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萬元就是高收入嗎?報稅制度能否管住真正的富人?更重要的是,納稅的錢都去了哪里?
國家稅務總局近日發(fā)布的《個人所得稅自行納稅申報辦法(試行)》明確:“個人年度所得在12萬元以上的納稅義務人,在年度終了后的3個月內,必須自行辦理納稅申報?!?br/> 這是我國首次對高收入者的自行納稅申報行為作出具體規(guī)定,也是政府對“為富不稅”、“為富不露”的行為,第一次用立法手段說“不”。但是規(guī)定一出,并未引起叫好聲一片,人們的疑惑依然多多。
疑惑之一
為什么是12萬元?
人們想知道,12萬元報稅有什么依據(jù)?年收入12萬元是富人的標準嗎?為什么不是10萬元或15萬元?
中央財經(jīng)大學稅務學院副院長楊志清說,12萬元的標準是稅務部門經(jīng)過長時間的調查、論證得出的結果,可以說,12萬元就是稅務部門制定的一個高收入者的門檻。楊志清介紹,2005年中國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根據(jù)一種普遍的經(jīng)驗,所謂的高收入者,應該是人均收入的10倍。
可是,這仍不能解釋人們的質疑,12萬元作為強制申報起點,是不是過于僵化?11.9萬元需不需要報稅?而且,中國城鄉(xiāng)差距、東西部差距巨大,12萬元代表的財富和購買力是不是也差距懸殊?另外,每個人的經(jīng)濟負擔不一樣,單身青年和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支柱是不是適用同樣的標準?
記者在采訪中就了解到,生活在北京的陳女士和丈夫史先生,兩人均在銀行系統(tǒng)工作,收入高福利豐厚,夫婦兩人年收入共約25萬元,但依然覺得生活并不輕松。他們現(xiàn)有總價130萬元的兩套房子,未還貸款70萬元,每月需還房貸7000元,為此他們把其中一套本打算給父母住的房子出租。
陳女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01年畢業(yè),2003年把全部積蓄約10萬元用于買房,2005年裝修房子和結婚又花去了兩年攢下的約10萬元積蓄。結婚后有了兩個人的收入,一年也能攢下約10萬元。今年年底他們準備買車,為了趕上12月份這個“車價最低的時候”,他們兩人辦了四五張信用卡,準備用透支補上不足的2萬-3萬元車款,“然后下個月再用透支別的卡還上,估計得撐到春節(jié)發(fā)年終獎?!标惻靠嘈Γ芭笥褌兛傉J為我掙得多,其實我也挺辛苦的?!泵髂?,陳女士覺得生活仍不輕松,“明年的任務是生孩子,我們房子的貸款好像永遠也還不上了。”
疑惑之二
怎么申報?如何執(zhí)行?
據(jù)某市場研究咨詢公司的調查顯示,56%的廣州市民認為,關于個稅申報的新規(guī)定,“其動機是好的,但是擔心執(zhí)行的情況”。這反映了人們普遍存在的第二個質疑,申報規(guī)定可行嗎?
從2005年底起,我國推行個人所得稅全員全額管理制度,逐漸建立個人收入檔案制度——以個人身份證為核心的納稅登記賬號。因此,每個人都有個“戶頭”,個人的各種所得都在稅務部門的監(jiān)察范圍之內,這有效地改善了對高收入群體的納稅監(jiān)控。
今年是申報規(guī)定第一年,盡管有不如實申報處以50%-500%的處罰措施,然而人們仍然質疑執(zhí)行起來有相當?shù)碾y度。
人們擔心的并非是高收入群體的申報意愿,而擔心的是愿意申報者大多也缺乏這方面能力。申報是很復雜的,需要建立家庭理財賬戶,各種收入、納稅情況應該保留賬單??晌覀儸F(xiàn)在的很多中小企業(yè)都賬務管理混亂,又有幾個家庭有這樣的意識呢?
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收入,稅務部門更缺乏有效的核查、監(jiān)控手段,因為目前稅務部門能監(jiān)管的還主要是單位扣繳的稅收部分。但是隨著個稅改革進程的加快,任何企事業(yè)單位向個人發(fā)放的每一塊錢都要向稅務部門申報,個人賬戶上每一筆收入稅務部門都能追蹤得到,但做到這一步,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疑惑之三
我們交的稅用到哪里去了?
