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開始,湖北省將投入1.4億元,從農村本地青年中選拔1.86萬人,接受“全免費”的大專學歷教育,到2010年可實現(xiàn)“一村一名不走的大學生村官”。
近年來,許多地方都在實施“大學生村官”計劃,其對提高村干部隊伍素質,推進新農村建設起到了一定的促進和推動作用,但也暴露出了大學生村官“干不長,留不住”和“不實用”等諸多問題。
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大學生村官的選拔培養(yǎng)機制?,F(xiàn)在,許多地方都是從應屆高校畢業(yè)生中選派大學生村官,這些選派下來的大學生村官中,許多是在城里長大的孩子,他們對農村的情況毫不了解或者知之甚少,雖然思想解放,觀念先進,也掌握許多現(xiàn)代技術技能,但到了農村,很難“專業(yè)對口”派上用場,顯得無所適從,甚至還會鬧出許多笑話。有的因為實在無法勝任農村工作,只能做整理資料、接待來客、打打電話等服務工作,成為村里主要領導的“秘書”和服務員。這些都是不容忽視的客觀現(xiàn)實。
從主觀方面來說,這樣選派下來的大學生村官,很少有扎根農村奉獻一生的意識。由于就業(yè)的壓力,他們中的一些人,是沖著當大學生村官的優(yōu)惠條件而來的,把當大學生村官作為一塊人生的跳板。這樣,往往使得上級的一片好心變成了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國家花了許多錢,卻成了一些人曲線就業(yè)、高升的機會和跳板,農村和農民什么也沒得到。
而湖北省這樣培養(yǎng)“本土化”的大學生村官,就可以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發(fā)生。這些從當地農村選拔出來的優(yōu)秀青年,對家鄉(xiāng)情況熟悉,對如何發(fā)展家鄉(xiāng)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在政府出錢對他們進行專門的“全免費”教育提升后,回到家鄉(xiāng),他們可以很快地進入角色,大顯身手。同時,由于他們是土生土長的家鄉(xiāng)人,也容易扎根長久干下去,為家鄉(xiāng)建設長期做貢獻。這樣的做法,無疑比從高校直接選派外地大學生下來當村官更有實際意義,更值得借鑒和推廣。
村官工作利于大學生增長才干 張 威
作為一個曾經的機關大學生“村官”,我想告訴大家:在農村這個廣闊天地,確實經風雨、見世面、長本事,增才干;想做好一名讓群眾滿意的“村官”,就應該撲下身子。干事創(chuàng)業(yè)。
1993年9月,時任鄉(xiāng)團委書記的我,面對當時全鄉(xiāng)村級組織的現(xiàn)狀,主動請纓并經鄉(xiāng)黨委研究,選派到因班子癱瘓、經濟落后而遠近出名的灣里村任黨支部書記,成為全縣為數不多的機關大學生“村官”。入村后,我克服各種困難。埋頭苦干,扎實工作,經過兩年時間把該村轉化為全鄉(xiāng)的先進村。實踐使我深深感到,一名機關干部特別是機關大學生干部,要有所作為,有所奉獻,就必須到黨的事業(yè)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勇于實踐,大膽探索,多干事業(yè),多做奉獻,這樣人生價值才會得以實現(xiàn)。
如何才能做好讓群眾滿意的村官?我的體會是:首先要樂于吃苦,全身心投入。大學生“村官”,首先必須樹立吃苦觀念,具有吃苦精神,從內心深處做好受磨煉、打硬仗的思想準備。我自己的總結,得做到“三入”:一是身入,就是要堅持駐村,吃百家飯,知干人情,不能怕吃苦、怕麻煩、怕見人,更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讓群眾見不到人影;二是心入,就是要真正靜下心來,結合實際,向村“兩委”提出合理化、建設性的建議,謀劃發(fā)展規(guī)劃,落實推進措施;三是口入,就是要轉變角色,放下架子,把自己當作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或村民,多聽群眾說話,多說群眾的話,與群眾交朋友。了解群眾心態(tài),關心群眾冷暖。
其次要擺正位置。善于學習。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村級處于農村工作最前沿,涉及面廣、工作任務重、接觸矛盾多。要順利進入角色,能否擺正位置至關重要。我自己的體會,當好大學生村官,決不能單打獨干,自行其事,必須要自覺接受鄉(xiāng)鎮(zhèn)黨委和村黨支部的領導,遇到重大問題要及時向鄉(xiāng)鎮(zhèn)黨委和派出單位匯報情況,爭得支持。還要善于學習,珍惜基層工作難得機會,注重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向村干部學習、向書本學習,全面提高自身素質,改善知識和能力結構。
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必須牢固樹立發(fā)展是第一要務,為富村強民、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要在吃透村情民意,廣泛調查論證基礎上,比較村里的優(yōu)勢和劣勢,分析村里的現(xiàn)狀和潛力,選準發(fā)展集體經濟和農戶經濟的突破口,因村制宜興產業(yè),因戶制宜上項目,致力讓廣大群眾過上好日子。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