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教授職稱只需要出版1部專著,今年68歲的何光岳早在3年前就出版了39部專著;一個人一生中只要在一個領(lǐng)域有科研成果,就了不起了,而何光岳卻在史學、文學、農(nóng)學等16個領(lǐng)域里,成績斐然。何光岳在歷史學領(lǐng)域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撰寫的《中華民族源流史》和《中國姓氏源流史》兩套系列叢書,填補了中國和世界學術(shù)的空白,是對人類的杰出貢獻。
靠自學改變?nèi)松能壽E
1939年11月,何光岳出生在湖南省岳陽縣城南黃沙街平橋村。他7歲喪父,兄弟姊妹6人,全靠母親的拼命勞動所得來勉強糊口。他家一年中有一半時間是以紅薯和野菜來度命的。何光岳從小好學,但像何家這樣的條件,是無法滿足他強烈的求學愿望的。家里供他讀完小學,就讓他回家種田地、撈魚蝦、挖野菜、做童工、放??巢瘛?/p>
但他不愿聽從命運的擺布,堅持半耕半讀,向一切有知識的人學習。并利用到何氏家族欽賜御書樓當“曬書工”的機會熟讀《五帝本紀》《夏本紀》《秦始皇本紀》《項羽本紀》等。進而獲得“特準”,可以經(jīng)常到欽賜御書樓讀《二十四史》……
1954年,15歲的何光岳擔任村里第一互助組組長?;ブM辦得熱火朝天,他被評為黃沙街區(qū)勞動模范。第二年,互助組轉(zhuǎn)為初級農(nóng)業(yè)社,他任會計,半年后轉(zhuǎn)高級社,又任會計。他長期堅持自學,積累了豐富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經(jīng)驗,探索出晚稻“倒種春”新技術(shù)。該技術(shù)在岳陽縣推廣獲得成功后,接著在湖南省大面積推廣,后來被寫入《湖南省志·科學技術(shù)志》。1956年5月,他收到岳陽縣委組織部調(diào)令,到縣農(nóng)業(yè)局報到,隨后被分配到榮家灣農(nóng)技站工作。
20世紀70年代前,何光岳自學、研究的領(lǐng)域較雜。何光岳真正涉足于史的研究,起緣于一次偶然事件。1973年2月,岳陽突然鬧地震,省里發(fā)出通知說:“3月中旬可能有強烈地震?!比藗兌既珞@弓之鳥。何光岳依據(jù)掌握的資料,整理了一份《岳陽地區(qū)歷史上的自然災(zāi)害》,共12萬多字。據(jù)他考證,從公元前111年到1949共2060年間,岳陽地震從未超過里氏5.5級。因此,他推斷,岳陽近幾百年還不可能有破壞性地震。后來,地區(qū)檔案館將該資料打印了200份,發(fā)到各縣、區(qū)、場。中央氣象臺獲知,也派專人要了一份。后來,果如何光岳所見,“強烈地震”沒有發(fā)生。
何光岳在整理《岳陽地區(qū)歷史上的自然災(zāi)害》過程中,受到啟發(fā):“歷史資料,沒有自己的思想、觀點和真知灼見是不行的,它永遠只能充當資料。關(guān)鍵問題是要找準課題和‘突破口’,充分利用資料。”粉碎“四人幫”后,他利用檔案資料撰寫了《楊幺起義故事》、《岳陽樓志》、《中國歷史大系》、《夏史》等相關(guān)書稿。1977年3月,他被調(diào)到市文化館工作。
1977年4月,《解放日報》的記者許寅到岳陽采訪,了解埋沒在民間的各種人才。他回去以后,向剛出山不久的鄧小平寫了關(guān)于舉薦何光岳的信,還給中央政治局寫了內(nèi)參,說“在湖南岳陽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史學怪才何光岳”。新華社湖南分社記者何其烈采訪他后也寫了內(nèi)參。當時的中央組織部長胡耀邦是一位求賢若渴的開明領(lǐng)導人,他為內(nèi)參寫了批示,指出應(yīng)當重視人才,發(fā)現(xiàn)人才,啟用人才。上海幾所高校,湖南省新聞出版局、省博物館、湖南師大歷史系、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院哲學研究所等都先后派人聯(lián)系要他去工作。1978年7月,何光岳這個小學未畢業(yè)的農(nóng)口干部,經(jīng)上級批準踏進了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院(后改名社科院),進入神圣的學術(shù)殿堂。從此,何光岳發(fā)誓要當一個大史學家。
