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材是“金科玉律”,是“圣經”,是“范本”,是“載體”,是“例子”,是“材料”……不同的老師,受不同教育思想的影響,對教材的認識、理解全然不同,對教材的使用就更有天壤之別,傳統(tǒng)做法是“教教材”,課改理念主張“用教材教”。不管怎樣,“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币虼耍P者認為教材是教學的載體和根本,鉆研教材是備課的基礎。但是,教師在備課時有個誤區(qū):抄襲“教案”花時多,鉆研教材花時少;講究“教法”花時多,探究“學法”花時少。這個誤區(qū)的存在,直接導致語文教學的高耗低效。其原因之一是教師尚不明了怎樣去鉆研教材,也不明了怎樣鉆研教材才符合備課的要求。鉆研教材的步驟和方法固然是多種多樣的,但如何有效快捷地也鉆研教材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如何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行為呢?教師在具體的實踐中還需要一個過程。當前,需要我們老師認真去做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要認識新教材,讀懂新教材,鉆研新教材,才能把《課程標準》落到實處。我們現有的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最根本、最主要的資源,也是師生對話、生本對話的“橋梁”。充分地利用教材,開展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是新課程的基本主張。我們說教師是課程的開發(fā)者,我們依據課程標準的理念,要從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手解讀教材,工具性包括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即:字、詞、句、段、篇和聽、說、讀、寫、書(寫字);人文性是從大語文觀來講的,即:教材中所滲透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人生感悟、生命的意義等。
對于小學生,教師對語文“雙基”的把握,要依據課標中學段知識目標,并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以一篇課文為例,教師要在通讀教材基礎上,首先看學生應該掌握哪些生字(哪些字是難認的,哪些是字音是易混的、難讀的,哪些是多音、多義的),掌握哪些詞語(新出現的、生僻的、難理解的、與生活密切的),哪些句子(主要是含義深刻的、難讀通順的、有感情色彩的、體現修辭格的);其次看所反映的文體知識(篇章、段落、結構等);最后要看課文體現的延伸的知識(主要是學生不易讀懂的),都要做充分的準備。
教師對人文性的把握要從課文的內容入手,首先看思想教育的價值是從哪體現出來的,如何體現出來的;再多角度思考還可以給學生哪方面的啟迪;第二,體會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認識價值;第三,跳出教材,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加強課內外的聯(lián)系和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需要強調的是知識并不是教學的重點,而是主要教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淡化訓練,強調積累感悟,但作為教師備課必須是全方位的把握,才能靈活貫通。
因此,我們要注意研究文本是怎樣通過語言文字把思想感情流露出來的,應該用哪些方法來引導學生感悟、體味蘊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從而理解課文內涵。比如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人教版第8冊)一課,我們宜將詩與文結合起來學習,看看課文中的哪些場面和景色描寫表現了詩中的意境,課文是怎樣寫出李白與孟浩然的友情的。我們用教材,要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中去體會,感受隱藏在文本深處的人文性,而不是簡單地告訴。教師在把握知識性和人文性的基礎上,還要著力分析教材的重點、難點。重難點因文而異(如,知識、情感、能力等),因人而異(如,新接觸的、離生活遠的、含義深刻的等)。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對鉆研教材談幾點具體做法和體會。
一、鉆研教材要掌握“四點”
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它是按照知識的邏輯點來編排的,承載量大,包含很多的知識點,需要我們去挖掘,去鉆研。鉆研教材要掌握“四點”,即抓住“特點”、把握“重點”、找準“難點”、剖析“疑點”?!疤攸c”是指每篇文章本身的特色、風格,包括文體、結構、語言上的特點等;“重點”是指教材中對學生學習和理解起主要作用的部分;“難點”即為學生不易理解或掌握有困難的部分;“疑點”指學生閱讀后,僅從表面理解,深究下去可能產生的疑問和歧義?,F以《貓》(人教版第8冊)為例,對以上“四點”加以闡述。
《貓》這篇課文的特點:在文體上是狀物的記敘文;在結構上是并列結構;在語言文字上簡練、邏輯性強;在描述上“入木三分”。課文敘述成年貓的“古怪”和剛滿月小貓的“淘氣”,通過對貓的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描寫來表現貓的可愛。教學的重點應是作者喜愛貓的思想感情,而教學的難點自然就落在滿月的小貓更可愛,“腿腳還站不穩(wěn),可是已經學會淘氣”上。這句話究竟在說什么?“古怪”、“淘氣”一般都屬貶義詞,作者既然喜愛貓又為什么要說它們“古怪”和“淘氣”呢?至于課文學習的疑點是:既然小貓使“院中的花草”遭殃,所到之處,“枝折花落”,為什么還要說它們“生氣勃勃、天真可愛”呢?
