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眉
影片《吉爾的妻子》講述的是發(fā)生在上世紀30年代法國一個小城鎮(zhèn)的故事。主角是煉鋼工人吉爾的妻子艾麗莎。她成天忙著洗涮、做飯、收拾屋子、縫紉衣服、輔導(dǎo)孩子識字等,對丈夫的要求從來都是百依百順。從她每次注視丈夫時那種充滿愛憐、喜悅和欣賞的眼光就知道她的幸福和滿足。
事情發(fā)生時,他們已經(jīng)有了一對6歲左右的雙胞胎女兒,并且艾麗莎又懷上了孩子。那件“事情”就是艾麗莎的妹妹維克多莉插足了艾麗莎的家庭。因為怕失去丈夫,艾麗莎采取的解決方法是:沉默、隱忍和等待。
艾麗莎的隱忍是超乎尋常的,她不僅要忍受丈夫和妹妹的不忠,還要忍受丈夫的幼稚和自我中心。
影片中最讓人心驚的一幕是:吉爾,那個長著一張娃娃臉的艾麗莎的丈夫,在他知道維克多莉另有所愛后的一天晚上,他先向艾麗莎承認了自己愛上了妻妹,然后,突然地,不顧熟睡的孩子們,不顧眼前妻子的感受,雙手捶著桌子,大聲喊叫著:“她是我的!她是我的!”艾麗莎怕嚇醒孩子,沖到桌前緊緊抱住丈夫的頭,就如同母親抱住孩子,而在她懷中的丈夫還在肆無忌憚地哭訴:“如果我不愛她,我就不會有這些感覺,當她把自己獻給我時……”這個做丈夫的,如同一個任性妄為的孩子,不加掩飾地、放肆地在自己妻子面前高喊著他對妻妹瘋狂的迷戀。
艾麗莎一直沒有說話,在丈夫再一次雙手舉向空中大叫:“她是我的,她是我的”時,她堅定地抓住丈夫的手,在他對面的椅子上坐下,她就那樣緊緊地握住丈夫的手,渾身發(fā)抖,面無表情,一言不發(fā)。因為抓得太緊,弄疼了丈夫,這才讓丈夫和自己清醒過來。
那樣的時刻,應(yīng)該只有“心碎”和“肝腸寸斷”可以形容吧。
從那以后,艾麗莎因為怕失去丈夫,選擇了不僅繼續(xù)容忍,而且還幫助丈夫?qū)ふ医咏约好妹玫臋C會,比如陪著丈夫回娘家,代丈夫跟蹤自己的妹妹。
直到有一天,丈夫說:“我見到維克多莉了,我對她已經(jīng)沒感覺了。我知道自己犯了一個錯誤,我毀了屬于我的快樂?!?/p>
艾麗莎的丈夫回頭了,他長大了,知道替艾麗莎分擔家務(wù)了,比如種菜、做早飯、帶孩子??墒沁@時的艾麗莎卻似乎回不來了,她的心,一如她家滿園的枯枝落葉,一片片碎落而干枯。
終于有一天,一家人又開始了那種平靜的日子。此時,一幅畫面讓人印象深刻,五口之家安詳?shù)刈陂T前曬太陽,小兒子在大人的攙扶下蹣跚學(xué)步。
可是,那以后的一天,毫無征兆地,艾麗莎從頂樓上跳下,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未留下只言片語。
為什么艾麗莎在最終得到了她想要的之后,會選擇自殺?
有人說,她是因為丈夫回來后缺乏了往日的激情。如果真是這個原因,她完全可以像上次一樣再次等待,而且很顯然,這次的等待絕不會比上一次艱難,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她做出了決絕的選擇?
