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韶山,誕生了偉大領(lǐng)袖毛澤東,這是人所共知的;在湖南韶山還出現(xiàn)了一個湖湘文化世家——韶山毛氏,這卻是鮮為人知的。
文韜武略毛蘭芳
湖湘文化世家韶山毛氏,指的是毛蘭芳一支。
毛蘭芳,派名祖基,一名遇順,字蘭芳,號春谷,別號韶山懶道人、韶山主人。他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正月十三日,卒于光緒十八年(1892年)二月二十八日。毛蘭芳與毛澤東曾祖父毛祖人是堂兄弟,兩人共祖父毛際耀(光前)。他人品高尚、足智多謀,善于詩詞文賦寫作,是韶山毛氏歷史上最有學問的人。毛蘭芳常代文武官員作應酬簡札,文筆優(yōu)美,名聲日盛。
太平天國起事時,他加入湘軍在鄉(xiāng)間興辦團練,后受趙萬伯的邀請,參與岳、澧、武昌一帶征戰(zhàn),才智顯現(xiàn),且不改文人本色。后因軍功保薦同知銜即補縣丞,其妻周氏(字掘貞)也被敕授孺人。
正當他滿懷希望之時,因曾國藩為首的湘軍日益強大,清朝廷害怕漢人軍隊難以控制,下令裁減湘軍,毛蘭芳等被遣散回鄉(xiāng)。他在以能回到父母身邊盡孝道而獲得一些安慰的同時,感到失望,認為自己滿腔報國之志換回的是空夢一場?;氐缴厣胶?,他決定“不脫己冕而行,歸依膝下,誓不再游”,在東茅塘開辦面山樓私塾執(zhí)教,以培養(yǎng)族中人才為己任。他“高懸絳帳,近悅遠來,誨人不倦,獎勵成長,不計修金之有無也”,培養(yǎng)出了后來的族長毛鴻賓、孫子毛麓鐘(晚清韶山毛氏家族中唯一的長沙府秀才,毛澤東的老師)等人才,并熱衷于族中公共事務,受到鄉(xiāng)親們的好評,被選為族長,威信頗高。
光緒七年(1881年),韶山毛氏家族二修族譜,他擔任主纂,出力甚多。如今保存在二修族譜中的序、跋、碑文、傳贊、詩詞等,很多都是毛蘭芳親筆所寫。其中描寫韶山風情的詩詞最受人稱贊,如他的《七絕·六朝松》:“亭亭特立勢凌霄,萬古清風萬古濤。沾得圣朝新雨露,怕人問說六朝豪。”還有韶山八景詞之一的《塔嶺晴霞》:“峰巒潑翠鮮,嶺斷云連,橫中一塔插空天。晴光暮色霞烘里,玉燭搖煙。風雨自年年,破補苔錢,春風無主鶴高眠。好欲招來詢甲子,滄海桑田?!边@些通過毛麓鐘的傳授,都給了毛澤東以重要影響。
毛蘭芳一生酷愛文化典籍,家中收藏了不少圖書,為后代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毛蘭芳只有一個兒子毛鼎臣。
重教典范毛鼎臣
毛鼎臣,派名恩黼,字少遂,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七月二十九日生,宣統(tǒng)元年(1909年)二月十五日卒。
毛鼎臣雖然在名氣和才學上沒有父親那么大,但繼承了父親的文化傳統(tǒng)和家學淵源,在當?shù)匾彩且晃涣瞬黄鸬娜宋铩S绕渫怀龅氖撬麑⒚m芳的重教風范不斷發(fā)揚光大,成為毛氏家族加強文化教育方面承前啟后的典范。他不僅為兒孫們延師設教,還在38歲時(1881年)發(fā)起并與人聯(lián)合在毛震公祠(毛澤東這一房的祠堂)設立義學,規(guī)定:“義學三年一屆,任經(jīng)管簡擇品學兼優(yōu)、殷勤教誨一人,無論同姓異姓,就祠入學,訓誨一載,公給俸金谷一十二石。房中子弟年登十歲以上,確實力不能讀者,始許報名入義學冊。贄敬節(jié)儀概免,外每名供給紙筆錢四百文,此為貧難者設,力能讀者不收?!庇忠?guī)定:“義學獎賞文理清順,初行應試者,縣試每名給錢一串,府試給錢一串五百文,院試給錢二串,除初屆外無給。