辭去青聯(lián)常委職務(wù),專心致力于學術(shù)
何光岳到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院報到后,被安排在歷史所,搞先秦史研究。消息傳開,人們議論紛紛,有人懷疑,有人嫉妒,有人擔心。但何光岳用他的學識和實力征服了大家。一天中午,所長和他在食堂吃飯,所長瞥了他一眼,夾了一塊菜塞進嘴里,邊嚼邊問:“何光岳,‘法令而后行’出自哪本書?”他一怔,心想,領(lǐng)導想當眾考一考我,于是脫口而出:“這一定是管子的《明法篇》?!彼L沒料到他回答如此之快,口氣如此肯定。何光岳迅速吃完飯,跑回辦公室,把管子的《明法篇》找到后,跑回食堂送到所長面前。所長對何光岳嚴謹?shù)膶W風和驚人的記憶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臉上掛著贊許的微笑。
何光岳一開始住在辦公樓一樓的一間辦公室,后搬到二樓西頭一間六月天如同“蒸籠”的單人房,從早到晚專心致志地看書和寫作。短短一年多,他先后發(fā)表了有關(guān)先秦、呂國、許國、昆吾氏諸國、蠻子國、古羅子國的學術(shù)論文20多篇。他把歷代不受重視的小說、野史列為重點研究對象。他不受前人觀念的束縛去創(chuàng)造和革新,從零散資料中整理出遠古少數(shù)民族頻繁活動的偉大畫圖。由于著述不落俗套,不在故紙堆里兜圈子,他和他的研究很快引起湖南省乃至全國史學界的廣泛重視。
1979年4月,何光岳以他自學成才的動人事跡和豐碩的史學成果,被推選為全國青年聯(lián)合會第五次代表大會的代表,并在會上當選為常務(wù)委員會委員。參觀故宮等地時,他詳細記錄了宮殿、堂、齋上的大匾楹聯(lián)、屏刊銘文。
7月,他出席湖南省青聯(lián)、學聯(lián)代表大會。會上,他作為自學成才典型在大會上發(fā)言,并當選為湖南省青聯(lián)常委。
1982年4月,何光岳去北京參加全國青聯(lián)常委會議。在京西賓館,18名成績突出的青聯(lián)常委特殊照顧住五樓三套間高級房,何光岳也是其中之一。何光岳聽工作人員說他住的這個大套間就是李先念曾經(jīng)住過的房間后,站在房門口說:“我不住進去!”
“你不???為什么?”有人見他“農(nóng)大哥”一樣一副率真拙訥的模樣,好笑地問道。
“我何光岳何德何能,敢住中央領(lǐng)導住過的房子?”他提著一個帆布袋,像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采購員一樣邊走邊說,“如果房間安排不過來,我隨便往哪兒擠擠都行,三人房四人房都可以?!?/p>
他去找工作人員重新安排住房。
這時,青聯(lián)主席胡啟立來了。聽工作人員說何光岳想換房,胡啟立嚴肅而又面帶微笑地說:“光岳同志,這是耀邦同志特地關(guān)照的,照顧你們18位‘國寶’級人才。你們在科研第一線辛苦了,來這里開會要休息好嘛!房間都安排好了,快住進去吧!”
何光岳只好住了進去。
當時,京西賓館同時在開中央委員會,各省、市、自治區(qū)主要負責同志和中央委員、候補委員都來了。湖南省委書記毛致用住九樓。一天晚餐后,毛致用和石玉珍一道來五樓看望何光岳。剛要下樓,毛致用因事被人叫走了,他托石玉珍代他來看看湖南的“國寶”何光岳。
石玉珍進門后看了看三套間的陳設(shè),頗為感動地說:“光岳同志,耀邦同志好重視人才??!致用同志還只住一間房哩。你這是三大間,在北京這是最高禮遇了喲!”
