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5年到2006年,Web2.0一路走來,一路喧囂。進入2007年,關于Web2.0的話題依然不絕于耳。但回首過去兩年中關于Web2.0的紛紛擾擾,作為中國互聯(lián)網重要組成部分的新聞網站,卻動作不多、動靜不大。其中,最搶眼的莫過于人民網在2006年初開通的“強國博客”,和在“兩會”期間適時推出的“兩會博客”。而在此之前和之后,新聞網站可以說是動靜寥寥,應用有限。面對如火如荼的Web2.0,新聞網站緣何如此沉寂?Web2.0如此來勢洶洶,新聞網站又將如何應對?
新聞網站有限對接Web2.0
對于Web2.0,也許現(xiàn)在不確定因素還很多,也許新聞網站對互聯(lián)網新事物的反應總是慢半拍,也許新聞網站仍然需要為占據1.0的強勢地位而孜孜以求,也許長期以來的資金、技術困擾,也許新聞網站承擔的互聯(lián)網輿論引導的重大使命使之不敢放手試驗,也許……,總之,面對Web2.0的諸多應用,新聞網站的“動作”還比較有限:
人民網:2006年年初開通強國博客,2006年底在新改版的強國社區(qū)提供網摘服務,設有辨論大廳,部分頻道提供RSS聚合新聞服務。總體上看,沒有完整的Web2.0服務平臺;
新華網:2004年推出RSS聚合新聞服務,是國內首家提供RSS聚合新聞服務的網絡媒體。但在此之后的3年中,與Web2.0相關的其他業(yè)務沒有再多開展。不過,有內部消息稱新華網已將博客、播客納入2007年的工作日程;
國際在線:2006年7月開通播客,并提供播客的RSS訂閱服務,但無論是其開通還是運行半年來,沒有太多的宣傳和推廣,市場反響平平;
中國日報網:在其中文環(huán)球在線板塊提供博客服務;
中國經濟網:博客、播客、圈子、個人門戶??此坪荦R全,但各種應用是孤立、靜止的,沒有發(fā)揮出Web2.0的特性,沒有實現(xiàn)真正的個人門戶級應用。
其實,問題還不在于各重點新聞網站Web2.0應用服務推出的多少,更大的問題是各重點新聞網站對Web2.0的認識理念和態(tài)度。從上述網站推出的Web2.0服務看,提供的應用還比較單一,在網站中的地位也不是很突出,極個別的(如人民網強國社區(qū))除外。由此可以看到各新聞網站對于Web2.0的一種矛盾心態(tài):既不能落伍,又不能超前。分析起來,原因有三:新應用、新服務,不能不進入,高層也有要求,要探索研究。而探索研究都必須要建立在提供相應服務的基礎上,淺嘗輒止地進入多少有所交代也多少積累點經驗,同時也算是占領了這個地界;不能深度進入,有技術的瓶頸,有資金的制約,更有對新事物的左顧右盼。傳統(tǒng)網絡媒體的業(yè)務尚在吃力經營,對于全新的Web2.0,還沒有勇氣全方位拓展;觀望的姿態(tài)。新聞網站和商業(yè)網站性質不一樣,使命也不一樣,因此,保持觀望的姿態(tài)不失為一種策略。
新聞網站身陷三重門
新聞,是新聞網站的立身之本,強大的母體記者隊伍豐富著新聞網站的原創(chuàng)資源,脫胎于傳統(tǒng)媒體的身份資歷使新聞網站具有與生俱來的權威性,而頭戴國家重點新聞網站的“桂冠”又使新聞網站在公信力方面獨享優(yōu)勢。原創(chuàng)、權威、公信打造了新聞網站的強勢新聞,也使得新聞網站在競爭激烈的互聯(lián)網中尚能穩(wěn)居一席。但隨著Web2.0的風生水起,新聞網站的新聞身陷三重門:
第一重門:兩代商業(yè)門戶網站的新聞整合強勢新浪、搜狐、網易、TOM四大傳統(tǒng)門戶網站是第一代商業(yè)門戶,他們雖然沒有新聞采訪資質,但其整合新聞的能力、邊緣采訪的動作、技術對新聞的強大牽引成就了他們在新聞資訊傳播上的強勢,也成為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盡管幾大商業(yè)門戶都避諱談新聞源的制約問題,都在尋求轉型,但對于新聞卻沒有放棄的跡象,在新聞領域的競爭也一刻未曾停歇。傳統(tǒng)門戶未曾罷手新聞,近日又有業(yè)界大鱷或明或暗投身門戶打造新聞平臺,騰訊第一個亮相,以社區(qū)起家的貓撲成為第二個新來者,有消息稱百度已在暗地招募新聞編輯,為轉身門戶做人力準備,第二代商業(yè)門戶進入新聞領域已然勢不可擋。
