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高產栽培技術 趙宏芬 趙宏敏 李會保
向日葵是鹽堿地上的先鋒作物和節(jié)水農業(yè)的優(yōu)良作物,發(fā)展向日葵生產有利于國土資源的充分開發(fā)利用,增加農業(yè)收入,同時還可帶動當地畜牧業(yè)、養(yǎng)蜂業(yè)和油脂加工業(yè)的發(fā)展,市場潛力大。具體栽培技術如下:
1、整地播種 栽播前,每畝施土雜肥1500~1750千克,或牛欄糞1250千克,加草木灰150千克,整地作畦,畦寬2~2.5米,向日葵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中旬,其間播種越早,產量品質越高。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栽植株行距65×60厘米,每穴一苗。
2、補苗間苗 向日葵育苗帶土移栽成活率高達90%以上。缺苗地塊可帶土移栽。補栽益早宜小,應于1~2對真葉時進行。苗高15~20厘米時,按行株距定苗,每穴一株。
3、中耕除草 中耕一般2次。第1次疏苗除草,每2次結合定苗進行。苗高50~60厘米培土起壟防倒。除草劑“氟樂靈”對窄葉雜草效果好,每畝用300克加水20千克。播前10天噴施,耙入土層10厘米,防治苗受藥害;50%撲草凈對闊葉雜草效果好,每畝用200克加水20千克,播后3天內噴灑,殺死萌動草。
4、打杈控長 向日葵油的品種有分枝特點,由于分散養(yǎng)分,影響主莖、花盤發(fā)育,致使花盤變小,子實產量、品質下降。采取早打杈控制無限長權。7~8對真葉施氮鉀肥效果好。播種時沒施基肥的田塊,須早追肥。第1次中耕時施硝酸銨12~15千克或碳酸氫銨25千克或尿素8千克,加氯化鉀15千克。
5、輔助授粉 向日葵自花不結實,人工輔助授粉或借助昆蟲異化授粉才能結實。否則葵子秕粒占35~50%。嚴重時全盤空癟,人工授粉用軟綿做粉撲,在花盤上幫助不同花盤的花粉互相傳播。在盛花期8:00~10:00和15:00授粉,可提高結實率30%以上。盛花期放蜂授粉,氣溫28℃左右,無大風和降雨天氣,提高結實率40%左右。結實期應合理供給肥水,增鉀施磷。
6、防病滅蟲 如發(fā)生葉斑病或銹病,可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治。在授粉后10天左右,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蚜蟲、螨蟲等。
7、收獲留種 當向日葵花盤中心的小花凋萎、子粒變黑色,以示成熟,可適時收獲。選盤大、株矮、莖粗、無病蟲害、子粒飽滿的花盤作種。留種的花盤防治3~5天,脫粒曬干。
綠色紅小豆生產技術 羅艷芹
一、綠色紅小豆生產標準
1、產地選擇 應選擇空氣清新、水質純凈、土壤未受污染、具有良好農業(y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地區(qū)。產地生態(tài)環(huán)境(包括大氣、水、土壤等因素)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標準。
2、生產過程守則 (1)綠色紅小豆生產地塊周圍要設8米寬的保護帶,保護帶不作為綠色紅小豆進行收獲,但生產管理與綠色紅小豆的生產管理相同。
(2)生產過程中不得使用任何有害化學合成物質。肥料以有機肥為主,配合使用生物菌肥、礦物肥料、無公害微肥和葉面噴肥。病蟲害防治應以生態(tài)調控為主,農藥防治為輔,選用抗病蟲品種,采用無公害殺菌劑和生物殺蟲劑,禁止使用有害化學農藥:人工機械除草,禁止使用化學除草等。
3、綠色紅小豆產品收獲、打軋、包裝、貯存和運輸必須單獨進行。
二、栽培技術措施
1、選用高產、抗病優(yōu)種 綠色紅小豆生產過程中因不能使用化學藥劑,對病害的防治效果相對較低,因此,必須選用高產、抗病優(yōu)種。經過幾年來的試驗、示范,冀紅三號、冀紅9218等品種不僅品質好,色澤鮮艷,而且具有豐產、抗病等特點。
2、增施有機肥,培肥地力 平均畝底施優(yōu)質粗肥2000公斤以上,可配合施用阿姆斯生物肥,在缺磷的地塊可補充30~50公斤過磷酸鈣。
3、適期播種 紅小豆播種過早會造成小豆色澤差、粒型小;播種過晚則不能正常成熟。東北地區(qū)紅小豆播種以6月20日~7月1日播種為宜。
4、中耕機械除草技術 小豆苗期生長緩慢,生長勢弱,容易受到雜草危害,且易引起土壤板結,不利于小豆生長。而綠色紅小豆生產由于禁止使用化學除草劑,中耕除草顯得尤為重要。小豆生育期一般要進行中耕除草2~3次。
5、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應堅持“以預防為主,防治兼顧”的原則。在小豆播前用生物農藥如農抗120、科生霉素、苦參素進行拌種。在小豆生長期間蚜蟲和豆莢螟發(fā)生初期,即7月中旬和8月初用BT生物制劑和苦參素生物殺蟲劑,分別防治1次。
6、適時收獲 收獲過早、過晚不僅會造成秕粒增多或裂莢落粒,而且會使籽粒光澤減退、異色粒率增多,影響小豆商品品質。當小豆上部莖枝變黃,下部葉片脫落,中上部葉片變黃,豆莢顏色變淺時,為適時收獲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