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樸拙,令人遙想古物、古器、古人。一件器皿、一件事物、一個人的初始狀態(tài),往往質樸、淳厚、古拙。茶茗初采,其色淡白;物之顏色鮮好、滋味淳厚者,其本質皆平淡樸拙。聰明的孩子固然可喜,稚拙的天性尤為可貴。此外,古人注意到:開國之初的人,要比歷經風霜刀劍之后的第二代第三代人,其人格也更加純樸?!度蔟S隨筆》在“國初人至誠”項下記錄了這件事:宋初謀求并州將帥人選,剛正忠烈的大臣向朝廷獻書,公開請求升級,絲毫不虛偽造作。而后期的人,表面避寵辭祿,暗里夤緣幸進,“失其本真者多矣。”
真理只有一句,而歪理能說出千萬句。樸拙近于簡單。漢初的“文景之治”在于法令清簡、文風樸素,一是一,二是二,沒有動聽的說詞。朝廷任用官吏偏重樸拙、清正的品質;求的是“賢良方正茂才直言”。那是質勝于文的時代。到武帝后期,巧言令色之徒幸進,耿介樸拙之士被黜,世風不復淳厚。越往后,天下道理越說越多,把本真的童心給障住了,其結果是人變得越來越假——童心既泯,不復有初——明朝李贄將世風變異,歸結為這一點。
古拙、樸拙、稚拙,其根柢是專誠、專情——未被污染的純白天真?!读凝S》中,因樸誠專情而成事、因機詐圓滑而敗事的故事比比皆是?!吧咸旄衅湔\”,或者“佛祖念其拙”這類句子,帶有濃厚的中國式的幽默。在現(xiàn)實生活中,樸拙總停留在世故老成的社會的門口。俗諺說,“直如弦,死路邊;曲如鉤,反封侯”,就是民間爽性率真之鳴。可見在人心深處,在文學作品中,還呼喚著樸拙精神。明代馮夢龍就將“拙”視同“癡”,認為癡有“癡趣”;“得斯趣者,天大的受用也”。袁宏道的《拙效傳》開章便說,自然界中狡詐的動物比笨拙的動物更疲于奔命——真是一個新奇的視點。
文學形象的樸拙典型,唐吉珂德數(shù)第一。他好古戀舊,立志光復舊物——俠士精神。為此,他愿意奉獻全部的癡情。在他昏花老眼中,仆從、馬匹、頭盔乃至手中長矛,無一不是人間至寶尤物。在他眼中,初始、本真的東西才是好的,花花世界反倒是幻象假象。當選擇除暴安良、行俠仗義做理想后,他一意孤行,不因事乖命蹇、屢遭劫難而動搖絲毫——這正是令現(xiàn)代人感動之處。
古今圣哲多半樸拙真誠,剛毅木枘,貌若無能。孔子的話如出憨拙農夫之口,率真質樸;莊子善說虛理,用的卻是單純比喻:他筆下的固執(zhí)老頭寧可抱甕汲水,也不做機巧之事。老子直言:“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韓非子再三申說,“巧詐不如拙誠”。西方古哲人伊拉斯穆斯借“愚蠢女王”之口勸世人舍巧取拙、永葆赤子之心……在他們看來,道德精義當從真誠上發(fā)揮,歸于樸拙。以“道”制“術”,以“義”克“利”;以“誠”祛“偽”、以“德”明“恥”等等,無不含有以“拙”勝“巧”之意。古人未必比今人聰明,但在大智慧上往往勝于今人,為什么呢,大約就因為他們更看重樸拙的天性罷。陶淵明自知“性剛才拙,與物為忤”,卻不后悔。蘇東坡讀其文后感慨說,我喜歡淵明,非獨喜歡他的詩,是喜歡他的為人啊!淵明所說的毛病蘇東坡都有:口無遮攔,率意任性,不喜歡與人敷衍,往往面折人過。喜歡簡單,討厭繁文褥節(jié)……“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現(xiàn)在我老了,但愿能向淵明學習一點點。學什么呢,就學天真樸拙的心地。古代詩話中,往往將天真淳厚的心靈擺在首位,而將雕琢浮華降為次要。
