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兩部電影,都是有關(guān)情報人員的命運的,即德國片《竊聽風暴》(The Lives of Others)和美國片《特務風云》(The Good Shepherd)。《竊聽風暴》由剛露頭角的德國年輕導演兼編劇者Florian Henchel von Donnersmarck 執(zhí)導,該電影描寫1984 年(即柏林圍墻倒塌的前五年)東德的秘密警察Gerd Wiesler (Ulrich Muehe飾)如何監(jiān)視著名劇作家 Georg Dreyman(Sebastian Koch飾)的故事?!短貏诊L云》則由Robert De Niro導演,并由Eric Roth即影片F(xiàn)orest Gump的編劇者編寫劇本,電影描寫從1939 年到1961年的冷戰(zhàn)期間,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如何通過情報人員Edward Wilson(Matt Damon飾)等人的努力而逐漸成立的經(jīng)過,其中還涉及美國CIA所發(fā)動的古巴豬灣(Bays of Pigs) 事件。就電影的藝術(shù)效果來說,《竊聽風暴》遠遠勝過《特務風云》,所以前者頻頻得獎,而后者卻不能算是一部最成功的電影(其致命傷就是太冗長,以至于電影后半部令人感到沉悶)。但就其主題和內(nèi)容來說,《特務風云》對我的啟發(fā)更大,因為它牽涉到我所處的民主國家的情報制度問題——既是政治的,也是道德的——以及個人在面臨國家利益與個人命運的抉擇時,所遇到的種種挑戰(zhàn)。所以我希望借著這篇短文談談這部有關(guān)美國情報人員的電影。
首先,《特務風云》的主角Edward Wilson自始至終愛國,他相信自己對國家的無私奉獻(即對情報工作的專一)乃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關(guān)鍵。該電影原名 “The Good Shepherd”,其本意是“忠于職守的牧羊人”。(所以也有人把這部電影的題目譯成《牧羊人》或是《忠于職守》。)“牧羊人”這個名詞本來自《圣經(jīng)》——就如《圣經(jīng)》中所說,牧羊人有責任照顧他的羊群,所以美國CIA的情報人員——尤其在冷戰(zhàn)期間——都相信他們就是照顧國人安全的“牧羊人”。他們大多出身良好,受過高等教育, 其中不少人畢業(yè)于耶魯大學,并曾是耶魯著名秘密社團骷髏會(Skulls and Bones)的會員。以Edward Wilson為例,他是1939年還在耶魯上學時加入骷髏會的,后來在一次骷髏會的聚會上,被一位老會員(也是FBI的情報人員)Sam Murach (Alec Baldwin飾)游說而加入情報組織(當時CIA還沒正式成立)。不久Edward即被指派監(jiān)視他當時的詩歌教授Fredericks(Michael Gambon飾),因為據(jù)說那位教授有同情納粹的嫌疑。后來 Fredericks教授被迫從耶魯辭職,幾年后他在倫敦終于被美國情報人員殺死。
值得注意的是,Edward之所以善于偵探,也特別得到情報主管們的賞識,顯然和他很能保密的天性有關(guān)。早在童年時代,他目睹父親自殺,但卻本能地將父親自殺前所寫的遺書偷偷藏起來,多年來一直沒打開那信,也沒公開(一直到電影的結(jié)尾,我們才知道原來他父親是因畏罪而自殺)。所以,Edward那拘謹保密的性格自然就得到了上級的信任。結(jié)婚后才一星期(當時他的妻子已經(jīng)懷孕),他就被派往倫敦主導OSS(即中央情報局的前身)的情報工作——那兒的同事有不少是他從前的耶魯同學和骷髏會的會員。大戰(zhàn)過后, 他又立刻從倫敦被調(diào)往柏林,這次的目的是為了秘密招攬德國的精英科學家們(當時,美國和蘇聯(lián)都搶著要招攬德國科學家,唯恐落人后)。等到Edward最后回到美國家中與妻兒團聚時,已是六年以后的事了。他們多年不見,因缺乏聯(lián)系,兩人見面后已有生疏之感,連妻子改名(從 Clover 改為Margaret)之事他都不知道。所以見面的場景特別顯得冷冰冰。同時,這也是他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兒子(已經(jīng)六歲),一切都顯得十分陌生。
