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ce 24是一個了不起的工程,它的使命是激勵人心的:用法國的眼光24小時不間斷地看待國際時事,向世界傳遞法國的價值觀。這些價值原則使France 24區(qū)別于競爭對手:突出世界的多元性,突出超出信息范疇的對抗和深層研究,以及這些多元性中的文化和生活藝術?!?br/> 2006年12月6日20點29分。法國首個全天24小時播報國際新聞的電視臺France 24在巴黎開播。它由私營的法國電視一臺(TF1)和法國電視集團(France T616visions)合資共同持股組建,屬于由國家提供補貼的合營公司。France 24是一個具有綜合傳播功能的媒體,擁有五個傳播平臺:三個互動和互補的互聯網站(法語、英語、阿拉伯語)和兩個同步對外發(fā)布實時信息的電視頻道(一個完全播出法語節(jié)目,一個播出75%的英語節(jié)目和25%的法語節(jié)目)。當前數字播出范圍是歐洲、中東以及美國的紐約和華盛頓特區(qū),播出范圍可以覆蓋90多個國家的7500萬個電視用戶,而三年之內將擴大到整個南、北美洲和亞太地區(qū)。
“文化多樣性”:平衡霸權
法國政界和文化界多年來主張并致力于文化多元化,France 24的出現是這一努力的結果。在全球保護與促進法國文化是法國廣播規(guī)制的一個基石。歷屆政府無論右翼還是左翼。都持有這樣的觀點,即文化和媒介產品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商品。因為它們包含了民族國家的特性。所以,在一些歐盟國家和加拿大等國的支持下,法國已經成為自由貿易原則下“文化特例”的領頭代表,擁護對地方性、創(chuàng)造性和多元文化生活發(fā)展的支持和保護權利。2000年。“文化特例”的概念被重新表述為“文化多樣性”。
文化多樣性主張不但是一種政治原則,同時也是法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傳播姿態(tài)。從密特朗執(zhí)政時創(chuàng)建的TV5到繼任者希拉克的France 24,都顯示了法國在不斷地尋找堅持文化多元化的視聽政策。早在1982年7月,在墨西哥舉行的有關文化政策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會議上,法國前文化部長雅克·朗演講時提出?!耙嬲l(fā)起反對知識與金融帝國主義控制的斗爭”。也是在1982年,密特朗講到,發(fā)達國家應采用一種“促使文化共同繁榮”的策略。可以說,France 24是法國文化多元化意志對盎格魯—薩克遜“文化帝國主義”的挑戰(zhàn),亦是為凸現法國在世界上的聲音而打造的一桿標槍。
從戴高樂以來,法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扮演的重要角色就是對霸權的平衡,同時,在相當一部分第三世界國家,法國有較大的政治影響和文化影響。有法國學者認為,France 24的問世是法國的政治愿望和實際能力相結合的結果。它反映了法國一方面尋求國際視聽方面的策略,另一方面尋求一個傳播平臺來向世界發(fā)出法國自己的聲音。
二戰(zhàn)以后,美國就把對外傳播平臺的運作與公共外交的政策性目標結合在一起。在阿富汗戰(zhàn)爭和伊拉克戰(zhàn)爭之后,美國又先后開播了跨地區(qū)的阿拉伯語媒體Sawa電臺(2002年)和al—Hurra電視臺(2004年),這兩個媒體與CNN、ABC、NBC、FOX News等大媒體一起對外播送。而半島電視臺的崛起更促使法國下定決心打造自己的國際傳播平臺,在世界輿論的“心理和思想”爭奪戰(zhàn)中力爭贏得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認同。France 24總裁普齊拉克說:“France 24雖然不是法國的喉舌媒體,但它展示的是法國的觀點,它根據新聞業(yè)的客觀和獨立原則以及法國特有的價值觀來處理國際新聞?!毕@嗽贔rance 24開播之際接受采訪時說:“像法國這樣的大國對世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是必要的……這個任務實際上由France 24來完成?!狈▏偫淼戮S爾潘則解釋說:“在一個存在許多誤解和人們及文化間難以溝通的世界,能夠保護一定信息、尊重、容忍和對話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法國雖然在密特朗執(zhí)政時期建立了一個對外廣播的法語電視臺TV5,但在法國政府看來它還不足以完成使命,而France 24是一個既講法語又講英語,并且還要講阿拉伯語和西班牙語的電視臺。