至苦學文堪售世,志切功名者每屆名給考試錢五串,院試后任本人持揭浮簽交經(jīng)管驗實,領(lǐng)給入學者賞銀五拾兩,中試者賞銀一百兩,入詞林者賞錢二百兩,武庠武舉照文例減半。廩貢賞銀一十兩,捐職軍功無論大小無賞,入祠拜祖掛扁,經(jīng)管預備灑席禮待安宿?!睆牧x學章程可以看出,毛氏家族尤其是震房對子孫的文化教育是非常重視的,在毛澤東誕生前夕,震房子孫無論讀得起書者,還是讀不起書者,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和權(quán)利,這無疑給人才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
毛鼎臣與元配夫人成氏生有兩個兒子,與繼配沈氏生有三子。其中,最有出息的是成氏所生的二子:大兒子毛福生,二兒子毛麓鐘。
國子監(jiān)生毛福生
毛福生,派名貽謀,號紫閣,清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二十八日生,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三月十二日卒。他是清國子監(jiān)(國家最高教育管理機構(gòu)和最高學府)監(jiān)生,文化素養(yǎng)很高,韶山毛氏族人引以自豪。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與毛福生是五服內(nèi)的堂兄弟,關(guān)系十分密切,至今在韶山毛澤東紀念館里,還陳列有毛福生、毛順生與毛澤東、毛澤覃的合影照片。毛福生生有一子,名叫毛宇居。
韶山一支筆毛宇居
毛宇居派名澤啟,字先甲,別號宇一子。生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六月三十日,卒于1964年9月29日。他是毛澤東的房兄,也是他少年時的塾師之一。解放后,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毛宇居在曾祖父毛蘭芳、祖父毛鼎臣、父親毛福生的悉心栽培下,熟讀“四書”、“五經(jīng)”和詩詞歌賦,自幼打下了良好的古典文學基礎。他在20歲出頭時,就開辦私塾授課,在韶山?jīng)_里有“韶山一支筆”之稱。
毛宇居是一位進步的知識分子,辛亥革命后曾和叔父毛麓鐘等赴云南投奔同盟會會員韶山人何海清。何海清是蔡鍔的部下,1915年參加了討伐袁世凱的護國軍。毛宇居隨軍轉(zhuǎn)戰(zhàn)滇川,后解甲歸田,隱居不仕。1906年秋,毛澤東到井灣里毛宇居開辦的私塾讀書,因離家較遠,在那里寄宿。
毛宇居教毛澤東的主要是:“四書”中《春秋》及《公羊傳》、《左傳》等經(jīng)史典籍。毛宇居非常喜歡毛澤東。因他讀書刻苦,肯動腦筋,記憶力很好,每天點課的內(nèi)容,背誦如流,甚至能全部默寫出來。還有,毛宇居出的“破題文章”,毛澤東做得最快,而且做得比誰都好。但是,毛澤東不守塾規(guī),令先生頭痛。毛澤東個子長得高,坐在最后。他讀書,總是不讀出聲音來。開始,毛宇居只感到奇怪,叫他背書,也能背出,所以也沒有在意。后來,有一次叫毛澤東背書,他卻半天沒有反應。這時,毛宇居走過來一看,他正在聚精會神地看著壓在《春秋》書上的《三國演義》。毛宇居最恨學生將這些“雜書”帶進他的神圣殿堂,于是將書搶過來。毛澤東不服,又從毛宇居手里將書搶過去,并說:“孔子曰:每事問,不恥下問。我不恥下問《三國演義》,為什么不可以?”毛宇居只好說:“這些都是‘雜書’,你爹送你來,是要你來讀圣人書,不是要你來讀這些‘雜書’的?!泵珴蓶|反問道:“您教的‘圣人書’,我都背了,還要我怎么辦?”