何光岳能說什么呢?說一些感動、激動、知恩、報恩的話太俗了,說一些豪言壯語四六句子他說不出來,后來干脆“嘿嘿”一笑,什么也沒說。
他知道,這個所謂的“國寶”級待遇,實際上是一副壓在肩膀上難以勝任卻又必須挑著往前闖的重擔??!
1983年12月26日,在省軍區(qū)招待所南樓召開的省青聯(lián)常委會議上,何光岳辭去了省青聯(lián)常委職務(wù)。他為什么要辭職呢?一是他覺得自己年齡大了,早已過了不惑之年,快45歲的人了,再占著青聯(lián)常委的位子,名不副實;二是他總覺得時間不夠用,他辭職是為了專心于學術(shù)。
也就在這一年湖南省社科院民主推薦院領(lǐng)導,全院200多人參加推薦。何光岳得票最多。投票結(jié)果令他大感意外,沒想到有這么多人喜歡他、支持他這個大老粗出身的研究人員,希望他出任院領(lǐng)導工作。然而,何光岳深知:行政管理、處理人際關(guān)系非他所長。棄其長而就其短,終日糾纏于事務(wù)工作,非他所愿!于是,他找到省委宣傳部的有關(guān)領(lǐng)導說:“我自學幾十年,是想當史學家,為我國古代史研究作出自己的綿薄貢獻。我不想求一官半職,希望領(lǐng)導能考慮我的情況與要求。
1984年,何光岳最后一次出席全國青聯(lián)常委會后,又辭去了全國青聯(lián)常委職務(wù)。從此,何光岳專心研究、著述,很快完成《楚源流史》的初稿,共21篇,計25萬余字。1985年5月,何光岳獲全國自學成才獎。1986年,他因“在先秦古國史、民族史和楚史等方面有卓越成就”而獲湖南省“理論、文藝、新聞、出版工作獎”,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為此,他即席賦詩:
三十多年自學中,含辛茹苦春夏冬。
為探中華源流史,坎坷不礙有心人。
愛書如命,奪全國私藏之冠
秦朝末年,愛書如命的蕭何入咸陽,獨收秦宰相府圖書典籍。這是歷史上有名的“蕭何斂書”的故事。無獨有偶。20世紀50年代初,平橋村出了一個愛書如命的孩子,他就是何光岳。當時正實行土改,有人在一個何姓大地主家里挖到一個錢窖,全村的窮孩子都跑去爭撿亮閃閃的銅錢。小光岳也在錢窖周圍撿了不少銅錢,可當他聽說這家地主的樓上有不少線裝書時,他立即丟下衣兜里的銅錢,跑到樓上去搜羅他覺得有用的書。他用衣兜子兜著書,往家里跑了一趟又一趟,連他自己都記不清楚,那次他究竟搬回了多少書。
他為什么要搜羅書呢?據(jù)何光岳后來回憶:他的外婆回憶外公把錢捐給抗日游擊隊的往事時說,“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一個人要知仁義,就要發(fā)狠讀書”。要讀書,就要搜羅書,何光岳從小立志,決心做一個圖書收藏家。他曾作《詠書》一詩以明志:“平生最愛書,時刻不可無。擁抱共眠枕,征搜滿楹廬。函冊精華煥,標簽耳目舒。為探乾坤秘,艱辛何足懼?”