正直的科學家、政治家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癡”癥。抱拙守真使他們接近真理。達爾文坦言自己聰明不足,有的只是對自然科學虔誠和熱愛。瑞士著名鐘表匠馬修斯制造的鐘表特別精準,為什么呢?他回答說,或許我總是“笨笨做”的緣故吧?!氨勘孔觥钡木袷沟聡偫砜茽桗Q立雞群。他為人古拙、敦厚,既不瀟灑也不善言談。然而德國閃電式的統(tǒng)一,竟是科爾愚公移山的碩果。他鍥而不舍地推動對華關系,拒絕向臺灣出售核潛艇,其行為是當時西方政治家不敢做、不愿做的——他并非不自知,而是知其難而為之。
世間只有守誠的人才能鍥而不舍地做出“笨拙”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說,機巧易學,樸拙難及。
時尚的現(xiàn)代人常恨自己不夠精明、不夠機巧。機心滿腹與愚昧無知在這一點上殊途同歸。他們極少明白:世間為精明所誤的人,遠比為樸拙所誤的多得多!許多人機關算盡,到頭來誤了性命。當某一天,樸拙者發(fā)現(xiàn)了某個定理、創(chuàng)造了某種東西,奠定了一個基業(yè),機巧與愚昧的人會同時驚奇說:“沒想到,他竟比我們更精明!”而不是說,“這事只有笨漢才做得到!”
李嘉誠做生意的訣竅是“寧笨拙,勿取巧”。英國商會評選最優(yōu)“搞笑商品說明書”,排斥花言巧語,笨拙無文才允許入選。某藥廠生產的安眠藥,藥瓶上寫著:“服用本產品會產生困意”;美國航空公司隨機供應花生米,提醒旅客:“塑料袋不能吃!”沙丁魚罐頭上則注明:“注意:內裝帶刺魚肉!”某電器廠商在電吹風的使用說明書上寫明:“請不要在睡眠時使用”!美國一位老太太喝咖啡燙了嘴,向商家索賠500萬元,法院竟支持了這一要求。今后,假如看見咖啡杯上印著“咖啡香又燙,飲用請小心!”誰會因為它的笨拙而發(fā)笑呢?萬一用戶在睡眠時用電吹風而發(fā)生意外,萬一顧客吃花生米連袋吞下……為預防種種“萬一”,萬全之策就是誠實樸拙。也許,商業(yè)上濫用巧詐之風,正需要樸拙精神來救治。
世界日新月異,傳統(tǒng)文化卻向我們吹來古拙風氣。人們推崇的座右銘和修身格言,總向著本真回歸。修身勵志,常以“養(yǎng)氣”、“包容”、“明辨”等自律;書齋定名為“拙齋”、“陋室”、“汗顏齋”、“明恥齋”比比皆是,甚至連嶄新奮進的企業(yè),也遙接古風,下承民意,用了“和為貴”、“咀盡菜根”、“思無邪”、“愚公移山”等低調、樸拙的詞語。人們意識到,文化精神與作秀畢竟是兩回事。
世界多姿多元,人類信念守一;萬物變動不居,恒心堅如磐石;市場行情漲落,誠信纖毫不爽——鐵打的恒心勝過金鑄的恒產,我們因此有理由說,樸拙精神支撐著整個文明世界。
只有投機取巧者認為這世界無信念可言,人生的價值視市場行情而定,偶發(fā)投隙的成功最為省力便捷。巧詐欺世;弄權作秀,媚世取容……太多的“機心”,使他們遠離了“樸拙”,成了契訶夫筆下跳來跳去的人或古人所謂“險幸之徒”。楚靈王愛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敢諫的“方頭”已經死了,挨餓的“笨伯”也死了,進貢“細腰”的機巧者已獲政績……所以,樸拙受到時尚的指責就也不足為奇:積微步以達千里,我們還要不要速度?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還有什么效率可言?時代需要的是“此刻”的成功、“瞬間”速成!“速成”于是轉成時尚,“創(chuàng)造”被演繹成“偽造”……
