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9月14日,姚明和納什在北京組織了一場籃球慈善比賽,所得票款全部將捐獻給中國貧困兒童。當然,比活動本身更重要的是意義,王治郅戲言,納什就是加拿大的第二個“白求恩”。只是,不知這樣的活動,會對中國文體界的其他同行產生怎樣的刺激?
SHOW還是LOVE 李拜五
姚明出價320萬,匯源果汁老總出價360萬,老總勝。所圖不過是一雙球鞋、兩張機票、兩張門票外加一周的酒店住宿權。這是姚明納什慈善晚宴最“驚險”的一幕。
這場景頗能讓人想起老板砸XO的老段子,頗能刺激人的“仇富”心理。但是拍賣性慈善活動,游戲規(guī)則就是這樣,就是通過一件象征性的物品,來實現(xiàn)部分財產轉移,并使這些財產能運用到急需要的場合。只不過我們甚少見到體育明星慈善,所以感覺不到其中的內涵,反倒驚詫于其中的“紙醉金迷”。
但是如果已經富起來的體育明星和企業(yè)老板,只滿足于這種拍賣性質的慈善,那么普眾的不善認識可能也很難消除。實際上,這種眾星云集、雷同于上流社會舞會的晚宴,它很難界定“SHOW”與“LOVE”的區(qū)別。具體到活動參與人,他到底了解多少被資助對象?到底知道多少人家的困境?到底體察到多少另一種奮斗的艱辛?難說。
可能會有些空洞的說法和觀點,卻不會有實際的感觸。倘如此,這種活動最后是不是要歸結為“任務”?就是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或許有人說,你應該看到客觀效果,不可以無上的道德標準要求人,而且現(xiàn)在中國體育明星慈善活動這么不景氣,應該鼓勵才是……
但我還是要說,如果一個明星連自己要資助誰都不知道,就不要資助了。那只是施舍,而不是愛。體壇從來都是金字塔結構,一個成功的姚明背后,總有眾多的李明,張明。體育明星不可能不知道體育從業(yè)者群體中存在大量的待救援對象。跑出世界紀錄如劉翔固然有些閑錢,沒走向世界的艾冬梅、郭萍卻只能手持不頂用的大學文憑做些沒文化的生計。作為體育圈里具體的既得利益者,也應該有自覺意識。他應該意識到,對這個群體的愛,就是對自己的愛。任何別人的受挫,都應該是自己的受挫。
但目前我很少看到體育明星對自我群體的施愛,有消息說劉翔和孫海平曾有過類似倡議,而范運杰則呼吁解決退役運動員的問題。我覺得,這比慈善晚宴更重要。這個愛能做到,才是以仁及人。
你愛著那些倒下的競爭者,就是愛另一個自己。愛另一個自己,才會愛人類。如果一個老國足明星舉牌喊“我加20萬”,這不是最好的慈善。最好的慈善也許是去上海探望擺攤賣彩票的張惠康。
當然,這有點高要求的意思。
允許一部分人先“慈善”起來 方正宇
由姚明、納什等人共同發(fā)起的一系列慈善活動,在國內引起了非常積極的反響。無論慈善賽的受關注程度,還是拍賣晚會上籌集到的善款金額,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但本次活動的意義卻并不僅限于此,其真正價值在于為中國體壇提供了將體育與慈善結合到一起的新思路。
以往中國體壇也有過不少舉辦慈善活動的經歷,但這些活動的組織者大多是各級政府或者體育管理部門,而非運動員個人。這倒并不意味著運動員自身缺少愛心,而是由于他們實在缺乏組織類似活動的經驗和精力,同時在個人號召力方面往往也難以達到“一呼百應”的程度。
相比之下,在以NBA為代表的海外職業(yè)聯(lián)賽中,運動員們往往會自發(fā)地舉行一些慈善活動。比如姚明在火箭的隊友穆托姆博,多年來一直堅持在非洲投資創(chuàng)辦醫(yī)院。除了自己投入資金之外,穆托姆博還經常對其他NBA球員發(fā)出號召,從而帶動更多人投身于慈善事業(yè)。
常年效力于NBA的姚明,也已經接受了這種由個人出面舉辦慈善活動的思路。早在2003年時,他就曾經發(fā)起為抗擊“非典”而進行捐助的活動,當時在國內外都獲得了廣泛的支持。4年之后,他又進一步與納什等人聯(lián)手,為中國球迷帶來了這樣一場別開生面的慈善賽。
從實際效果來看,這樣一種由運動員個人發(fā)起的慈善活動,往往能夠成為官方活動的一種有效補充。而且在形式上,也采取了更為娛樂化的方式。比如在本場慈善賽中,就使用了打亂國籍進行組隊的形式,甚至由球迷通過網絡評選來決定雙方的出場陣容,使得公眾在參與慈善活動的過程中也充分獲得了樂趣。
在國際體壇參與的各項慈善活動中,運動員個人正在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比如“羅納爾多朋友隊”與“齊達內朋友隊”之間的慈善賽,就已經成為一個固定項目,上場球員中甚至還會有“車王”舒馬赫這樣的特殊嘉賓。近年來隨著國內體壇接連涌現(xiàn)出姚明、劉翔這樣的人氣巨星,現(xiàn)在也已經具備了這種讓慈善活動刻上運動員個人烙印的條件。因此在姚明率先踏出第一步之后,希望有更多的中國運動員繼續(xù)有類似舉動,或許有朝一日還會出現(xiàn)“姚明朋友隊”與“劉翔朋友隊”之間的慈善賽。
責編 馬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