于弟子賢”的順序處理,譯為:老師不一定比學(xué)生高明。
5.表示被動的介詞短語后置。例如:
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師說》)
“于是”是介詞短語,表示被動。翻譯時要置于動詞前,譯為:(他)不被世俗拘束,向我學(xué)習(xí)。
6.表示對象的介詞短語后置。例如:
吾嘗疑乎是。(《捕蛇者說》)
“乎是”是介詞短語,表示對象,“疑”是動詞作謂語。翻譯時“乎是”應(yīng)置于“疑”之前,譯為:我曾經(jīng)對這件事產(chǎn)生過懷疑。
跟蹤訓(xùn)練
1.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
D.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2.下列各句中,屬于謂語前置句的一項是()
A.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B.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guān)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zhàn)士亦不下萬人。
C.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3.下列各句中,與其他三項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B.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C.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D.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4.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A.豫州今欲何至?
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C.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D.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yǎng)一蟲。
5.下列各句中,與其他三項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申之以孝悌之義。
B.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C.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D.問女何所思?
6.下列各句中,不屬于介詞短語后置句的一項是()
A.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B.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C.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D.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
7.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A.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
B.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
C.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
D.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8.下列各句中,屬于定語后置句的一項是()
A.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
B.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三夫。
C.王嘗語莊子以好樂。
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9.下列各句中,不屬于定語后置句的一項是()
A.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
B.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C.國之儒子之游者。
D.父母唯其疾之憂。
10.下列對文言文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趙人患鼠,乞貓于中山。
譯文:趙國有一個人為鼠患而發(fā)愁,就到中山國那里去索要一只貓。
B.吾將饑寒焉,不病于無雞乎?
譯文:我們將挨餓,受凍,不是因為沒有雞而生病了嗎?
C.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
譯文:這不是你明白的道理。我擔(dān)憂的是鼠患,不擔(dān)憂沒有雞。
D.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譯文:我粘起知了來,那還有什么不得心應(yīng)手的呢?
參考答案
《古代漢語常識之倒裝句(下)》
1.B(B項與例句為謂語前置句。A項為賓語前置句,C項為定語后置句,D項為介詞短語后置句)
2.D(A項為賓語前置句,B、C兩項為定語后置句)
3.B(B項為定語后置句,A、C、D三項為賓語前置句)
4.D(D項與例句同為定語后置句。A項為賓語前置句,B、C兩項為介詞短語后置句)
5.A(A項為介詞短語后置句,B、C、D三項為賓語前置句)
6.C(C項為是定語后置句)
7.A(A項與例句為介詞短語后置句。B項為賓語前置句,C、D兩項為定語后置句)
8.B(A、C兩項為介詞短語后置句,D項為賓語前置句)
9.D(D項為賓語前置句,A、B、C三項均屬于定語后置句)
10.B(“不病于無雞乎”是介詞短語后置句,表示比較關(guān)系,翻譯為“不是比沒有雞的危害要嚴重得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