早期殉道者、發(fā)明家和文明的先驅,無一不是篳路襤褸的樸拙行者。諾貝爾在發(fā)明炸藥過程中遍體鱗傷,卻不改弦易轍;愛迪生發(fā)明電燈,嘗試六千多種材料,失敗八千多次,可謂屢敗屢戰(zhàn);大英博物館還留著馬克思博士的腳印,如同石壁上留下的達摩影子。居里夫婦一生低首苦干,從不張揚;被譽為“賽納河夜航燈”的福樓拜一見莫泊桑劈頭就說,你不缺才能,但你恒心和耐力嗎?……
社會的主產品是人。人是衡量社會文明的重要尺度——如果不是唯一尺度的話。大多數(shù)人熱心向機巧者取經,內心卻親近樸拙敦厚的人。漢代劉知幾“詠史”詩:“泛泛水中萍,離離嶺畔草,逐浪高復下,從風起還倒,人生不若茲,處世安可保?!睉言p飾智與媚世茍合,充其量不過是權宜的謀生策略和“處世”手段,沒有人愿做油嘴滑腦、左右逢迎的奸詐小人。如今,樸拙被視為真正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人們開始意識到,唯有在公平和諧的社會中,才會培育出高尚信念和樸拙精神……
懷 舊
商品迅速更新?lián)Q代,搶手的新貨眨眼間變成舊貨。人類喜新厭舊的天性,激活了創(chuàng)造、點燃了欲望。新款、新包裝、新版本直到新新人類如艷幟高張,令人眼花繚亂、心中忐忑:承諾越好,兌現(xiàn)越少;“一諾千金”、“踐信守約”是陳年舊事了。最不可靠的倒是自己舊軀體;再造既不可能,更新談何容易。眼見得青蔥綠韭般的少年一代冒出來,中年人已成風塵舊物,此時,你慢慢體會到懷舊的滋味了。
懷舊之情如微風細雨下的燕巢,寒山古寺傳來的隱約鐘聲,秋陽下金黃色的麥垛;飄蕩的風箏從天際灑落的鴿哨。如果它有氣味,就仿佛晚風中捎帶的果味,寒風送來的紅薯香。是啊,紅薯。紅薯的焦香從閩北的一座茶山飄來。山上一座破廟,男女知青圍著灶頭烤紅薯??罩邪籽╋w舞,灶堂火光涌動?;鸸饣没隹箲?zhàn)的鐵血和紅旗,還有郭沫若的《洪波曲》……生姜幾片,紅薯數(shù)根,“分吞聊止饞涎”……幾十年過去了,山鄉(xiāng)雪夜、烈火、紅薯如同一幅套色木刻,活在我心中。
懷舊未必伴著感傷情懷?!皯雅f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這話太陳舊也太悲觀了!現(xiàn)實生活中,懷舊要比趨時更具激情——特別是貧寒膽怯的弱勢群體。在新舊快速更替的夾縫中,新驚喜、新希望總是先向他們牽衣惹袖。本來要到下輩子才能實現(xiàn)的夢想,現(xiàn)在居然擺到面前了!撫著依然嶄新的舊電器、舊家具、看看堅固的二手房,不禁心熾眼亮:他人使用多年,好品質不證自明——難道不比廠家開具的“合格證”與廣告妙語更實在?陌生又昂貴的新貨,就讓財大氣粗的人去冒險試用。先前的擁有者、使用者,就當是你私雇的檢驗員……這么一想,浪漫情調就盈滿胸膛了。
塵封百年的文化名著,古曲、古畫,古家具,古器皿——甚至古人,往往值得我們一再揣摩。樹小墻新的高層樓盤,遠不如古色古香的老宅第;新式沙發(fā),哪比得上老木椅耐用?平裝的舊書,價格低廉分量足,精裝的新書大半只宜于擺設。說到老照片,我尤其喜歡,喜歡它的黑白分明、線條如劈,還有一種淡淡的哀愁……梁啟超的天庭如石壁,柳亞子的前額似榔頭;辜鴻銘眉棱若彎弓,魯迅先生怒發(fā)如山丘……真是古人古相。與其天天看千篇一律的光滑圓潤、一團粉氣,我寧愿去瞻仰歷代英烈的遺容,葉挺、項英……犧牲時年不過三十,慷慨壯烈、意氣風發(fā)。那個時代的人啊!
