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尊重已深植美國人的意識中
Self-esteem這個單詞是“高度的自我評價”、“自信”的意思,當然更確切的表述應(yīng)該是“自我尊重”。對于任何一個美國人來說,這已經(jīng)不需要任何一種解釋。在報紙刊物上,在廣播電視中,哪怕在隨意的一次脫口秀中,都會經(jīng)常地出現(xiàn)“自我尊重”這個詞,它已經(jīng)作為一種崇高的道德價值而深植于美國人的意識之中。
這種價值是從小就得到培育的。在幼兒園里,老師總是會說:人應(yīng)該尊重自己。然而,這并不是一種命令式的口吻,而總是以一種游戲的形式表現(xiàn)的。比如,一個孩子過生日,老師會送一個盒子并對他說,假如他朝這件禮物瞧一瞧,就會看到一種獨一無二的、獨特無比的東西,整個世界上再也沒有其他人會有這樣東西。孩子打開盒子后發(fā)現(xiàn),里面是一面小鏡子。確實,鏡子里映出的正是孩子自己的那張面孔。也就是那張“獨一無二的、非常珍貴的、獨特無比的”面孔,其他人是誰也不會有的。這就是一種“自我尊重”的教育。
再來看另一幅畫面。在一個幼兒園里,其他孩子都已經(jīng)吃完了早餐,可有一個女孩還坐在桌旁慢吞吞地吃。于是一位年輕的老師便走過來問:“凱麗,你怎么這么慢,大家都急著去玩耍哩,你拖大家的后腿了。”這時從旁經(jīng)過的校長正好聽到了這一席話。她便把這位年輕教師請到了自己的辦公室?!澳鷵钠渌暮⒆蛹敝ネ嫠J菍Φ模悄鷽]有考慮到凱麗,沒有考慮她當時的情緒。她一個人坐在那兒吃,已經(jīng)沒有了同伴,她已經(jīng)很委屈了,更何況還要經(jīng)受一種對大伙兒負疚的感受?!?/p>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讓孩子的內(nèi)心感到某種負疚,否則,孩子可能產(chǎn)生一種不如別人的感受,也就可能會缺少自尊。失敗者往往就是這樣養(yǎng)成的。
寬容在美國早已是不存在爭議的問題
寬容,就意味著準備接受一切其他的、在該環(huán)境內(nèi)還未習慣的、非標準的和非傳統(tǒng)的東西,它意味著對其他種族和民族群體的一種尊重,對其他宗教、對其他社會地位的一種尊重。
有一個十歲的烏克蘭女孩奧列霞隨父母定居美國。女孩很漂亮,英語也不錯,很快就融入了一個新的集體。但是,這種情況并非是所有的孩子都很樂意接受的。有兩個被全班公認為寵兒的女孩不大服氣,決定同她一決高低。她們開始“炮制”輿論,嘲笑奧列霞與她們不一樣的習俗。比如,美國中學生常常用小金屬盒子從家里帶些菜到學校去,大多是三明治和魚鮮色拉之類,而奧列霞帶的總是肉餅、肉丸子之類。有一次,奧列霞穿了一套牛仔裙上學,當然,在那一大片的牛仔褲中間,她的牛仔裙呈現(xiàn)出一種絕對的異國情調(diào),這樣,她們又得到了一次嘲諷逗樂的機會。奧列霞感受到了冷漠和不友好,她非常傷心。
作為媽媽的瑪麗娜就跑去找學校的校長,她想弄明白,她的女兒應(yīng)該如何在這個她陌生的環(huán)境下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萬萬沒想到,校長聽了瑪麗娜的話,先是臉色蒼白,轉(zhuǎn)而是一陣羞紅,后來就激動起來,校長說,我感到羞愧,在我們學校里竟然發(fā)生了這樣的事情。這樣說吧,您的女兒什么也不需要做,這是我們的過錯,我們將糾正這樣的過錯。
不知道這位校長同她的那兩位愛妒忌的女學生究竟交換了些什么意見??傊渲械囊幻芸炀脱垔W列霞去參加了一次家庭聚會,另一位女生也向她提議在最近的一個周末去自己家里做客,媽媽和爸爸都非常高興接待她。事情到此還沒有結(jié)束,女教師也更換了這次家庭作業(yè)的題目,將原先的學做蔥湯的作業(yè)改為學煮烏克蘭博爾食湯。顯然,這樣就使奧列霞成了一名主要的“師傅”。
孤獨是美國人的一種主要精神悲劇所在