最后,毛宇居只好叫毛澤東背書,連點幾段,毛澤東背誦如流,毛宇居無可奈何,也只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1907年夏天,毛澤東結(jié)束了在井灣私塾10個月的讀書生活。在毛宇居門下,毛澤東熟讀了《春秋左氏傳》、《左傳》等史籍,對歷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1919年10月,毛澤東回韶山為母親奔喪,寫了著名的“祭母文”和靈聯(lián),毛宇居將其筆錄下來,珍藏了30多年,直到全國解放。1925年,毛澤東回韶山開展農(nóng)民運動,毛宇居等人積極參加了農(nóng)民運動。1927年1月,毛澤東同夫人楊開慧回韶山考察農(nóng)民運動時,毛宇居在毛震公祠參加了盛大的歡迎大會并在會上致歡迎詞。1929年,國民黨反動派的軍警到韶山抄毛澤東的家。族人們聞訊急忙將毛澤東家的藏書、報刊連同他在長沙讀書時寫的筆記,統(tǒng)統(tǒng)搬到后山 焚燒,以防落入反動派之手。毛宇居趕到現(xiàn)場,從中搶救出一本47頁的《講堂錄》和2萬余字的《讀〈倫理學原理〉》的批語,這兩本文獻是研究毛澤東早期思想的珍貴資料。毛宇居冒著生命危險,將這兩本文獻珍藏到解放。文獻后通過周世釗轉(zhuǎn)送給毛澤東,毛澤東極為高興。
1940年,毛宇居任韶山毛氏四修族譜總纂時,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在毛澤東的名字下面注寫了“閎中肆外,國爾忘家”八個大字的稱贊性評語。
新中國誕生后,毛宇居與毛澤東鴻雁傳書,往來不斷。通過書信,向毛澤東反映“鄉(xiāng)間情形”,幫助毛澤東處理一些親朋故舊有關(guān)問題。他成了毛澤東的信使,又成了反映“鄉(xiāng)間情形”的一面“鏡子”。
毛澤東少年時期,一共讀了6年私塾,拜了6個老師。其中,毛宇居最年輕,有幸看到了毛澤東事業(yè)的成功。毛澤東與毛宇居的這段師生之誼成為啟迪后人,發(fā)人深省的傳世佳話。
倡導新學助偉人的毛麓鐘
毛麓鐘是毛鼎臣與成氏所生的二兒子,毛福生的弟弟、毛宇居的叔叔。他派名貽訓,號云閣,別號韶山小隱人,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十月二十四日,卒于民國十年(1921年)六月初八。他是清長沙府庠生,是毛澤東的堂伯父,也是毛澤東在韶山求學時的最后一位塾師,對毛澤東成長影響很大。這位文史根底深厚、人品高尚、見多識廣、思想開明的文化人,曾在云南護國軍蔡鍔將軍部下任過軍中文書之職,參加過討伐袁世凱的戰(zhàn)爭。他因?qū)η逭畣蕶?quán)辱國、腐敗無能強烈不滿,憤然辭職回鄉(xiāng),在東茅塘面山樓開辦私塾。他關(guān)心時事,由主張君主立憲轉(zhuǎn)而贊成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國,強調(diào)廢科舉、興學堂,學習西方先進技術(shù),富國強兵,并在韶山聯(lián)系地方進步人士辦新學,開啟民智。
