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老婆安不了心,沒有兒子扎不下根?!?br/>
1949年8月,新疆和平解放。為了邊疆的長治久安,1950年2月,毛主席命令駐守在新疆的20萬解放軍就地轉(zhuǎn)業(yè),屯墾戍邊。當時,許多戰(zhàn)士都還未成家,時任新疆軍區(qū)代司令員的王震將軍說了一句掏心窩子的話:“沒有老婆安不了心,沒有兒子扎不下根?!睘榻鉀Q男女比例懸殊,王震向當時的湖南省委第一書記黃克誠寫信,希望能在湖南招收志愿戍邊的女兵。于是,從1950年到1952年的3年時間里,約有8000名湘女志愿參軍進疆,其“使命”就是要嫁給屯墾戍邊的解放軍官兵。
1950年初,《新湖南報》連續(xù)刊登了新疆人民政府、新疆軍區(qū)司令部在湖南招聘女兵的啟事。啟事中說,新疆軍區(qū)要招募一批女兵到新疆進工廠、學俄語、上學校、開拖拉機,條件是16歲到25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未婚女性。此時,剛剛誕生的新中國百廢待興,抗美援朝掀起的“參軍熱”更是激蕩著無數(shù)年輕人的心。長沙及周邊城市的在校女學生、社會女青年爭先恐后報名參軍。
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一段充滿理想和憧憬的歲月,一批又一批的女孩子高唱著著名的蘇聯(lián)歌曲《共青團之歌》,義無反顧地朝著理想飛奔而去。據(jù)新疆軍區(qū)檔案館的資料統(tǒng)計,在這8000名湘女中,年齡最大的19歲,最小的只有13歲。
1951年6月,第一批入疆的湖南少女們到達了新疆。沒有房子,她們和官兵們朝地下挖掘出一個個深兩米的地窩子,這就是他們的宿舍和后來的家。她們和男兵一起在這里開荒種地,修水庫,打土坯,蓋房子。沒有水,女兵頭上生了很多虱子,她們就互相抓“革命蟲”;女兵們來月經(jīng)沒有衛(wèi)生紙,血水順著大腿往下流,她們就把內(nèi)褲撕了縫成一個布袋,再把棉衣里的棉花扯出塞到里面,做成“衛(wèi)生巾”。沒有棉花用了,女兵在布袋里裝點沙子,做成“沙袋”。過度的勞累使一些女兵停了月經(jīng)。但女兵們已經(jīng)無法停止她們工作的節(jié)奏。一位女兵說:“在那種激情燃燒的氛圍里,任何人都會被感染,都會覺得自己在做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br/>
肖葉群:先結婚,后戀愛
肖葉群今年70歲,兵團退休教師,她是1951年入疆的湘女。當年,她懷著光榮與夢想,與姐姐一起報名參軍。當時她還不滿15歲,體重不足40公斤。入疆后,姐妹倆被分到了22兵團9軍26師,肖葉群在師機關,姐姐到了文工隊。當時26師除政委和政治部主任有家屬外,其余的全是光棍。
入疆的第二年,肖葉群所在部隊的師政委就給不到16歲的她介紹了對象——21歲的教導員王富民。肖葉群說:“一見面,他就說對我沒意見,非常滿意。我看他長得濃眉大眼,大高個,還不是我不喜歡的鷹鉤鼻子,也比較滿意。但相處不久后,王富民告訴我,其實他的真實年齡是25歲,比我大9歲。我聽了后就不愿意了,哭哭啼啼,他就拿出了槍,將子彈推上了槍膛,好像要開槍打死自己的樣子。后來我再也不敢說不愿意了。政委又找我勸我,他說,男的比女的大10歲以內(nèi)從生理上講沒什么,何況這個人政治上可靠,品行也好,長得也精神,根據(jù)你的家庭情況,不管你將來怎樣,他都會對你一輩子好的。這點,我可以給你打包票!聽政委這么說,我就默認了。1954年,我們結了婚。
雖然從認識到結婚有兩年多的時間,但因為都在忙著墾荒,我們見面的時候很少,交談的機會更少。王富民是行伍出身,只上過兵團的速成中學,對于談情說愛,他也不懂。他腦子里只有一個樸素的愿望:打下了江山,有了老婆,趕快生幾個孩子。所以,我們彼此沒多少話好說。婚后,我連續(xù)為他生了二三個孩子,他對我還是很好的,尤其是‘文革’期間,他保護了我,使我受的罪相對少一點?!?br/> 2002年,肖葉群的丈夫患急性淋巴癌去世了。現(xiàn)在,肖葉群和兒子仍生活在石河子市。她的父母上世紀80年代從臺灣移民美國后,希望她也移民美國。但肖葉群沒有去,她說她的根已扎在了新疆。
戴慶媛:我們的婚姻更多的屬于道德婚姻
戴慶媛。湖南長沙人,在墾區(qū)被譽為維吾爾族語言“活字典”。她是1952年從長沙參軍的。