在中國,“納稅人”的確不是一個深入民心的字眼。在這個字眼之下,需要追問的是,稅收究竟有多少,又究竟花到哪里去了?
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的教師唐昊認為,目前在義務方面強調得多,而關于納稅人的權利問題,似乎沒有相應的保障,“至少我沒有感覺到作為納稅人,我們有權利去監(jiān)督納稅的錢究竟花到哪里了?!?br/> 在隨機調查的采訪中,絕大多數(shù)受訪者認為,他們最希望的稅收款項是應該流向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失業(yè)保障等方面。
在唐昊看來,最大的不滿感來源于社會的底層,這部分人的訴求經(jīng)常被忽略。他告訴記者,據(jù)他了解,全國每年就有幾百萬個體戶消失,在某種程度上也和稅收負擔有關。一個自營窗簾用品的老板說:“目前個體戶的稅收是固定稅,沒有考慮我們的經(jīng)營狀況,稅收部門往往只為了完成指標,我感覺就像在攤派?!?br/> 而教育方面,唐昊認為高等教育占了教育投入的50%,基礎教育卻嚴重不足。
在南方某知名媒體供職的編輯張先生表示:“如果中國規(guī)定投入慈善就可以免稅,那么我更愿意把我所有的納稅額捐贈給家鄉(xiāng)的小學。即便不能夠捐贈,我也更希望這些稅收能夠用來投入到教育、公共衛(wèi)生和農村建設上。”
律師楊小姐每天不得不為父母的醫(yī)療問題發(fā)愁。楊小姐的父母在湖南老家,都沒有工作,也沒有養(yǎng)老、醫(yī)療等保險,于是最近兩年來的治病、住院費用,全部落到了這個有著體面職業(yè)的長女身上。楊小姐對自己的未來同樣充滿憂慮,“社保、養(yǎng)老保險這些,目前并未真正解決我們的后顧之憂?!睏钚〗阕畲蟮南M?,納稅人能夠享受到無憂的晚年生活,“年輕的時候拼搏,年老的時候,國家應該為我們提供老年生活的保障”。
楊小姐認為,在這方面,中國所需要走的路還很長。
對富人征稅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自國家稅務總局要求年所得12萬元以上的納稅人要自行報稅的規(guī)定出臺,爭議便紛至沓來,因為這是中國稅務部門首次針對富人納稅作出專門的規(guī)定。
其實,尋找對富人征稅的有效方法一直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即使是美國與歐洲,也常有富人逃稅的傳聞傳出。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為富不稅”、“為富不露”很普遍的國家,實施多年的個人所得稅——這一在西方被稱為劫富濟貧的“羅賓漢稅種”——在中國卻似乎成了“劫貧濟富”的工具,工薪階層是個人所得稅的主要繳納者。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20%的富人所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僅占10%-15%。
之所以富人成為國內逃稅主力軍,客觀上與我國個稅制度安排有關,個人所得稅制設計存在著天然缺陷,比如說,現(xiàn)在個人收入多樣化、現(xiàn)金在收入中往來頻繁,但個稅計征手段卻嚴重滯后:目前稅務部門往往只能監(jiān)控到工資薪金所得個稅代扣代繳部分,而富人的大量個人所得,恰恰是在體外循環(huán)。收入越高的人,其資產分布越多元化,工資外的收入也越多,也越難監(jiān)控。
此次稅務部門最終決定由納稅人主動申報,應屬進步之舉。從邏輯上講,沒有實行主動申報制度之前,納稅部門如果無法發(fā)現(xiàn)高收入者的所有收入的話,高收入者可以心安理得地逃稅亦不違法。但此制度實施后,如果高收入者主動申報時刻意隱瞞,那就是違法,性質就變了。因此,應該說主動申報制度能夠使長期遭詬病的“富人”逃稅問題得到遏制。
要想做到個人所得稅足額征收,稅務部門需要的不僅是決心和勇氣,更需要智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魔鬼永遠存在于細節(jié)之中:要在全社會推廣這項工作,難度不小,而全社會范圍的推廣則是成功的保障,尋找能夠調動各方積極性的推廣措施,方是稅務部門今后的努力方向。
?。ㄐ?濤摘自《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