商業(yè)時代講求速度數(shù)量,沒工夫精雕細刻“瑚璉之器”,以達到“以少少許勝多多許”。一切都籠罩在速成、矯飾之氣中;吃激素的、注水分的、易容的,哪能奢望半空中落下傳世之作?難怪剛買到的新貨眨眼就掉價,最先被淘汰的反倒成了古董。旅游景點,要點綴些前朝遺物、“創(chuàng)造”些“名人”蹤跡,以顯見文化底蘊;肉松和包子店,要夸口先祖供職于宮廷御膳房;藥行、飯館、商號——甚至連大學也自詡創(chuàng)辦于前清!“在頻頻回首中,總帶著鄉(xiāng)愁”,當水源干涸時,萬頃碧波令我們神往,當沙塵來臨時,胡楊綠柳就成了蔭庇。難道這僅僅是懷舊情緒作怪?
懷舊本是一種純粹的感情,不摻雜實用念頭。但如果有一件東西,既令人發(fā)思古之幽情,又能療貧致富,試問誰能拒絕?有錢人從股市轉向拍賣行,搜尋可望升值的藝術品。商家守住傳統(tǒng)名牌,好比守住天險。弱勢群體看看無險可守,只好頑固地堅守老山老林老水田,古道、木屋、石橋和朦朧的月光——相信有一天,自然、不滲假的東西價值連城。精明的商家識破天機,推出了“老知青”飯館、“老歌新唱”節(jié)目、“老照片”集錦、“革命圣地十日游”、“古建筑一條街”……為了看風箏、看泥人、看舞獅、看石碑、看草屋,聽鄉(xiāng)音、聽牧歌……游客不遠千里而來??梢姟皯雅f”情愫絲毫不遜于“時尚”效應——即使從商業(yè)價值上來看也是如此。在旅游熱中,西方人發(fā)現(xiàn)東方文化體貼入微的人文關懷,恰好比一劑良藥,用來治療后現(xiàn)代心理通病——孤獨和郁悶……
人類心靈深處,始終懷著原始渾沌、質樸純真的夢: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翠綠的林木菜蔬,純潔的流水甘泉;茅屋小溪青青草,哪兒也不勝俺窯洞好。懷念童稚時代、懷念故土,最懷念的是故人:總角之交、布衣之交,不切實用的朋友、功利以外的伙伴。那時節(jié)沒有機心、沒有野心;共享著一顆友愛的童心——那才是心靈的全盛時期。英國詩人丁尼生有詩說:“我只需要海,一條船和一個哈哈笑的伙伴……”多么樸素的愿望!到了鍍金時代,人的心靈已是百孔千瘡,只宜靜心修補;要不就得像長征組隊那樣,重上征途,不畏難辛地尋找前輩的足跡和激情燃燒的歲月。真的,如果沒有可訴衷情的伙伴、沒有可思念的朋友、沒有為理想而攜手的同志,甚至沒有令我們景仰的偉人高士,試問還剩下什么慰藉身心?如果人倫關系變成了主與仆、老板跟雇員、買方與賣方;博弈的對手、交易的中介,如果生活只剩下形骸酒宴,還有什么樂趣可言?