毛麓鐘開辦的是一所中西合璧式的新型私塾,教有10多名學生,而毛澤東這個本家侄兒卻是他認定的天資職慧、記憶超群的有用之才,因而對其十分器重。他常向人說:“潤之有超群的領(lǐng)悟力和非凡的記憶力?!彼闹笇珴蓶|點讀《史記》、《漢書》、《綱鑒類纂》和歷代詩書辭賦等古籍,又讀了《日知錄》和許多時論新書。16歲的毛澤東讀了《史記》,對司馬遷的學問、道德、文章,深為佩服;《日知錄》提倡實地考察,遇事探本求源,對毛澤東后來思想發(fā)展有深遠影響;關(guān)心時事是新型教育的一大特點。毛澤東通過讀時論知道了甲午戰(zhàn)爭后列強侵略、國家危亡的現(xiàn)實。他開始對祖國前途擔憂,蒙發(fā)了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并開始意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毛麓鐘進一步把自己的經(jīng)歷和見聞告訴他,叫他熱愛祖國大好河山,廣闊胸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挽救國家危亡努力學習。
毛澤東在這里寄宿學習了半年時間,收獲頗大,培養(yǎng)了他獨立思考的習慣。他將毛麓鐘的思想、人品和學識深深地銘記在心。他曾說過在讀《三國演義》等書時,“有一天忽然想到,這些小說有一件事很特別,就是里面沒有種田的農(nóng)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將、文官、書生,從來沒有一個農(nóng)民做主人公。”這時的毛澤東已經(jīng)開始意識到社會的不公和農(nóng)民、土地問題,不能不說是毛麓鐘“開啟民智”教育的一個結(jié)果。
1910年,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為了讓毛澤東繼承父業(yè),決定派他到湘潭一家米店去學徒,而他卻堅持要去湘鄉(xiāng)縣城東山新學堂讀書,因而被盛怒的父親趕出了家門。這時,毛澤東首先想到了一貫支持自己的毛麓鐘,于是跑到東茅塘的毛麓鐘家借宿。毛麓鐘不僅收留了毛澤東,而且伯侄倆談心至深夜。第二天,毛麓鐘送毛澤東回家。因毛順生較固執(zhí),毛麓鐘在征得毛澤東母親的同意后,約請了毛澤東的堂叔毛鐘楚、房兄毛宇居、舅父文正興、表兄文運昌、王季范等幾位親友一起共同說服毛順生放棄原來的主張。
本來,毛順生送毛澤東上學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讓他認得幾個字,算得幾筆數(shù),以后作他生意上的幫手,所以當毛澤東讀了幾年書后,便要他退學去當學徒。作為一家之長的毛順生,本以為要兒子退學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沒想到毛麓鐘等人卻眾口一詞,勸毛順生說:潤芝聰明會讀書,如果讓他上洋學堂,受到先進的教育,能增強賺錢的本領(lǐng),將來還有大的造化,可以光宗耀祖。毛順生聽了也只好聽從大家的勸告。從此,毛澤東走出了韶山,掙脫了封建小家庭的束縛,奔向外面的世界,開始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個轉(zhuǎn)折。
毛澤東后來到湘鄉(xiāng)、長沙等地求學,每年寒暑假,回韶山都要毛麓鐘家里拜訪求教。
毛麓鐘逝世后,毛澤東與夫人楊開慧受黨組織委派回韶山開展農(nóng)民運動期間,還特地到毛麓鐘家悼念恩師,看望師母張清文。
毛麓鐘的次子名毛澤普。1967年,毛澤東巡視大江南北,來到長沙,還特地向湖南省當時的黨政負責人黎原、華國鋒等人問起毛澤普的情況。毛澤東問:“戈楷(毛澤普后來的名字)現(xiàn)在何處?”華國鋒答道:“仍在省科委工作?!辈⒔榻B了戈楷工作干得好,有實績。華國鋒問:“戈楷是主席的侄兒還是同一輩的?”毛澤東笑著說:“不是侄兒,是同一輩的,是堂弟。他原來叫毛澤普,比我小20多歲。他父親叫毛麓鐘,是韶山唯一的府秀才。這個秀才是我小時候的塾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