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日中午,第十九屆“國際科學與和平周”全國中小學生(江蘇地區(qū))“可一”杯金鑰匙科技競賽團體賽圓滿落幕了。我作為102位選手中的一員,感到十分高興。
自9月份以來,我先后參加了“金鑰匙”競賽的個人初賽和決賽,都取得了第一名,又再次到了南京的大舞臺上。在我看來,本次競賽不僅是比拼各路高手間的智能,更是一次學習和鍛煉的良機。在“大手拉小手”活動中,我們與“嫦娥工程”中工作在第一線的科學家們零距離接觸,在江蘇科技館的游覽中,我們又深深感受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貢獻,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推動。
在12月1日整個上年的激烈角逐中,我印象最深的“攔路虎”的要數(shù)關于節(jié)能燈的題目了。這題有兩小問,一個是計算題,要求我們計算節(jié)能燈比普通白熾燈購買時多花的錢,通過節(jié)能燈的節(jié)電,幾天能賺回來另一個是問節(jié)能燈和白熾燈同時打開一段時間后,哪個更燙。時間5分鐘。我乍一看,5分鐘如果不抓緊,肯定來不及,便趕緊算了起來。由于數(shù)據(jù)很多,又很繁,再加有些緊張,時間過去了一半,我只算出一個--數(shù)據(jù)來,但這個數(shù)據(jù)究竟有沒有意義就沒再考慮。一看見屏幕上的倒計時只剩下1分鐘了,我連忙停下計算的工作,先“搞定”第二小題。離結束還有12秒時,我總算做完了第二題,至于第一小題,我只好把那個數(shù)據(jù)交上去,約等于15天。第二天早上我詢問了其他選手,發(fā)現(xiàn)答案五花八門,有人說是14天,有人說是135天……后來,我回家用計算器算,大約是97.5天,但還是不能確定答案是否正確。看來,除了自己的知識需要不斷充實外,還要加上冷靜地思考,才能變得better,才能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
晚上,在二樓會議室公布成績。當主持人報到小學組最佳選手黃司昊時,我內心無比的激動和喜悅。我想是學校、老師對我教育和同學們的幫助,才使我再次登上了領獎臺。
這屆比賽相對于上次,有了很大改進,時間安排更合理,整個過程井然有序,組委會一定花了很大的工夫。我相信,金鑰匙科技競賽也在與時俱進,一定會越辦越好的。
編者的話:黃司昊同學在金鑰匙科技競賽團體賽中,連續(xù)兩年獲得小學組“個人最佳選手”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