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一開講,滿城爭說孔夫子?!敝袊械拇髮W教授對傳播諸子百家典籍的總合貢獻,還不及一個于丹。從《論語心得》到《莊子心得》,只要有收視率做支撐,于丹教授極有可能把諸子百家嚼個遍。于丹紅得突然。
我作為演講和頒獎嘉賓出席《品牌中國》高峰論壇時,曾邂逅于丹和易中天,他倆雙雙榮獲了“2006品牌中國年度人物”。易中天調(diào)侃說:“‘于’是‘正’的意思,‘丹’是‘紅’的意思,‘于丹’合起來解釋就是‘正當紅’,紅運來了擋都擋不住。”易中天的話中,除了“惺惺惜惺惺”之外,仿佛還有一絲妒嫉。但也有人說于丹的不是,曾鬧得沸沸揚揚的“十博士”聯(lián)名“杯葛”于丹事件,便頗有“正本清源”的意味。
他們正告:“于丹誤讀了孔子”。但古往今來,誤讀了孔子的豈止于丹一人?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便是對孔子最嚴重的誤讀;“尊孔”與“讀經(jīng)”也是一種誤讀;“打倒孔家店”也是誤讀。
在海外也有這種誤讀:1988年,在復旦大學求學時,我曾經(jīng)躬逢其盛,代表中國大學生參加在新加坡舉行的“亞洲大專辯論會”,大決賽的辯題是“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風”。作為反方的我們贏了之后,才知道這是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一句語錄??鬃铀枷牒我杂羞@種功效?李光耀解釋說:“孔子思想是新加坡經(jīng)濟發(fā)展的動力,是一個國家的文化支點?!钡珦?jù)說,李光耀對孔子學說的理解最近又有了新的變化。
對孔夫子的誤讀,有的是不懂,有的是故意。
其實,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理想家。一個生生不息的民族必須是一個有理想的民族。早在2500年前,孔子的提倡“仁政”、“王道”、“仁者愛人”、“天下大同”的思想與我們現(xiàn)在追求的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不謀而合。同時,孔子也是一個的偉大教育家,他所提出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比我們現(xiàn)在的很多所謂教育家都更深刻。
諸子百家時期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的鼎盛時期,百家思想的璀璨爭鳴照亮了中華民族歷史的時空隧道。誤讀典籍對文化的發(fā)展而言或許并非壞事,對傳統(tǒng)文化最大的破壞不是解構(gòu)“誤讀”,而是數(shù)典忘祖的“不讀”。眾人的“各抒己見”本身就體現(xiàn)了對這種思想文化的關注、熱衷、肯定和傳揚。
進入21世紀,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新傳媒時代,文化產(chǎn)品的“消費者”同時也是文化產(chǎn)品的“再生產(chǎn)者”,這正是“接受美學”所講的“1000個人心中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從傳播學上來講:“你是什么不重要,消費者認為你是什么才更重要?!奔幢闳纭墩撜Z》那樣的好產(chǎn)品,如果沒有好的傳播,也會“養(yǎng)在深閨無人識”。從這一點上來說,于丹功不可沒。
文化界對于丹的惡評源于其庸俗化了孔子,把發(fā)韌了中華文明偉大理想的《論語》,弄成了一碗安慰社會轉(zhuǎn)型期同胞的“心靈雞湯”。但《論語心得》的風靡從一個側(cè)面說明,在物質(zhì)社會沉浸了近30年的中國人的心靈太需要智慧燈塔的指路和認同文化的慰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