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文
世界上還沒有一本書,能比得上《三國演義》,講了這么多的權(quán)謀。而其中許多權(quán)謀,直至今天,還有其實用價值。當然,也沒有一本書像《三國演義》,講了這么多的謀士。這種三國時的謀士,和現(xiàn)在理解的參謀、秘書、文職人員這些部屬,還有所不同;也不完全是軍師、顧問、參事、高參這些直接參與帷幕指揮的人員。更接近于現(xiàn)在各國為統(tǒng)治者出謀劃策的“智囊”,是進行重要戰(zhàn)略決策,實施大政方針的轉(zhuǎn)變時,為領導人提供多種可能性方案,供其決斷的高級輔佐人才。
高明的領導,必有優(yōu)秀的謀士,而才智出眾的謀士,也必須要碰上賞識他,信任他,某種程度上還能言聽計從的領導,才得以施展才華,發(fā)揮能力。要是遇到一個昏君,或者庸君,那也就鮮花插在牛糞上,白白浪費青春,消耗生命。在《三國演義》中,袁紹是比曹操無論在實力上、地盤上都強得很多的割據(jù)諸侯。而且,在他幕下還擁有極有智慧、極有韜略的謀士,但是,此人剛愎自用,懷疑猜忌,氣量狹小,優(yōu)柔寡斷,結(jié)果,他敗在了曹操手下。
讀《曹操集》,其中有《遺荀攸書》一文。信中說:“方今天下大亂,智士勞心之時也?!边@句話,表明了他十分地看重人才,看重智士。對智士的計謀,在打天下、治天下的過程中,有著至關生死存亡的巨大作用。因此,在三國時期,擁有謀士最多,使用謀士最力者,就是這個曹操,所以,得益謀士最大者,也是這位魏武帝。
劉邦是流氓無產(chǎn)者,當了皇帝之后,還把儒生的帽子拿來作尿壺用,這決不是他的瀟灑,而是他的愚昧。所以,對于知識,對于知識分子的作用,能達到曹操這樣一個認識水平的,并不多。所謂“得人者昌,失人者亡”,誰擁有人才優(yōu)勢,而且給人才創(chuàng)造一個“各盡其能,各展所長”的良好環(huán)境,誰就會在競爭中占上風。
三國時期,曹操講求“惟才是舉”,哪怕“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shù)”的人才,也是“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地網(wǎng)羅,歷史上有如此識見和氣度的領袖人物并不多見。當時,在許都,可以設想,是一個英才聚集、智士同堂的興旺局面。就以文學來說,現(xiàn)在我們所講的建安時期文學的繁榮景象,大部分作家都在曹氏父子周圍。至于那些政治上、軍事上的謀士,則更是曹營中的骨干力量。
官渡之戰(zhàn),是決定曹操能不能立足于天下的最大考驗,不消滅這個無論在軍事上、政治上的勁敵袁紹,曹操一天不得安生,連覺都睡不踏實的。而且,曹操深知對手的謀士,像許攸、沮授、審配、郭圖,都是一流的“智囊”。因此,曹、袁之戰(zhàn),也是一場謀士之戰(zhàn),結(jié)果,由于袁紹“多疑而寡決”,手下謀士又分幫結(jié)派。紛爭傾軋,可以打贏的仗,也打輸了。而曹操之勝,應該說,很大程度獲益于他的這些謀士的高明對策。
官渡之戰(zhàn),久攻不下的時候,曹操也動搖過,因為幾無隔宿之糧,不如干脆撤兵算了。他同荀彧商量,這位謀士給曹操寫信建議:“公今畫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進,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斷不可失?!币匀鯌?zhàn)強,正如狡兔和鷙鷹搏斗,只有一口氣不停地拖著叼住它的鷹向前奔走,愈到最后時刻,愈不能泄勁,堅持到底,才是勝利。哪怕稍一遲疑,全盤皆輸,必然會成為鷙鷹的一頓美餐了。官渡大捷以后,曹操給皇帝上表,為荀彧請功。
另一位年輕的謀士郭嘉,也是為曹操立了大功的。在擊敗袁紹,擊敗袁譚、袁尚、袁熙西遁烏桓蹋頓以后,郭嘉力主乘勝追擊,為統(tǒng)一北方,作出了杰出貢獻。
曹操部下對郭嘉的謀略,本是不以為然,頗有爭議的。認為在取得如此輝煌的討袁勝利之后,揮師南下,圖劉表荊襄之地,不失為佳計良策。因為袁紹敗后,惟劉表是一支可以抗衡的力量。若遠征烏桓。許都空虛,倒有可能受到劉表、劉備襲擊之虞。這種憂慮,也是不無道理的。然而郭嘉卻敢于悖眾出言,建議大軍西征烏桓,置劉表于不顧,這種出人意料的謀略,也難怪只有曹操才能賞識。
所謂“智士勞心”,就是不僅能夠準確地把握住動亂不定、變化不已的局面,作出攻守得當,進退適宜的決策。而且應該能夠高瞻遠矚,作出與現(xiàn)在相銜接,而又與未來相吻配的正確決斷。
郭嘉敢提出來,曹操敢于拍板,所以,主擇臣,臣亦擇主,智士能用,在于用智士者。郭嘉病逝西征途中,曹操的悲痛感情,發(fā)出天下相知者少的感慨,是真實的。
俗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但鼠目寸光者,急功近利者,挖肉補瘡者,寅吃卯糧者,又何其眾也?
三國時期,像這樣有遠謀高見的智士,并非只是曹操帳下的荀彧和郭嘉兩位,甚至在袁紹軍中,也曾經(jīng)囊括了大部分河北名士,但他恰恰敗在了不會用謀士上,怎能不敗在曹操手里。
并不是沒有人才,而是要能發(fā)現(xiàn)人才,使用人才,要給人才提供發(fā)揮才能的條件和環(huán)境,更關鍵的是要有一位尊重人才,使人才的智慧和成果得到應有報償?shù)牟懿偈降臎Q策者。所以,韓愈悲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識人才能得人,得人而不識人,有人也等于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