教師鉆研教材若能掌握以上“四點”,也就能正確地提出教學要求,形成清晰的教學思路。
二、鉆研教材要理順“三路”
“三路”是指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師的教學思路和學生的學習思路。教學活動中三條思路相輔相成,互動相聯(lián)。
教師的教學思路并非作者行文思路的“復印件”,而是經歷了一個融化和創(chuàng)造過程后的結果。教學思路必須符合課文特點,切合教材重點,體現對課文難點和疑點的解決過程。葉圣陶先生說:“教師備課應該在作者的思路上”,“能把一篇文章的作者思路脈絡講得清楚的老師,就是最好的老師”。他的話道出了把握作者行文思路在教學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次,作者行文的思路也牽制著學生的學習思路。從閱讀理解的意義上講,教師指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自己動腦筋探索作者思路的來龍去脈,弄清并把握作者思路,才是真正的理解課文。學生的這一理解過程,有三個明顯的特點:第一,一定的順從性,即在發(fā)揮主體作用下順著教師的指導、服從于教師的教學思路。第二,明確的趨向性。即在教師的指導下,隨著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在認識和情感上逐步趨向于作者的行文思路,直至和作者產生共鳴。第三,突出的主動性,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是個體內化的過程,無論在哪個環(huán)節(jié)上都保持著突出的主動性。尤其重要的是主動接受教師的指導、主動趨向于作者的行文思路。這是學生能否真正理解課文內容的關鍵,而這一關鍵又牽制和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思路。
三、鉆研教材要優(yōu)選“二法”
為確保“三路”的順暢運行,要切實轉變觀念,以“以人為本的目標觀、以生活化的內容觀、以交往互動的教學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觀、以促進發(fā)展的評價觀”來確立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以實現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要根據不同的教材精心選擇“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
教學方法的設計、擬定和擇取也應因文而異。如重點明確、難點集中和文理清晰的課文,宜采用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積極解決問題的“探究型教法”;語言生動、情感強烈的課文,可采用“初讀感知一細讀探索一精讀頓悟一熟讀涵泳”的“研讀型教法”;擁有典型情景的課文,則要借助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運用“情景型教法”,等等。
以往我們比較重視“教法”,其實,教法要服從于學法。為優(yōu)化課堂教學,更應注重“授漁”和“誘漁”,注重引導學生獲取學習的方法。如:“舉一反三”的讀書方法(讀中悟法,據法白讀),現已被廣大老師普遍運用,像教學《寓言二則》的“①看全文,抓字眼,釋題目;②提問題,抓字詞,解內容;③讀全文,聯(lián)實際,悟寓意”;教學《古詩兩首》的“初讀知詩意、細讀解詩句、精讀想意境、美讀悟詩情、熟讀記詩文”。再如:讀段教學的“這段(講)寫什么一這個人(這件事、這個物)怎么樣一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看出來的一寫出了作者的什么”等。學生一旦掌握了讀書的方法,就能在書籍的海洋中自己獵取知識,終身受益。教學中堅持這樣的“誘漁”(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久而久之,學生自然能領悟并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語文教學便會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四、鉆研教材要凸現“一變”
同一篇教材,為什么不同的教師教學效果卻大相徑庭?其中牽涉到的因素固然是多方面的,除把握好知識點(結合思考練習、讀寫例話、圍繞積累運用、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靈活把握)和能力點(聽課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聽的能力、讀文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讀的能力、回答問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分析理解課文內容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課下練筆注重培養(yǎng)學生寫的能力)以外,關鍵是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從素質教育的高度來教語文,竭力改變不和諧的教學現狀:變教師簡單的提問為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變教師對課文情節(jié)過多冗長的分析為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討論、去交流;變重教輕學、重結果輕過程為加強學生對語言的感悟、積累、運用和內化;變只局限于語言文字的分析理解為加強語言文字的運用的訓練;變重課內輕課外為課內得法課外延伸拓展。只有這樣,既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又注重教學的求精求活,學生的語文素質才會得到全面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才會向縱深發(fā)展。
例如,一位五年級老師教《圓明園的毀滅》就是這樣做的:做預習,學生不是在家讀讀課文,查查字典,而是往圖書館、書店、報攤、網吧跑。于是,從圖書館借來了《萬園之無一一圓明園》,從網上下載了“圓明園的鳥瞰圖”,有的翻出了爸爸從北京帶回來的《圓明園四十景詠》……恐怕老師也沒有參考這么多書。上課前,同學準備的發(fā)言稿,不是按老師事先布置的問題作答以便在課堂上“作秀”,而是按課文的“預習”提示,把查找的相關資料,經過搜集、篩選、歸類、整理成發(fā)言稿。都寫了好幾頁,并不比老師的教案少。課堂上,學生個個情緒高漲,爭先發(fā)言:有的講“關于圓明園的傳說”;有的介紹“圓明園的建筑風格”;有的訴說“圓明園流失的文物有多少”;有的揭露“舉世罕見的‘文明’大洗劫”;有的告訴大家“圓明園的修復工作正在進行”……細心的同學還拿來圖片,讓同學們認識仿造建設的名勝、西洋景觀、青銅器、歷代名人書畫。
總之,“解讀”語文就應該從主體的角度出發(fā),去尋覓獨特的、清新的感覺。對同一篇文章,要善于選擇新角度,找到新見解。如《濫竽充數》這則寓言,人們都覺得那南郭先生可恥,就沒有人覺得南郭先生可悲、可憐;那齊宣王可恨、可笑(昏庸);那齊宣王可嘉、可取(精明)。再往深處想,還會有“新感覺”;齊宣王的“大鍋飯”體制,對“阿混們”既是成全,又是禍害;齊宣王的責任制,對“阿混們”不啻是一種挑戰(zhàn),也是一種激勵。對同一事物,人們的興趣和由此產生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如參觀同一個畫展,有的喜歡工筆畫,認為畫得精細,很像;有的欣賞國畫,認為色彩柔和,高雅;有的鐘情油畫,覺得很有立體感,真實。即使同一種畫,有的喜歡山水畫,有的喜歡人物畫,有的喜歡花鳥畫。就是同一幅畫,也有各自不同的欣賞角度,有的看重色彩,有的關注技法,有的領悟創(chuàng)意……新鮮感源于獨到的見解,而獨到的見解需要積極而靈活的心智和敏銳深邃的眼力。對事物的認識,不要“一見鐘情”于第一印象,因為這是常人力所能及的。要深入下去,另辟蹊徑,才能曲徑通幽。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奇,領導感知的“新潮流”,做感知的拓荒者就得從沒有路的地方走出路來,懶漢和懦夫是做不到的。新鮮才有活力,找到了新鮮感等于找到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