戴慶媛是一個木匠的女兒,小學畢業(yè)后就一心想當兵,連報幾次都因年齡太小沒有通過。1952年,她穿了一雙厚底鞋,身高才勉強夠了1.50米,懷里揣著秤砣,體重才勉強達標。她參軍后,高興得不得了,一路上唱著歌來到了新疆。戴慶媛說:“到了烏魯木齊,在八一廣場,王震將軍給女兵們講話。王震將軍說:‘同志們,你們要做好思想準備,把你們招來,是建設新疆、保衛(wèi)新疆的,是為各族人民辦好事的,湖湘子弟滿天山,這還不夠,你們要把忠骨埋在天山下……’將軍的話還沒有講完,下面的秩序就亂了,因為大家原以為參軍3年后就可以轉(zhuǎn)業(yè)回湖南老家的,這時從將軍的話里才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許多人就哭了。”
戴慶媛說:“當時在軍區(qū)機關,男女間的接觸有嚴格規(guī)定,除了工作往來和參加集體活動之外,都不能單獨接觸和交往。當時軍區(qū)的女性很少,我所在的部門40多人,女的只有兩人,所以我們特別顯眼,也是眾多男性暗中追求的目標。”
后來,戴慶媛在干部文化補習班做教員時認識了一個比她大8歲的西北野戰(zhàn)軍戰(zhàn)斗英雄。那時,部隊里經(jīng)常組織女兵展開討論:老同志為誰打仗負的傷?老同志為什么沒文化?老同志為什么沒成家?通過這些活動,戴慶媛逐漸理解了部隊官兵軍旅生活的不易。最終,戴慶媛嫁給了那個戰(zhàn)斗英雄,婚后兩人的家庭生活一直很和睦。現(xiàn)在,她的三個兒女一個是博士,另外兩個也都是大學生。
戴慶媛說:“當時對我們這些結婚的女兵來說,覺得包辦又不是包辦,自愿又不是自愿,既幸福又不幸福??梢哉f,絕大多數(shù)人都覺得婚姻生活沒有多少愛,十分壓抑。這是當時的歷史條件造成的。包括在有意或者無意當中,我們對情感的選擇,都不是從個人的需要出發(fā),而是從集體利益出發(fā),那就是繁殖生育。讓兵團的人口增加,壯大力量,固守疆土,扎根邊疆。我認為那種婚姻是道德婚姻。過去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組織,我們的組織就是我們的當家人,不敢說不服從命令,所以那個時候都服從了?!?br/> 這種婚姻有幸福的,也有不幸福的。湘籍女兵江莉華總結了一條規(guī)律:湘籍女兵年齡越大(入疆時最大的才19歲)結婚越早,結婚越早的婚姻越不幸,但更不幸的是相貌漂亮而且文化程度高的——因為漂亮,就越易被更高級的大齡軍官看中,因為文化程度高,內(nèi)心就越痛苦。當時,因為軍官年齡普遍大過湘籍女兵十幾歲,這和女兵們的理想相差甚遠,她們理想的對象是年輕、有文化的。1951年3月,在哈密,一個倔犟的長沙女兵拒絕了一個營長的求愛,后者被激怒,拔槍殺了女兵。該軍官后被軍事法庭處以極刑。還有一個高中畢業(yè)非常漂亮的長沙女兵,因為被“包辦”給一個死了老婆有三個孩子、比她大近20歲的老干部,在結婚當天就瘋了。
1952年,兵團總務處長劉錫憲向王震反映,這些有文化的湖南女兵不大適合介紹給老同志,他建議找一些農(nóng)村的姑娘,最好是找喪偶婦女。于是,軍區(qū)決定到山東去找。此后,大量山東女性被招入新疆。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女兵開始改變自己的想法。幾年中,較早入疆的湘籍女兵相繼結婚成家,丈夫們大多是部隊的中層軍官。
在這8000名湘女中,雖然大多數(shù)是經(jīng)組織介紹結婚的,更多人是先結婚后戀愛,其中有幸福的,也有不幸福的。湘女們?nèi)虢螅?0年才準許回鄉(xiāng)探親。1962年,湘女陶先運探親回來時,從長沙一直哭到蘭州。由于路途遙遠,直至現(xiàn)在,有的湘女還沒有回過家鄉(xiāng)?,F(xiàn)在,湘女們的丈夫大多已經(jīng)過世,因為,當時這些丈夫們都比湘女長10余歲,而且,他們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年代的槍林彈雨和50年代的超強體力的勞動,一些人在七八十年代就去世了,這使很多湘女在中年以后就成了寡婦。其中一些在60年代響應號召退出工作回家成了看孩子的家庭婦女,在生活上更加依賴丈夫,一旦丈夫去世,她們的生活只有依賴子女,目前的醫(yī)療和日常生活都比較困難。
參軍,進疆!這是湘籍女兵們的夢想。她們用50多年的歲月,演繹了為夢想生存的人生。她們本被設計為安撫軍心的軍嫂,但她們超越了原設計的期望,她們不僅貢獻出了青春和愛情,同時也使荒原上第一代母親成為了第一代教師、醫(yī)生、農(nóng)技師、拖拉機手,全面改變了當?shù)氐闹T多生態(tài),使一個黃沙彌漫的粗獷世界開始綻放柔和、文明和理性的光輝。也許今天,這種夢想對我們來說有些遙遠,有些陌生,但我們相信,面對她們,沒有人能不肅然起敬。■
?。吻锷]自《晚報文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