說起何光岳搜書,還有許多故事。有個農(nóng)民挑著兩捆書往廢品收購站走去,他發(fā)現(xiàn)一本線裝書,于是叫農(nóng)民停下。當他發(fā)現(xiàn)線裝書是鐘嶸的《詩品》后,愛不釋手。他想買下,但囊空如洗,身上僅4斤糧票。后來左講右講,他用糧票換到了書?;氐郊依?,老母親生氣了:“光岳呀,你是讀書要緊?還是吃飯要緊?”有一次,他到長沙參加省農(nóng)業(yè)系統(tǒng)“學毛著”經(jīng)驗交流會,在古舊書店買下一旅行袋書后,又發(fā)現(xiàn)一部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這部書對他來說,魅力太大了。但他看書價:12元。但他口袋里,僅剩下2.4元的回程車票錢了。怎么辦?他二話沒說,脫下棉大衣典賣后買下了書……那個期間,他節(jié)衣縮食買下了5000多冊圖書。誰知,他收藏的那些書,竟在“文革”中的1966年被洗劫一空……
1969年,何光岳調(diào)到岳陽縣城關(guān)鎮(zhèn)城北辦事處工作后,又開始了他的“淘書”生涯。他重新開始清檢整理和收購書籍,經(jīng)常到城鄉(xiāng)廢品收購站、廢品倉庫“淘書”,“淘”出大量珍貴古籍,有的是珍本、孤本,數(shù)量超過5000冊。1973年,他和愛人李黃金經(jīng)過艱苦努力,建起了自己的“蝸居”,且做了書柜。他非常高興,仿劉禹錫《陋室銘》;寫下了《續(xù)〈陋室銘〉》:
在山之陰,在沼之汀,蝸廬蠶室,不可以名。立則摩頂,動則掛襟,雨則直淋,風則橫掀。蒸氣如爐,吹雪成冰,蚊蚋聚奏,通夜轟鳴。與眾同苦,與民相親,著書立說,竭盡忠心。為我神州,業(yè)精于勤,何羨高第?狡詐虐民,何羨麗???荒驕靡淫,跳尸走肉,有如虱蠅。豈畏宵小,譏諷逼侵,噫噫吾志,鷦鷯巢林。慕屈賦騷,仰天長吟,樂其所樂,是以為銘。
搬進新居第二年,妻子便喂了一頭大肥豬,當年臘月豬出欄,賣了80多元錢。妻子將這80多元和哥、姐從廣東寄來的40元共120多元交給何光岳,要他跑一趟長沙辦年貨。但他到了長沙后,直奔水風井古舊書店,選出一大堆古書、線裝書,到付款處一算,書價差不多120元,僅剩下回程車票錢,已無法置辦年貸了。于是他挑著一擔書(239冊)深夜趕回家。當妻子知道他買回的不是年貨而是一堆書時,哭得十分傷心,但她最終理解了他,一言不發(fā)去找朋友借錢過年。
聽到北京有特價書市,何光岳坐飛機去購書。他在書市上買到了許多夢寐以求的書,回家后大呼“合算”。在北京參加民盟代表大會時,他為買書,用完了自己帶去的3000元不說,還另借了4000元。平時,他每周都要出外“淘書”。就這樣日積月累,他為自己壘起了一座價值連城的“書城”。目前,作為私人藏書家,其藏書的數(shù)量和價值,在國內(nèi)乃至世界,都可謂是罕見的。
他以藏書10.3萬冊的紀錄,被評為湖南省十大藏書家之冠。其藏書以史地、工具書為主,其中極具特殊版本和學術(shù)價值的是明、清、民國及現(xiàn)代的4000多部約4萬多冊家譜族譜系列專藏,其數(shù)量據(jù)說僅次于北京國家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館藏的家譜系列,居全國第三位,而為私人家藏家譜族譜之首。他的藏書中,最具珍貴學術(shù)價值的孤本有明折裝道教《太上靈寶朝天懺》、明萬歷《太原堂上嗣孫重修族譜圖》、光緒《甘肅邊防圖》、手繪《新疆驛站圖》、《邵陵扈氏四修族譜》等。
他原來的辦公室及住房全部堆滿了他收藏的各種史料書籍和古董。為了完好無損地保存這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他自籌經(jīng)費,于去年建造起一座5層約1000平方米的光岳藏書樓。藏書樓落成后,何光岳自撰大門對聯(lián):有書讀時最幸福,無事做來才貧窮。
獻給中華民族的赤誠:中華民族源流史