認真想來,凡能激發(fā)想像,引發(fā)人們志趣和向上精神的,多半是前塵往事。借鑒歷史、勤求古訓乃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齊治平的必修課。人到經世致用之術,小到處世箴言,無人敢說他不拾過古人“牙慧”。青年毛澤東,深受楊昌濟老先生的指點,文章直追古人:縱橫捭闔、慷慨激昂;因此所以,他老人家曉得“推陳山新”的深義。錢鐘書先生說“文章必有大道理”是矯枉過正,因為“小道理”和“沒道理”皆可以成文章——只要有真情灼見。先秦兩漢文章,興趣在宇宙天下,唐代志在國家社稷,宋代則不過一山一水,一寺一院;明、清文字,目光不出一齋一室,是“去古越遠,其志愈卑”……有人指出這一點,真是見道之語。
有出世之情,方有入世之績,簟食瓢飲、曲肱而眠;顛沛流離、篳路襤褸,也不應忘卻少年的理想夢,才不至墜入賤俗。匍匐在地面,毫無出塵之念地貼緊“生活”,反顯得虛無飄渺、遠離現(xiàn)實。王維詩:“君從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這種低調的思鄉(xiāng)情結,誰能說不隱含著積極的入世的態(tài)度?
重溫自然快樂,追憶似水年華,我們看到了一個未經易容和裝飾的人生原貌,看到脆弱的生命是如何成長壯大。“大風云飛揚,游子悲故鄉(xiāng)”,對于養(yǎng)育我們的故土,我們心存感念,奮發(fā)作為以圖報答;對于父老鄉(xiāng)親,我們深受其惠,唯恐辜負了他們的期望;對于師長同窗,因為荷蒙教誨和提攜,我們有表達不盡的情誼。這種種,都匯成了一股力量,激勵我們做一番事業(yè)。我們因此有理由說,在內心層面上,任何英杰偉人、大師巨匠都是懷舊的典范。立志向上的雄心、不惜獻身的勇氣,多半源于童稚時代美好事物的熏陶。正是在懷舊、感恩情結激勵下,他們成就了豐功偉績,做出不可思議的奇跡。
我們懷念往事,同時也懷念生活節(jié)奏舒緩的時代。那時代人的感情更率真,因此也更富有人情味。酸苦辣咸才襯托一縷甜蜜,滿口甜膩只會使人舌頭麻木。水流平穩(wěn)時,我們能欣賞兩岸風光,急流漩渦往往讓人心慌。速度釀造的欲望急就章,使人轉眼老去——只剩下一堆身外之物。自然的酣睡難求,代之以酒后昏睡;高貴典雅的心靈難尋,珠寶首飾掛滿人體。山風松濤,落葉流水,春鳥秋蟲,被喧囂的廣告所淹沒;音樂變成一堆無情音響。心中無話可說,只好拉長脖子吼叫。純正的愛情太奢侈,情欲倒是滄海橫流。人們不快樂,于是縱情享樂——尋找代用品是現(xiàn)代人的無奈之計……我們沒有時間話桑麻、說拉常、訴衷情,沒時間去看望親友;無心停下匆匆的腳步,順便看看夢縈魄繞的老學校,哪有閑情陪孩子在樹下乘涼,數(shù)星星,看月亮?……
美好的往事好比遺忘的古董,不引起我們注意;期待中的好事物好比未開獎的彩票,讓我們狂熱。我們拼命去追求未有、看不見的新東西,從而忽視了已有的、記憶深處的東西。下一個二十年再好,又怎能和已逝的青春年華比美?盧梭《懺悔錄》的動人之處,就在于率真的懷舊情愫。他把逝去的點點滴滴像甘露一樣收集起來,從中提煉出瓊漿玉液。蒙田、蘭姆的隨筆總是在述說往事。中國古詩詞歌賦,動人心魂的莫過思鄉(xiāng)、念舊、懷故的篇什。沉郁古樸的“二泉映月”,至今聽來令人悱惻神往?!伴L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天之涯、海之角,故交半零落……”淺吟低唱,回腸蕩氣。某個國家級合唱團唱“別離歌”時,每個人眼圈里都滾動著晶瑩的熱淚。