如果說第一代商業(yè)門戶走上新聞整合之路有其偶然性,是尋求生存之道的被動之舉,那么新一代商業(yè)門戶騰訊、貓撲挾其在即時通訊、社區(qū)領域的先發(fā)優(yōu)勢,聚集了大量的人氣、市場份額和社會知名度,進入新聞領域非但不需要再培育網民、培育市場,更可怕的是他們原有的通訊、社區(qū)平臺已然成為其傳播新聞資訊的天然場所。
第二重門:Web2.0大量的信息、觀點原創(chuàng)內容關于Web2.0,概念、定義、應用比比皆是,但無論怎樣描述Web2.0,其用戶創(chuàng)造內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是其核心本質??梢哉f,Web2.0的其他應用和發(fā)展以及對傳統(tǒng)傳播方式的改變都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傳統(tǒng)媒體把世界劃分為生產者和消費者兩大陣營,人們不是作者就是讀者,不是廣播者就是收看者,不是表演者就是欣賞者,這是一種“一對多”的傳播。而由于用戶創(chuàng)造內容,它使傳播變成了一種“多對多”的傳播。
Flick r是美國的一個照片共享網站,它最初只是一個個人網站,但隨著網站的用戶越來越多,用戶上傳的照片也越來越多,通過口碑傳播其網絡效應逐步體現(xiàn),發(fā)展非常迅速?,F(xiàn)在Flickr每天的PV在2000萬以上,月獨立訪問用戶數(shù)在1200萬以上,照片標簽累計的數(shù)量已經達到2.6億。
最典型UGC的莫過于視頻分享網站。互聯(lián)網的多媒體特性自從它一誕生始就具備,但一直以來網絡視頻內容并不豐富,這其中技術瓶頸是一個方面,但更主要的是提供視頻內容的電視臺、電臺比不上傳統(tǒng)的報紙期刊,不僅數(shù)量少,而且由于制作成本高、壟斷性強,網絡視頻內容也就相對稀缺。進入Web2.0時代,網站提供了便捷的視頻編輯和制作軟件,用戶使用家庭DV就能上傳自己拍攝的社會、民生和生活性視頻內容,豐富多彩、個性互動,內容成本相對低廉的視頻分享網站隨即大量涌現(xiàn)。美國知名視頻網站YouTube,依靠用戶原創(chuàng)內容,迅速聚集了人氣和流量,并于2006年10月以15.6億美元高價賣給了Google公司,成為用戶創(chuàng)造內容的典范。
第三重門:同類型網站的同質化傾向據有關傳媒機構所做的網站新聞同質化調查,現(xiàn)在新聞網站每天重復率高達60%。新聞網站在新聞內容、新聞信息來源、新聞播發(fā)情況、信息加工、資源整合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質化傾向,各新聞網站的欄目設置基本都是按新聞報道內容進行分類,欄目導航流于全面化和平鋪化,什么類別都囊括,什么類別都并列編排在網頁上,很少有根據自己網站的特點和定位推出的拳頭欄目、特色欄目,即使有也讓這些欄目淹沒在那一大堆名目里,沒有從表現(xiàn)形式上加以強調,突顯其地位。
目前我國新聞網站發(fā)展的狀況并沒有和新聞信息在網絡信息中所占的主導地位相呼應,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新聞信息的重復、無效展示所帶來的資源浪費、耗散、遺漏。大量重復信息在網站中傳播,不僅會浪費網站人員的精力,對受眾來說也是一種信息污染。有學者甚至發(fā)出警告:當我們以“千網一面”展示給網民的時候,也就到了網民拋棄我們的時候。
前有商業(yè)門戶的新聞整合強勢,后有Web2.0的UGC原創(chuàng),與同類網站又存在著資源、信息的同質化問題,雖然新聞網站有新聞、權威、公信的優(yōu)勢和強勢,但面對Web2.0的外部環(huán)境,又身陷三重門的發(fā)展困境,新聞網站如果不積極尋求應對Web2.0的生存出路,不能真正發(fā)揮出新聞網站的優(yōu)勢和強勢,被邊緣化恐怕在所難免。