對書如癡如迷的何光岳,在談到讀書的原因時說:“一個重要緣由是,少年時代我看了《中國喪地史》、《帝國主義壓迫中國史》、《國恥史》等。看時往往童淚縱橫。通宵達旦地把書看完后,又常請表姐夫在地坪里用沙堆成中國地圖,教我背誦中國的山川城市……看了這幾本書之后,我就下決心要研究中華民族史。以后,就邊放牛邊自學,每天晚上看一本書?!彼磸妥x著這些小冊子,深深為災(zāi)難深重的中華民族的遭遇而痛心疾首。
史學研究是何光岳學術(shù)研究的主體。30多年來,不論是自學也好,從事專業(yè)研究也好,他幾乎無日無時不在尋找和思考有關(guān)中華民族源流史的相關(guān)資料和內(nèi)貌。他說:“我做學問的目的,就是要發(fā)揚中華文化,讓子孫后代懂得我們民族的悠久歷史。作為一個炎黃子孫,如果不懂得中華民族,不悉知神州大地,就像一個人不知自己姓甚名誰,何來何去一樣,這是十分可悲的。這樣的人也就不會熱愛自己的祖國。我一定以有生之年,筆耕不輟,完成《中華民族源流史》和《中華姓氏源流史》兩大系列叢書,使國內(nèi)外的中國人都知道自己的‘根’”。
為此,他全景式地研究了古代各方國、各種群、各民族的來龍去脈。在中華文明史上,中華民族源流有文記載的僅有三四千年,而在遠古時代留下的只是古老神話和傳說。何光岳像一條“拓荒牛”,一個人肩負起中華民族源流史這副重擔。他為了撰寫《炎黃源流史》一書,參考了上千個遺址和許多文物資料,研究了1300多個諸侯國家的史跡。他還到了不少地方進行實地考察,補充了文獻資料的不足。
1988年,就何光岳個人來說,無論在學術(shù)上、事業(yè)上都算是成功的、順利的。他的第一本學術(shù)專著出版。他本人屢屢獲獎,評上了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這在湖南省社科院是獨一無二的。
這年秋涼時節(jié),何光岳聽說胡耀邦南下來到長沙,住在省委九所。他的心情為之怦然而動:自己能來到社科院這樣的學術(shù)殿堂工作,是跟胡耀邦這位“伯樂”的批示是密不可分的。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何光岳趕往省委九所,將自己剛出版的《楚源流史》和《楚滅國考》送給胡耀邦,請他批評指正。
胡耀邦接過書,翻了翻笑道:“好啊!有成果嘛!不過,這么厚幾本書,我恐怕不能全部看了。我的眼睛和精力都不允許了,但我一定把其中重要的篇章看看。你研究楚國史、中華民族源流史,這很重要。觀今宜鑒古,這是一句老話,是出自‘增廣’吧?我們的確要借鑒以往的歷史經(jīng)驗,使我們的事業(yè)少犯錯誤,完全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盡量少犯就不錯了。所以,你從事的歷史研究是很有意義的,希望你繼續(xù)寫下去,再多寫幾本嘛……”
何光岳倍受鼓舞,之后成績連連。1990年,何光岳的《百越源流史》《南蠻源流史》《東夷源流史》在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1992年,他開始享受國務(wù)院政府津貼;1994年5月,他擔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炎黃文化研究所所長;1998年2月,他被評為湖南省十大優(yōu)秀社會科學專家。2003年,何光岳完成了《中華民族源流史》系列叢書。
《中華民族源流史》由《楚源流史》、《南蠻源流史》、《東夷源流史》、《炎黃源流史》、《百越源流史》、《氐羌源流史》、《夏源流史》、《商源流史》、《秦趙源流史》、《周源流史》、《漢源流史》、《東胡源流史》、《北狄源流史》、《中原古國源流史》、《女真源流史》15部著作構(gòu)成,總字數(shù)695萬。該叢書研究了中華民族中56個民族的族源、發(fā)展、變化、興亡,緊扣中國歷史順序和朝代,是以民族為主軸的通史。研究內(nèi)容側(cè)重研究和探討民族的發(fā)展史,而不研究或很少研究某一個朝代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和民俗,并非單一論述中國古代華夏、東夷、北狄、西戎、南蠻等“五大族團”的某一部落,而是全面、系統(tǒng)地探討一個族團的各個部落或民族,把民族淵源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史域涵蓋不僅包括今日中國之域,而且包括世界諸國,其內(nèi)容詳盡,涉及范圍廣泛。該叢書無論是從數(shù)量上來說,還是從質(zhì)量上來說,都堪稱洋洋大觀。它填補了中華民族史研究的空白。
