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者總期望自己有權威,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古往今來,任何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往往具有很高的權威。在某種意義上,權威是領導者個人凝聚力、號召力、影響力的綜合體現(xiàn)。然而,時下在一些領導干部中流行的炫耀官威的做法,卻著實令人反感。
近年來官員擺譜、施威的現(xiàn)象在媒體多有報道,如:廣西合浦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某副主任到災區(qū)慰問,由于沒見主要領導出面接待,置等候慰問的受災村民于不顧,竟拂袖絕塵而去。又如:巴中市巴州鎮(zhèn)黨委副書記交通違章遭處罰一事被當?shù)孛襟w曝光后,這位副書記竟沖到報社辱罵、威脅采訪寫稿的記者并當眾撒野。
這些官員在“關鍵時刻”的特殊“表現(xiàn)”,絕對不是“修養(yǎng)差、脾氣壞”這樣簡單,而是把“擺譜”“顯威”當成了一種習慣??膳碌氖?,像這樣抖威撒野的干部,不僅合浦、巴州有,其他地方也有,有的職務更高、行為更為惡劣!
由此,想到了一則往事——延安“雷擊事件”:
1941年6月3日下午,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正在召開縣長聯(lián)席會議。突然,隨著一聲雷響,雷電擊中了會場禮堂的一根柱子,坐在柱子旁邊的延川縣代縣長李彩云不幸身亡,另有7人受傷。此外,一個農(nóng)民拴在禮堂邊的一頭驢也遭雷擊而死。這個農(nóng)民便借此發(fā)泄不滿說,老天爺不睜眼,咋不打死毛澤東?保衛(wèi)部門聽說后極為震驚,立即把這個農(nóng)民抓了起來,并要把這件事當作反革命事件來追查。毛澤東知道后,急忙制止并要求放人,認為農(nóng)民不滿肯定事出有因,應該調(diào)查清楚。調(diào)查的結果是,政府向農(nóng)民征收的公糧過重,加上連年天災,農(nóng)業(yè)收成不好,農(nóng)民難以承受,心中自然產(chǎn)生不滿。經(jīng)過認真反思,毛澤東決定不但減少當年公糧征收任務,而且提出要減輕農(nóng)民負擔,就必須自己動手,生產(chǎn)自救,于是便有了大生產(chǎn)運動的創(chuàng)舉。
也許,在當今一些炫耀官威的人看來,毛澤東的做法過于迂腐。他們可能會說:堂堂黨的主席,為何如此“屈尊”?
實際上,他們根本不懂得官德與官威的關系。官威從何而來?有句古訓: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可見,官威來自于群眾,來自于群眾的擁護。他們認識不到這一點,在他們心目中,官就享有特權,如果誰觸犯了他的利益,誰與他過不去,就是傷了他的面子,影響了他的威望,說到底就是不尊重他們的“官威”。因此,他們眼中是看不到群眾的。相反,對于毛澤東來說,群眾就是他的“天”,維護群眾利益就是他最大的“事”。對于這樣的領袖,人民怎能不擁護?而對于那些置群眾利益于不顧、動輒警車開道熱衷擺譜的干部,人民怎不嗤之以鼻?
1946年春節(jié),延安的老百姓給毛澤東敬獻了一塊大紅金字匾,匾上寫著“人民救星”四個大字。此事難道不足以說明一切了嗎?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官者,是人民的公仆。因此,立威必須先立德,要牢記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宗旨,要親民、愛民、為民,要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只有這樣,人民才會擁戴你,尊重你,才能真正樹立起令人民信服的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