國際政治多元化的出發(fā)點
文化多元化是法國堅持國際政治多元化的出發(fā)點。在2003年10月于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希拉克希望所有國家通過一個《非物質性文化遺產保護公約》來保護文化多元性,這一公約是“人權普遍公約的延續(xù)”。
在代表英美政治立場的英語話語越來越充斥世界的今天,法國迫切希望凸現自己在國際事務中的聲音,尤其是對重大國際事件的看法。從第一次海灣戰(zhàn)爭到科索沃沖突,從第二次海灣戰(zhàn)爭到阿富汗和伊拉克問題,面對拉姆斯菲爾德關于“老歐洲”和“新歐洲”的政治離間話語,世界聽不到法國的聲音。2002年2月,希拉克在法語國家高級理事會上表示:“法國致力于保持自己的吸引力和在世界上的地位,這很重要……每個人都知道,我們遠遠還沒有擁有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能夠抗衡BBC和CNN的法語國際資訊電視臺。最近的危機說明了,一個國家和文化在影像和聲波戰(zhàn)斗中沒有足夠的影響將處于不利地位?!?br/> 2004年。法國思想界就民族文化的未來進行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媒體大辯論。當年夏季,《費加羅報》發(fā)起了題為“成為法國人意味著什么”的大討論。6月到8月間,有40多位哲學家、政治家、學者和作家陸續(xù)發(fā)表文章,表達對法國文化現狀和前途的深重憂慮,列舉了法國衰落的癥狀:在全球勢力中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在歐盟中的角色削弱,經濟衰敗,失業(yè)率高,難以整合移民族群等。這場討論充滿了對法國往昔偉大時代的懷舊情緒、對當前民族認同的危機感及深切的自我懷疑與批判精神。有人指出,歐洲的許多國家實際上都出現了衰落,但惟有法國人能夠這樣坦白地討論和面對。
激勵人心的使命
在這種國際和國內語境下產生的France 24。無疑具有文化突圍的性質。France 24的檔案剪報稱:“France 24是一個了不起的工程,它的使命是激勵人心的:用法國的眼光24小時不間斷地看待國際時事,向世界傳遞法國的價值觀。這些價值原則使France24區(qū)別于競爭對手:突出世界的多元性,突出超出信息范疇的對抗和深層研究,以及這些多元性中的文化和生活藝術?!?br/> 在當今世界,任何挑戰(zhàn)文化霸權的文化舉措不僅需要政治勇氣,同時也需要在資金、人才、制作和技術等環(huán)節(jié)保持相應的競爭力。對于France 24所面對的主要競爭對手BBC、CNN和半島電視臺,最令人擔心的是資金問題。2006年12月6日,法國《人道報》發(fā)表一篇題為《France 24中的三色世界》的文章,表達出這種擔憂:“雄心勃勃地與享有盛名的BBC和CNN競爭的France 24在2007年度的預算是8600萬歐元,在隨后的四年左右每年是8000萬歐元。如此少的預算與CNN的12億美元和BBC的6億歐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France 24的編輯部主任格列高利·德紐認為,France 24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記者網絡,它的背后還有兩個母公司以及其他的國際新聞專家的支持,特別是法新社和法國國際廣播電臺。France 24雖然在預算方面暫時處于弱勢,但它擁有由28個民族的170名記者和50名技術人員組成的工作團隊。同時它還與法國的相關國際媒體合作,組建了龐大的記者網絡,將有效地利用信息資源來彌補資金弱勢,挑戰(zhàn)BBC和CNN。
但是情況會如何呢?根據法國《回聲報》的文章《自開播起,France24要面向7500萬個家庭》認為,“雖然BBCWorld在世界上遍及2.7億個家庭,但它花了十年的時間與有線電視(Cablevision)達成協議才登陸紐約”。可以預計,France 24的發(fā)展還會有波折,它是否能如愿以償地沖破BBC和CNN等盎格魯一薩克遜的話語霸權,只有靠未來的事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