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古羊 蒙古羊產于蒙古高原,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地方品種,也是在中國分布最廣的一個綿羊品種,除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外,東北、華北、西北均有分布。
蒙古羊屬短脂尾羊,其體型外貌由于所處自然生態(tài)條件、飼養(yǎng)管理水平不同而有較大差別。一般表現(xiàn)為體質結實,骨骼健壯,頭略顯狹長。公羊多有角,母羊多無角或有小角,鼻梁隆起,頸長短適中,胸深,肋骨不夠開張,背腰平直,四肢細長而強健。體軀被毛多為白色,頭、頸與四肢則多有黑色或褐色斑塊。繁殖力不高,產羔率低,一般一胎一羔。
蒙古羊被毛屬異質毛,一年春秋共剪兩次毛,成年公羊剪毛量1.5~2.2公斤,成年母羊為1~1.8公斤。春毛毛叢長度為6.5~7.5厘米。各類型纖維重量比,不同地區(qū)差異較大,無髓毛和兩型毛的重量比從東北向西南逐漸遞增,而干、死毛的重量比則相反。蒙古羊在我國從東北向西南體型由大變小。內蒙古蘇尼特左旗成年公、母羊平均體重分別為99.7公斤和54.2公斤,烏蘭察布盟公、母羊分別為49公斤和38公斤,阿拉善左旗成年公、母羊分別為47公斤和32公斤。
蒙古羊的產肉性能較好。據(jù)內蒙古蘇尼特左旗家畜改良站測定,成年羯羊屠宰前體重為67.6公斤,胴體重36.8公斤,屠宰率54.3%,凈肉重27.5公斤,凈肉率40.7%;1.5歲羯羊分別為51.6公斤、26.0公斤、50.6%、19.5公斤、37.7%。
蒙古羊無髓毛平均細度為19.34~22.27微米,有髓毛平均細度為39.5~48.21微米(彩圖參見77頁圖6)。(內蒙古草原金峰集團 郵編:024000)
2.巴音布魯克羊 巴音布魯克羊產于新疆的和靜縣巴音布魯克牧區(qū),以二鄉(xiāng)為中心產區(qū),是新疆的優(yōu)良地方品種,具有早熟、耐粗飼、適應性強、抗逆性強等優(yōu)點,以產肉量高而著稱。主要分布在和靜、和碩、焉耆、輪臺等縣,是巴音布魯克高寒草原的主要畜種之一。巴音布魯克羊以其抗逆性強,適應當?shù)馗吆異毫託夂?,抵抗疾病能力強,母性好,成活率高。當年羔羊入冬前能長到成年羊的60%,具有能抵御冬天寒冷安全越冬等優(yōu)點,在巴音布魯克高寒山區(qū)被廣泛繁育發(fā)展,到現(xiàn)在存欄頭數(shù)已達100萬只以上。
3.考力代羊 考力代羊為著名毛肉兼用品種。原產新西蘭考力代一帶地方。以英國林肯羊為父本和美利奴羊為母本雜交育成。雌雄均無角,被毛白色。頭寬、頸短、肋部開張。成年公羊體重84~113公斤,母羊57~84公斤。剪毛量5~12公斤,細度56支。肉質優(yōu)良。繁殖力中等,體質強健,但適應性較低,要求有較高的飼養(yǎng)管理條件?,F(xiàn)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國。
我國在上世紀從新西蘭引入近千只,分別飼養(yǎng)在江蘇、浙江、山東、河北、甘肅等省。后來又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引入,分別飼養(yǎng)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山西、安徽、山東、貴州、云南等省和自治區(qū)。除用來進行純種繁育外,還用來改良蒙古羊、西藏羊等,使本地羊質量的改善和新品種類群羊的培育均獲得明顯效果。作為父系參與培育了東北半細毛羊、陵川半細毛羊、貴州半細毛羊、云南半細毛羊等品種群。作為母系與林肯公羊雜交,后代被毛品質和肉用體型明顯改進(彩圖參見77頁圖7、8)。(安徽省大柳種羊場 米五星 郵編:239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