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在內地,我的工作與教育沾了一點邊,經常就有人向我“投訴”:現(xiàn)在的教育怎么了?年年“喊”素質教育,可是學生的壓力卻一點沒“減”得下來!
作為一名小學生的家長,我的困惑其實并不比他們少,一位朋友倒是給出了一個急轉彎似的答案:知道學生的壓力為什么大嗎?因為現(xiàn)在的男人沒有話語權!此話怎講?朋友分析道:多半家庭里,男人都希望實施素質教育,不想讓孩子重復他們這一輩子的十年寒窗苦,女人則普遍希望子女將來出人頭地,不能比同齡的孩子差,要上名牌小學、名牌中學、名牌大學,所以她們對孩子的功課盯得特別緊,對課外補習看得特別重,而現(xiàn)在的家庭里,多半是女人說了算,男人出于維護家庭穩(wěn)定與和諧的考慮,不想在孩子面前暴露父母之間意見的分歧,往往只有言聽計從。所以,許多的孩子壓力減不下來,即使是學?!皽p負”,家庭也會想方設法給子女“加壓”。
朋友的推論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實的情況?我無從得知,但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壓力與日俱增,那是不爭的事實。10月16日《中國青年報》教育版刊載了郁進東、郁育聰一對父子的自述,父親敘說全家老少備考外國語學校的辛酸,兒子則回憶了“小升初”計算機搖號失敗之慘痛。我與郁進東同一個城市,兒子再過兩年也要沖刺這所外國語學校了,而妻子兩年前就開始在孩子面前念叨外國語學校了,兒子也早已經知道,進外國語學校,首先要“搖”上,然后還要“考”上,先看運氣,再看實力,一個都不能少。
這樣的升學壓力,對一個才十二三歲的孩子來說,意味著什么?成年人其實有時很難真正地去換位思考。一次,兒子從小區(qū)的市民廣場打乒乓球回來,十分開心地向妻子報喜說,今天他與外國語學校的一個初中生打球,最后以三比一贏了,兒子接著總結說,看來,外國語學校的素質教育也不怎么樣,連乒乓球都不如他們小學!另一次,兒子參與地方電視臺一檔新聞節(jié)目的互動話題,吸引他的是,發(fā)送短信可以獲得幸運大獎;一個暑假里,兒子連續(xù)幾天都要發(fā)送好多個短信,可是一直沒有獲獎,最后他不禁有些失望:媽媽,將來考外國語學校肯定沒有希望。妻子被他說得有些莫名其妙,兒子解釋說:電視臺的短信每天才幾百條,我都抽不到獎,將來外國語學校幾千人搖號,哪里會輪到我?還有一次,兒子跟他媽媽談心,說他喜歡班上的×××,妻子內心不禁緊張起來,表面卻故作輕松:哈哈,真的嗎?兒子接著又說,×××成績不太好,將來只能考一般的學校,因為她,他也不想上那個外國語學?!?/p>
不能上、不想上、上不了,兒子一次次婉轉而含蓄地表白,聽上去幼稚、搞笑,其實是他在為自己將來“搖”不上、“考”不上外國語學校埋下“伏筆”,也是升學壓力在他心里的一種轉移、變形與沉淀。人的學習、工作、生活,不可能沒有壓力,適度的壓力可以成為成人、成才的動力,而壓力來得過早、過大,那恐怕只能是反作用力,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無益,這種反作用力往往會將孩子引向家長不愿意看到的方向。一個六年級的小學生在網上發(fā)過這樣的感慨:我們起得太早、玩得太少、活得太累,在我們稚嫩的心靈里,被紅筆書寫了兩個大字:壓力!它如同一塊大石頭,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哪里有壓抑。哪里就有“反壓抑”:抱怨、傾訴、抗拒,誤入極端的可能還會離家出走甚至尋求自殺。當然,孩子也有孩子的智能,南京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女孩子在接受電視臺記者采訪時就說過自己排解壓力的一個“秘方”,她不開心的時候,特別喜歡看那些悲劇故事,譬如《悲慘世界》、《霧都孤兒》,想想人家從小在孤兒院長大,每天連面包都吃不上,她說她“心里就會稍微好受一點”。
小學生看悲劇故事緩解心理壓力,但愿這是孩子早熟的智能,而不會是又一個“悲劇故事”!有人說,重壓之下,“金色童年”已成“灰色童年”,“陽光少年”已成為遠離快樂、遠離活力的“月光少年”、“燈光少年”、“燭光少年”?,F(xiàn)在的孩子,承受著升學、考試、課業(yè)、補習、業(yè)余考級以及交際等諸多的壓力,而來自家庭方面的壓力往往是最大份額的,所以,家長們特別是某些決策者都應當思考怎么減壓、減什么壓,孩子健康、快樂、舒展才是最重要的,健康、快樂、舒展才可能真正地成人、成才、成功;即使家長沒有施加多大的壓力,家庭也應該努力營造一種寬松的氛圍,告訴孩子除了看悲劇故事之外更多的減壓方法,使孩子的壓力能及時地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
【原載2006年11月12日《大公報》】
題圖/哈桑(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