《中華民族源流史》出版后,何光岳被學術(shù)界稱為源流史體裁的開創(chuàng)者,模糊史學及泛史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四十年鍥而不舍,完成《中華姓氏源流史》
何光岳喜歡讀書,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他對姓氏家譜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深感中華民族姓氏古老而眾多,迄今卻尚無一部在理論闡述和從歷史源流上加以系統(tǒng)研究的學術(shù)專著。從1964年開始,他暗中立下宏愿,要著述一部承前啟后、完備準確的中華姓氏全書。為此,他不論走到哪里,只要發(fā)現(xiàn)有關(guān)姓氏的資料,不管價格多么昂貴,寧肯典當衣服也要購買;只要聽說哪里有族譜宗牒,不問道路遠近,也要乘車坐船趕去抄錄。
一次,何光岳聽說岳陽縣相思鄉(xiāng)蓮荷村一許姓農(nóng)民保存了一部完整族譜,便從岳陽縣城出發(fā),步行50多公里,攀上海拔900多米的相思山,提著糖果找到那位農(nóng)民。經(jīng)過一番軟磨硬泡,農(nóng)民允許他手抄了許姓世系表。有一年春節(jié),他為弄清侗族楊氏始末,在通道侗寨調(diào)查了22天,后又去靖州縣飛山查閱抄錄了40多部楊氏族譜。他還利用各種機會,去北京、云南、貴州等地圖書館和浙江寧波天一閣,為百家姓“尋根問祖”。
1978年7月,39歲的何光岳在進行“中華民族源流史”系列研究的同時,又繼續(xù)著手姓氏學研究。觸角從中國遠伸至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qū),廣泛搜集炎黃子孫繁衍資料,清流逐末,加以研究,陸續(xù)出版了《陳姓》、《中國姓史》,主編了《中華姓氏通書》、《中華姓氏史話》等。
2003年,一部包括有56個民族、1.6萬個姓氏的《中華姓氏源流史》出版。全書共15分冊705萬字,這是一部震驚寰宇的皇皇巨著。
《中華姓氏源流史》出版后,好評如潮,海內(nèi)外華人踴躍購買,該書馬上被列為湖南出版社2003年優(yōu)秀圖書。此書涉及所有中華民族人種的尋根問祖,如何光岳研究出毛、蔣是一家,都是周文王的后裔。毛澤東的祖先毛太華公,明洪武二年遷湘潭。毛太華公是周文王第15個兒子毛伯鄭之后。毛澤東是周文王94代孫。蔣介石是毛伯鄭的哥哥周公旦的第4個兒子蔣保林之后,是周文王的第97代孫。
據(jù)初步統(tǒng)計,到2006年底止,何光岳已出版和發(fā)表的論文、文章的字數(shù)約2056萬字,已超過歷史上湖南的大學者王船山。另外,他的《張姓源流史》、《陳姓源流史》、《錢姓源流史》、《續(xù)絕妙好聯(lián)》、《湖南竹枝詞淺釋》、《何光岳詩文集》、《洞庭湖變遷史》等7部專著書稿約345萬字,也即將出版。
何光岳現(xiàn)已離開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但他卻似一輛勇往直前的車子,依然不愿停站休息,一直行駛不止。他退而不休,依然忙個不停。他每日都在浩瀚的人文礦山采掘“珍寶”,不斷有靈思妙想爆發(fā)。
真誠地祝福這位“國寶”級的大師寶刀不老,青春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