從精神分析學(xué)的角度看,艾麗莎是以這樣一種方式完成了對丈夫的懲罰。但是考慮到艾麗莎是那樣的善良、利他,這個可能性也許不存在。
艾麗莎的放棄,可以用存在主義治療觀加以解釋:丈夫的不忠讓艾麗莎對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產(chǎn)生了動搖。
世界上,沒有一種正常的關(guān)系能夠容忍不忠誠,更不用說夫妻這種極其親密的關(guān)系了。
不忠誠之所以會對關(guān)系造成極大的殺傷力,關(guān)鍵在于,一方的不忠會讓另一方懷疑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從根本上動搖一個人對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所以,很多痛苦都可以靠當事人自己去化解,但是背叛不行,背叛的痛苦永遠不可能自己消化。
但是,讓艾麗莎對自己的價值產(chǎn)生懷疑的只有她丈夫嗎?艾麗莎自己有沒有責任呢?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艾麗莎是不是還可以有些別的方法來挽救自己的婚姻和自己?
當然,艾麗莎已經(jīng)做得非常棒了。她沒有大哭大鬧,到處哭訴,在整個過程中,她不僅依然非常好地履行自己為人妻、為人母的責任,而且非常顧及其他人的感受:孩子們的、丈夫的、妹妹的、媽媽的。
她對丈夫說:“我在等待,等待一切都過去”;她對神父說:“……我沒有吵鬧,我了解我的丈夫,那樣他就會離開我。”
艾麗莎認為解決丈夫外遇的方法只有兩個,一個是隱忍,一個是吵鬧。
這就是關(guān)鍵所在了。生活之題和數(shù)學(xué)題是完全一樣的,都是可以一題多解的,在某種意義上,生活中的問題還可以有比數(shù)學(xué)題更寬泛的解法。
比如,如果艾麗莎在事情開始發(fā)生后就能把自己的痛苦、憤怒、擔心和屈辱的感覺表達出來,讓丈夫了解這些,而不是“假裝一無所知”和“隱忍”;如果她在一開始就把自己的底線畫出來,讓丈夫明了她要恢復(fù)家庭完整的決心,而不是“誤導(dǎo)丈夫”;如果她知道關(guān)心自己,正視并安撫自己受傷的心,而不是忽視甚至壓制自己的痛苦;如果她一開始就讓丈夫知道,他們是兩個彼此獨立的成年人,他遇到的事應(yīng)該由他自己去處理;如果她給予丈夫的是信任而不是放任,那么她的丈夫就不至于濫用妻子的寬容和善良,并且會很快對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來……這一切“如果”都存在,那么艾麗莎的自尊、情感、自信也就不會被肆意踐踏,也不至于被傷得體無完膚,乃至于身心破碎。
艾麗莎以為隱忍和大度就可以解決問題——不是的,這不是解決問題的建設(shè)性方法,相反,它會誤導(dǎo)別人,讓別人失去了解她真實想法的機會,以為她沒有那么痛苦,沒有那么在乎。
沒有底線的隱忍和大度經(jīng)常會被解讀為:不在乎、無所謂。有時還會是:好欺負。對艾麗莎而言,這是多么可怕的誤會!
在這個誤會中,艾麗莎的隱忍與寬容被一次次濫用,自我價值感被一次次否定。艾麗莎雖然找回了丈夫,卻失去了尊嚴,失去了自己的同一性,不知道自己是誰,將往何處去。因為當初沒有設(shè)置底線,艾麗莎把自己給搞丟了,她在被別人背叛的同時背叛了自己,她無法忍受自己對自己的背叛,于是,對自己進行了懲罰……
當然,這只是一個視角,還可以有許多其他的視角。比如說,艾麗莎自殺,是因為她太累了,想用自殺的方式結(jié)束絕望和痛苦。但問題是,這樣的痛苦是不可能以這種方式結(jié)束的,她走了,丈夫和孩子將繼續(xù)痛苦……
這部對白很少,而更多靠眼神、表情和畫面來敘事的片子,通過一個木訥的家庭主婦的情感告訴我們:無論你的愛有多深,都不能拿自己的原則做交易;無論你的愛有多深,都不能背叛自己;無論別人是否忠實于你,你都要首先忠實于自己;無論別人怎樣對你,你都要小心地愛護自己;無論你有多么地身不由己,你都要學(xué)習(xí)傾聽自己的心聲,守護住你自己……
因為,無論你是否貧富、孤單、成功、生病、樂意,那個永遠都會和你在一起、永遠也躲不開的只有——你自己!
劉若蘭摘自《中國青年報》2007年4月22日 編輯/孟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