事實上,Edward與家人的冷淡關(guān)系只反映了他那逐漸變得冰冷的心境。這可以從他那面無表情的臉上看出。多年來他整天獨自面對有關(guān)情報的影像與錄音帶,使他已完全將自己凍結(jié)在情報的秘密之中。為了國家的利益,他還必須學習善用各種方法摧毀敵人的情報網(wǎng),并設(shè)法逮到敵方的間諜,進而準確地、不留痕跡地“清除”他們。所以,除了有關(guān)國家機密的情報之外,Edward對其他事務和人際關(guān)系早已不關(guān)心。甚至連他對某種女性的偏好,也反映了這種孤立絕緣的心態(tài)。我們發(fā)現(xiàn),他所最迷戀、而終身難忘的情人Laura(Tammy Blanchard飾)竟是一個耳聾的女子,是一個聽不見外界聲音的人。后來,Edward在德國做情報工作時,看見一位女翻譯者耳朵上帶了一個類似助聽器的東西,立刻被她強烈地吸引住,并與她做愛,或許因為那“助聽器”使他聯(lián)想到從前的聾女情人也說不定(其實那“助聽器”是收集情報的錄音機,那個女翻譯本是一名蘇聯(lián)偵探,所以在兩人做愛的次日,她就被同黨在電梯中殺死了)??傊信年P(guān)系一旦糾纏在國家情報的利害之中,最為危險,也令人感到無可奈何。然而為了百分之百地效忠國家,情報人員總是必須犧牲個人的情感,甚至自己的“靈魂”。有關(guān)這一點,F(xiàn)redericks教授在臨死前曾對Edward提出衷心勸告:“你最好趁可能的時機、趁你還擁有靈魂的時候,趕快遠離(情報工作)?!?br/> 然而,Edward并沒有離開他的情報崗位,反而在CIA的組織里越爬越高。后來,他的兒子長大進了耶魯,也成了骷髏會會員,甚至成了CIA的情報人員。有關(guān)兒子加入CIA這事,Edward曾極力反對,并對兒子百般勸阻——因為他深知從事情報工作的代價——但兒子卻堅決不從,最后還是加入了CIA,這也使得Edward在CIA的處境更加復雜。
同時,這也就直接牽涉到電影《特務風云》的中心主題,也就是貫穿這個影片的一個中心事件——那是有關(guān)1961年4月美國CIA所發(fā)動的古巴豬灣事件。原來,CIA的領(lǐng)導層(包括Edward Wilson)早已策劃讓一群流亡美國的古巴人于4月15日那天突擊古巴,企圖推翻那正在逐漸靠近蘇聯(lián)政權(quán)的卡斯特羅(Fidel Castro)。但沒想到,卡斯特羅已先從蘇聯(lián)那兒知道了美國的陰謀,已早有準備,所以當美國的古巴流亡者突擊古巴的豬灣時,美方全軍覆沒,死傷慘重,有些人還因為逃亡而喪生,有些則被卡斯特羅關(guān)進監(jiān)牢。事后,剛上任不久的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John F. Kennedy)為此感到十分憤怒,因為他相信CIA里頭一定有人事先泄密給敵方,否則不會引起此次的災難。所以總統(tǒng)命令CIA本部立刻進行全面調(diào)查,無論如何要查出究竟是哪一位(或哪些)CIA的情報人員把那個突擊古巴的消息透露出去的。
因此,從電影一開頭,我們就看見Edward Wilson屢次反復不停地審看一卷影像和錄音帶, 顯然他和同事們都懷疑這些物證和古巴事件的泄密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后來經(jīng)過一番初步的解讀,Edward得到了一個結(jié)論——那就是,影像所錄下的是一個白人和一個黑女人的做愛鏡頭,那女人帶有法國口音,有幾句話的發(fā)音(例如“豬灣”的“豬”字)聽起來頗像西班牙語,估計她來自非洲。在做愛的過程中,兩人似乎談到了古巴事件,但言語模糊,無法確定其內(nèi)容。后來經(jīng)過一步步的精準考證,Edward和另一位共事者終于在非洲的剛果國境里找到了那兩人做愛的房間。最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從屋里的陳設(shè)可以看出,那個影像中的“白人”就是Edward的兒子。同時他們也查出那個黑女人的真正身份——原來她是蘇聯(lián)派來的女間諜。最后,所有證據(jù)都齊全了,果然是Edward的兒子把美國策劃豬灣事件的消息透露給那個黑女人的(原來他之所以知道這個有關(guān)突擊古巴的機密,乃是因為有一次在耶魯?shù)镊俭t會聚會上,他偶爾聽到他父親Edward和一位CIA同事的悄悄談話)。
