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孤舟,環(huán)球旅行,以書為侶,以讀為樂。這是英國作家尤安·艾肯在《走遍天下書為侶》中,營造的一幅絕妙的海上樂讀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反復地閱讀一本自己喜愛的書,如同攜一位摯友同游,這該是一件多美的事啊!
其實,在我國古代,孔子的“韋編三絕”、蘇軾的“日課”,便以自身的卓絕成就說明了多讀的妙處。
一次,孔子得到一本《易經(jīng)》,它是用當時已不多見的古文撰寫的,特別難讀,其他人都不敢問津??鬃踊撕艽蟮臍饬ψx了一遍,基本理解了書的內(nèi)容;接著又讀了第二遍,這時,他對書中內(nèi)容已了如指掌,可他并不就此放棄,緊跟著又讀了第三遍。此后,孔子一有時間便去翻閱那部寫在竹簡上的《易經(jīng)》。因為孔子的反復閱讀,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磨斷過多次。這就是有名的“韋編三絕”。
蘇軾的“日課”更有趣。每日,他都會抄寫《漢書》,這對當時的讀書人來說,無疑是十分震驚的事。因為,誰都知道,蘇軾過目不忘呀。一日,蘇軾的朋友拜訪他,得知蘇軾有“日課”的習慣后,便從書中任意找了一個字想考考蘇軾。誰料,蘇試竟能按字背誦,無論順逆,一字不差。
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無不在讀書上花了很多工夫。遇上好書,更要多讀,直至吃透內(nèi)容,熟讀成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