在旁觀者看來,美國人都是天生的集體主義者。他們喜愛交往、非常開放且相互聯(lián)絡(luò)頻繁。但假若仔細地觀察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正是美國人的一種主要精神悲劇所在,那就是孤獨。
有人認為,這種外表的交際與內(nèi)心的孤獨之間的矛盾,可能就是美國人性格的最主要的不合常理之處。有評論家說,在不斷變化與熱烈之間,作為美國人都感到自己異常孤單。
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一個人在交際之中還得不到快樂?問題的根本之所在是個人主義?!懊總€人都為自己,只有上帝為大家?!泵绹颂焐褪莻€人主義者。
在一個講習班,有一位姑娘已經(jīng)三個星期沒來上課了。她怎么啦?一個中國教師向全班學生提出了這個問題。誰也不知道,好像誰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誰對此都毫無興趣,她是否還活在人間。后來,才得知那位美國姑娘病了,正在住院治療。那么,有誰去看望過她嗎?她是不是有什么需要幫助?中國教師用中國人的慣有思維問同教研室的幾位美國同事,然而回答是一片沉默,然后卻異口同聲地說——這和我們有什么關(guān)系呢?她有她的親人!
美國人提倡追求的最高價值
是建立溫馨的家庭
有一次,《共青團真理報》一周之內(nèi)就登出了兩篇專訪,一篇是采訪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一篇是采訪歌唱家兼作曲家亞歷山大·羅森鮑姆。最后一個問題是:“對您來說,更重要的是什么,是工作還是家庭?”他們兩人都是名人,而且年齡也差不多。他們的工作原則上說都是藝術(shù),他們也都有自己的家庭。他們甚至也沒有種族出身上的差異,都是猶太人,所以不致對他們的價值觀有什么影響。只是一個長在美國,而另一個長在俄羅斯。他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這樣的,羅森鮑姆說,“我想,工作還是主要的?!倍蛊柌裾f:“當然是家庭啦!”
在一位美國朋友的家里,我講了這個故事,可是主人卻微笑著問我是否相信斯皮爾伯格說的是真心話。我回答說,“這并沒有太多的意義?!币苍S他正是為了討好國人同胞的精神心理。而問題也恰恰正在這里: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心理?美國人都希望能說:“家庭比什么都更重要?!笨墒牵@種理念在社會上還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揚,還只是作為一個目標而加以教育培養(yǎng)。
電視媒體、各種“秀”都在為這一理念而努力。有一些特別節(jié)目也是由夫婦二人共同主持的。家庭問題已成為眾多的連續(xù)劇和“肥皂劇”的中心題體。家庭作為一種最大的價值在兒童秀中也會被常常提起。
當我把這件事說給我的一位莫斯科朋友聽時,他表示了不同的意見:“加糖的甜粥,只是一種造勢的宣傳?!本退闶沁@樣吧,可重要的是這種宣傳正在取得效果,正在促成各種年齡段人們的社會共識。
不息的進取是美國人最希望傳給子女的品質(zhì)
從以上的描述中,暫時還不足以感受到那種復雜和緊張生活的氣氛。激烈的競爭、為越來越高的生活水準所進行的不懈拼斗、緊張和壓力,這些才是一個成年美國人正常的心理背景。那些操心的父母還要培育孩子,否則孩子長大后也是一個無用之人。
在美國人最希望傳給自己子女的所有品質(zhì)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要“學會有利地出賣自己的才能和經(jīng)常不息的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