事情既已發(fā)展到這個地步,Edward頓然有了莫大的危機感,如果他不立刻行動,他和兒子兩人都將面臨極大的危險。于是他嚴厲地警告兒子, 務必和那個黑女人一刀兩斷。沒想到,兒子居然十分天真,還不相信那黑女人是蘇聯(lián)的情報人員。他堅持,他深愛那個女子,那女人也真正愛他,而且他們準備很快就要結(jié)婚(其實,這時黑女人已經(jīng)懷孕了)。
不久,兒子的婚禮預備在剛果的一家教堂里舉行。即將舉行婚禮的那一天,Edward終于當機立斷,請CIA的同仁設(shè)計把黑女人從飛機上推下去,讓準新娘很快地結(jié)束了她的生命……可憐,那個內(nèi)心單純的新郎還一直在教堂里等待著,新娘卻久久不出現(xiàn)。
當Edward抵達教堂時,他的兒子已預感到某種災難已經(jīng)發(fā)生,他只傷心地問了一句:“爸,你做了什么了?”
這樣的結(jié)局是令人心寒的。它很形象地表達了情報人員即使在一個民主國家里也會遇到的嚴重抉擇:他應當忠于他內(nèi)心里的良心,還是他的保身原則?在面對這樣的挑戰(zhàn)時,他與共產(chǎn)國家里的情報人員(如電影《竊聽風暴》中的秘密警察Wiesler)有何根本上的不同?諷刺的是,在目前CIA總部(位于弗吉尼亞州)的大門口刻有一句《圣經(jīng)》里的話:“你會知道真理,而真理也將給你自由。”(“And ye shall know the truth and the trb78627fcdab20feddfcfbdddc172eca466998499f5cf98614ecc7af162bcb2a7uth shall make you free.”) 事實上,像Edward那樣的情報人員是世界上最不自由的人,因為表面上他好像一直在監(jiān)視別人,但其實隨時隨地都在被監(jiān)視著。不幸的是,他已無法逃出那個情報網(wǎng),就像蜘蛛陷入自己所織的蜘蛛網(wǎng)一般。
必須一提的是,在電影的最后一幕,我們只見Edward一個人靜靜地走向CIA的大樓,他將被提升為情報部的主任——同時,聽說他的耶魯老同學(也是該校骷髏會的老會員)Richard Hayes(Lee Pace飾)也將成為CIA的總領(lǐng)導。然而,Edward是踏著沉重的腳步在往前走的,因為他知道,他不久又會遇到更大的挑戰(zhàn)與危機(應當補充的是,電影主角Edward Wilson乃一虛構(gòu)的名字。據(jù)考證,電影中Edward的形象很可能根據(jù)耶魯校友James Angleton——他曾于1954-1974二十年間做過CIA的情報部主任的生平改編而成。Angleton最后被迫從CIA的任上辭職,因為他逐漸變得神經(jīng)質(zhì),并有陷害無辜之嫌,同時也得罪了許多政府中的高官要人)。
這是一部值得讓人深思的電影,導演De Niro一共花了九年的功夫才完成這部電影。他聲稱該電影的目的是為了讓人了解有關(guān)CIA早期的“內(nèi)幕”消息——也就是一個“從未公開過的故事”(“the untold story”)。其中有關(guān)耶魯?shù)牟糠郑蛟S會引起一些爭議,但無論如何,它說明了一點——那就是,耶魯?shù)拿孛苌鐖F骷髏會不但出了不少總統(tǒng),也培育了許多情報人員。但與其說這些情報人員是耶魯?shù)奶厥猱a(chǎn)物,還不如說他們是戰(zhàn)后冷戰(zhàn)時期以來美國政治組織(為了建立新的安全系統(tǒng))所產(chǎn)生的一種新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