新聞網站融入Web2.0華麗轉身
近年來,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一日千里,新技術、新應用、新業(yè)務不斷出現(xiàn),不僅對等聯(lián)網(P2P)、即時通訊、博客、播客、維基(WiKi)、搜索引擎等技術手段已經被廣泛運用,而且互聯(lián)網與無線通信網、廣播電視網開始融合,催生出了手機電視、手機廣播等移動互聯(lián)網和網絡電視(IPTV)等各種新生事物。作為以新聞立網的各級新聞網站,面對Web2.0的各種新技術、新應用和新業(yè)務,是全面出擊、淺嘗輒止式地面面俱到,還是深入研究Web2.0特性,結合自身網站特點構筑特色,這是一種戰(zhàn)略抉擇。
要讓Web2.0帶動新聞網站華麗轉身,首先應理念先行,加強對Web2.0的深度研究。Web2.0雖然不能算完全意義上的新技術,但由Web2.0衍生的新應用、新業(yè)務卻是層出不窮、花樣繁多。目前一些新聞網站雖然推出了與Web2.0相關的應用和業(yè)務,但究竟如何看待Web2.0,如何將Web2.0與自身網站的特點結合起來,認識并不深刻,研究得也并不深入。要知道,新聞網站不同于那些完全基于Web2.0新建的網站,這些網站可以無視web1.0階段的網絡傳播特性,完全站在Web2.0的起點上開啟新的發(fā)展空間,尋求新的商業(yè)模式。新聞網站從web1.0走來,歷史的積淀既是它的優(yōu)勢又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前行道路上的滯障,這就需要新聞網站深入研究Web2.0的傳播特性和發(fā)展規(guī)律,將歷史優(yōu)勢自然轉化,將多年積累的資源順利融入Web2.0的各種應用。這方面商業(yè)網站新浪博客的火爆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新聞網站的優(yōu)勢在新聞原創(chuàng),但依托其母體的新聞原創(chuàng)并沒有真正發(fā)揮出優(yōu)勢,報網互動、臺網互動僅僅只在重大新聞和突發(fā)新聞時才發(fā)揮作用,日常報道中如何做好原創(chuàng)、首發(fā)和獨家,母體的記者隊伍優(yōu)勢、新聞資源優(yōu)勢還有待挖掘。而這種優(yōu)勢的挖掘要和Web2.0密切結合,UGC雖然提供了大量的、豐富的內容,但這些內容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如果新聞網站能及時建立本報、本臺的記者博客和記者社區(qū),不僅能夠提升網站新聞質量降低新聞制作成本,而且凸顯新聞網站在Web2.0環(huán)境下的特色。目前,有些報、臺推出了自己的記者博客,但宣傳推廣不夠,在網站主頁的位置也不是很突出,記者的創(chuàng)作激情沒有調動和發(fā)揮出來,原創(chuàng)內容沒有形成規(guī)模,也就沒法成為網站新聞的有益補充,這一切都有待于新聞網站認真審視記者原創(chuàng),加大推進力度和激勵機制,以實現(xiàn)雙贏。
Web2.0的一個典型特征是去中心化,網站不再是主角,每一個用戶個體成為網絡的一個個結點,這些結點織成的互聯(lián)、互通、互動的網構成了Web2.0網站的全部。Web2.0的網絡生態(tài)使新聞網站在web1.0時代構筑的傳者中心論受到嚴峻挑戰(zhàn)。過去,新聞網站的市場意識和服務意識比較薄弱,為用戶提供體驗服務,讓新聞產品滿足用戶的需求做得很不夠。而融入Web2.0,就需要新聞網站拋開以網站為中心的思想,樹立為網民服務的意識,以用戶的良好體驗作為衡量網站的標準。新聞網站可以借助Web2.0開發(fā)新的用戶人群,聚集市場人氣,進一步提升網站社會知名度和品牌價值,使自己在Web2.0時代實現(xiàn)華麗轉身。
作者單位人民網
責任編輯楊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