一位哲學家說過:“無價值東西總是在不斷增多,但淹不了珍貴的東西?!?/p>
往事的精髓,我們將它批判地保留下來,稱之為文化;對文化精神的堅守,我們就有了可貴的傳統(tǒng)。當年錢穆先生游歐洲,最大的感慨是歐洲人對傳統(tǒng)的熱愛。耶魯大學新建的校舍特地裝修得比老校舍更古老。芝加哥大學落成,嫌屋宇太新,墻壁故意涂污,以壯觀瞻。英國博物館的古建筑,不惜工本從雅典全部運來;在雅典原址,不惜工本蓋一座一模一樣的建筑以補償。而法國凡爾賽行宮則干脆模仿中國園林而造……
一旦失去傳統(tǒng)文化的維系,民族的認同感,和諧的安全感必將同時失去。世上大規(guī)模的復古,往往是創(chuàng)新的先兆。文藝復興的“托古改制”是如此,唐朝的古文運動、北宋的詩文革新運動莫非如此。努力向傳統(tǒng)回歸,返其求道精神與質樸文風,重鑄一代人的靈魂,才顯現(xiàn)文化的批判和創(chuàng)新精神。對往事和未來,人們自信有獨到的判斷力。只要根深蒂固的懷舊心理還存在,人類就不會真正老去;只要人類不老,就不乏重塑光明未來的希望……
度量·衡鏡
說到度、量、衡,人們立刻想到各類秤、五花八門的“表”和金光耀眼的“卡”。尋常百姓,門內門外至少有一二種秤、三五類表、七八張卡,還覺得準心不定。是啊,天大的是非善惡離我們尚且遙遠,貼身的尺寸,與尺寸相關的重量,絕不能丟以輕心。
往往,公平秤就擺在柜臺邊,不少人還特備了袖珍秤。舊秤改新秤時,我外婆就癟著嘴嘮叨說,再過幾時,一斤會不會只剩下八兩呢?我說不會;要改,一斤索性變成一兩,要么變?yōu)槭锊藕虾跽麛?shù)規(guī)則。果然,商家摸透了我們心理,推出了袋裝、罐裝食品——零散斤兩從此變成正整數(shù),整數(shù)又代表了可信度。眼看公平秤要淘汰了,不料統(tǒng)一、考究的包裝里,竟也暗藏著克扣斤兩的商“機”!久而久之,人們就如同驚弓之鳥。
從拈斤播兩出發(fā),我們進一步緊貼生活:更關心住宅的平方、職稱級別、出席宴會的次數(shù)、排名座次的先后,收支與盈虧……一切可以用肉眼來衡量的、平面的東西。萬分之一偏差,我們心理立刻失衡。度量衡器太精確太完善了!度量衡器反過來把人的靈魂弄得精細了……
量體裁衣的時代過去了。時裝店擺滿高檔套裝,名牌標簽有了調節(jié)體溫的效應。人們嫌花樣不夠新、款式不時尚,衣料的質地有誰在乎呢?我們憂食,不是憂饑,是憂食不精美、不上檔次。唯有此時,口之于味才有同嗜,覺得自己舌頭最是公正。誰敢用泥鰍替換鰻魚,用烏龜偽裝甲魚,在燒酒上貼“人頭馬”商標,我們立刻訴諸輿論。形而上的偽文化、偽學術就少有人提出質疑。榮辱觀的錯位、精神上的欺詐,似乎不在度量衡測定范圍。
時尚尺度暗示著生活的滿意度和幸福指數(shù)。幸與不幸、快樂與不快樂,既然全由媒體和市場替我們量身定做,那么一個人的可信度,可親度,可敬度,就該先看他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房子、坐什么車子。飯桌上沒有山珍海味,不能說他是成功人士;身上沒有名牌服裝,其落魄蕭條不言而喻;住的是簡易房,尚且擔心冷暖雨漏,還能指望他倡導安居工程和慈善事業(yè)?自己“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肅然,”進亦憂,退亦憂,誰相信他能夠解天下人之憂?判斷一個人的精明能干與否,看他是不是“先據要路津”。反過來,如果其人“內無以養(yǎng),外無以稱”,明擺著是屬于弱勢群體了?!昂遁V??嘈痢钡母F困一族,雖滿懷愛心、勤勞節(jié)儉,想致富都難,又有什么值得稱道?
古人說“見賢思齊”,那是一桿過時的老“秤”了。
清潔與骯臟并無量化標準,多半是人我之別;公與私,其中的尺寸準星尤難把握。天下為公,說到底是為了天下人人過好日子——那么,說天下為“私”又有什么不對?你在位,你就代表公,你不在位,明天就變成了私。公務并不排斥私情,執(zhí)法在人不在法。銀行是國家開的,融資貸款卻大半通過私交;要打贏官司、讓孩子上個好學校、謀個好職業(yè)……沒有熟人面子哪成?“有志者”自愧不如有勢者。再說啦,人人為私,用放大鏡去看,也許就是個個奉公。誰能準確地衡量哪一件是私事哪一件是公事,何者是公德何者是私欲?民富,國安患貧?公有資產流入私人腰包,公務消費私人化……都可以被看作是均貧、富民之舉;更何況在公宴之際,公仆舉杯,總是為了人民幸福、國家富強而干杯。
古人靈魂粗糙,腦中的神經纖維不如今人精細;對他人的設防,也不如今人嚴密——至少在尺寸斤兩上,容許別人做小弊,自己卻不屑于做——要么就作大弊。所謂大弊,在今天看來還是小弊。遠的不說,五十年代,老舍據實寫過一本戲,叫《西望長安》,寫一個騙子冒充復員軍人,把許多天真的人給騙了。這件事在當時不啻驚天動地,放到現(xiàn)在可就司空見慣了。再說,如今人心比頭發(fā)還細,就憑你拿著殘廢軍人證,誰賣你的賬?那時候街上出糾紛,總有急公好義的人出面調停、主持公道;見到上進的讀書人,大家慷慨解囊助他學業(yè)——犯不著廣為宣傳。藥店伙計、醫(yī)院大夫,學校老師大半古道熱腸。孤兒寡母、斷腿少胳膊的殘疾人;受冤枉的、生活無著的人,根本用不著沿街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哭訴,更不必把不幸遭遇寫成行狀,因為人心只要一估,就知道鄰里街坊誰個有困難了……
記得小時候,聽了街坊鄰里的事,每每很感動,覺得有一種說不出的溫暖。要問這溫暖是幾度,在什么方寸,誰說得準?我們打心眼里尊敬英雄偉人、信任朋友與諾言、對自然萬物充滿了愛心與善意……這種種,究竟重量為何,誰能比劃出來呢?魯迅先生早以為衡器之類太多太濫,不如簡單便捷的“估”。我們今天才曉得那正是模糊數(shù)學的妙用。到了自然高爽境界,在尺寸輕重這類事上一般不用手,甚至不用額下那雙眼,而是用內心那雙眼。密爾頓在《善惡之辨》中說,“試問離開對惡的認識,智慧將何得而選擇,堅忍又將何從而施行?”藉惡而知善,籍是而知非,大體是靠估、靠比較,靠關懷,而不是專在精良衡器上下功夫。
是啊,物有可以測度者,有不可測度者。度量大小就很難測;品格的高下,亦很難衡。魏晉人喜歡縱論人品氣度,既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逃避,更是對永恒事物的向往。然而生活節(jié)奏一旦加快,風俗世情一旦嬗變,人人火燒須眉,錐刺股肱,睜大眼珠子,閃電般地找尋儀表上的各種數(shù)據,誰還有閑情用青眼白眼來表示愛憎、衡估品格?說到身心的痛癢——痛幾度,癢幾分,更無此類的儀表可以指示。我們向人訴說苦衷,聽者不斷點頭,你便誤以為他是人性天才,可以通感,其實大謬不然。不合時宜的老先生說孤愁,與舞臺歌星強說愁,在尺寸面積上又有什么區(qū)別?
人心這桿秤常有難估、估不準的時候。受騙上當?shù)拇螖?shù)多了,自然學會了寬容。所以胸襟度量往往是被騙出來的,好比勇敢能夠被逼出來。說到欺騙,古時候,在騙子眼中,天下有三種人不能欺:有不可欺的,有不敢欺的,有不忍欺的——權高位重你不敢欺,精明如神你不可欺,孩子婦人老人孱弱,你不忍欺。如今不然,容易受騙上當?shù)亩喟胧侨鮿萑后w,因為度量衡器往往不操在他們手中。
我們蒙欺受騙,一面佯裝大度,一面暗暗佩服古時盜賊:他們劫騙的對象多半是衣冠簪纓之家,權高位重的人物譬如曾國藩,(欺騙曾國藩的家伙就說過“大帥心慈,人不忍欺”這句話)而不是斗升之民。劫富濟貧當然好,單單劫富不劫貧,也顯出大盜大騙的量級了。某大盜一年只做一次案,問他為什么,他說夠糊口就好了,難道還想靠這行當發(fā)家?聽了令人肅然。相形之下,今天發(fā)國難財,明天發(fā)不義財,??拷儇氈赂坏娜耍€能夠沾沾自喜,四處炫耀,你還有什么話可說呢?
我們所用的尺度衡鏡,總是對我們最有利的。合我的胃口,我就專講其利;不合我的胃口,我就專談其弊。這也許就是人們喜歡道德文化“多元”的隱衷罷。漢代王充稱他《論衡》一書,“所以詮輕重之言,立真?zhèn)沃剑环瞧堈{文飾辭,為奇?zhèn)ブ^?!边@就是說,他認為價值評判是文章首要精神。“文以載道”的老尺寸,常常遭到時髦評論家嘲笑,這就看出古今衡器的大不同了?!罢摵狻睍羞€贊賞了揚雄的人格,說他寫《法言》,蜀人出錢千萬,愿載于書,楊雄不肯。換作今天,要雇文人寫傳,出個好價,誰個不踴躍向前呢?所以后人認為,《論衡》篇以十數(shù),一言以蔽之曰:“疾虛妄?!?/p>
“虛妄”,就不是度量衡器所能測出的,因為它也不在肉眼范圍內。
虛妄,用現(xiàn)代話來說,就是價值觀混淆,榮恥觀錯位。當我們看到不明榮恥的風氣越來越盛時,常常用“人心如秤”這句話來自慰。人心如秤,不錯,可是這桿秤不用也會生銹。如今講度量的書越來越多,而偽“表”、假“卡”更是層出不窮了。有秤有尺,有卡有表,你覺得這世界安全可靠,但事情壞就壞在這里,你把信念全盤付托給那些物事了。全不料有一天衡鏡可能有私,尺寸全然是假?!豆苠F編》轉引鄙諺“何以知仁義,已享其利者為有德”,引俗語“何以孝悌為?財多而光榮”后指出,當天下人都崇尚勢利時,“財多光榮”、“貧賤足羞”,這種虛妄的榮恥觀雖是理所不容,卻是勢所使然了。更令人憂患的是,“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的求道精神一旦式微,誰來糾勘度量衡器的毛病?
我們贊賞救死扶傷,見義勇為,自己卻往往退避三舍。我們津津樂道的,不是欣賞到最好的畫,聽到最好的音樂,讀到最好的書,神往最令人欽仰的人,努力做最好的事,于是我們只好談談流行音樂,看看“嘲風月、弄花草”的文章、“淫艷刻飾、佻巧小碎”之影劇;會會巧言令色之徒。我們不能以真知灼見為榮,如帕斯卡爾所言:“思想使人偉大”,所謂思想,不就是鑒別的尺度與價值批判的衡鏡?我們不以為思想有什么力量。歷史上有過無數(shù)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英雄人物,都不足以令我們感到榮耀,我們只好以炒明星為榮、捧富豪為樂、聽噱頭而笑,并且很自然地,把當下衣食住行最闊綽的人奉為人生榜樣了。
散文責任編輯 賈秀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