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心
經(jīng)年以來,政壇之上,一顆“明星”熠熠生輝。輿論之間,多頌其膽識,令人神往。筆者對于這位好官,也是心向往之。然而近日以來,重讀一些報刊的稱頌,卻覺得其行之事,屢有與法不合,而稱頌的文章,則更是其謬大矣,有必要拿出來討論一番,因為顯而易見,這些事例的臧否,已經(jīng)遠超過對于一名官員的評論:
事例一:該官員上任縣委書記當夜出巡,竟四次踩在大便上,于是責令該縣五千名機關干部“下去”當清潔工,不到兩周,果然改觀。這是媒體大力稱頌其“魄力非凡”的第一例。其實這種“魄力”,恐怕與法相悖,一個縣委書記,無權(quán)責令一縣機關干部從事體力勞動,而公務員也沒有當清潔工的法定義務,他們有的是組織公共服務以改善公共衛(wèi)生的責任,并不是自己去掃大街。這不是號召學雷鋒,而是書記一令之下的強制行為,顯然超越了法律賦予他的職權(quán),也侵犯了五千名公務員的法定權(quán)利。
事例二:該官員在某縣委書記任上,曾在縣電視臺開辦專欄,屏幕之上,懸一藍布,上書“沉重懺悔,××縣百名可教育對象自我亮相”,凡有違法,便要“亮相”。顯而易見,此舉有悖憲法第三十八條,屬于侵犯公民人格尊嚴、侮辱公民的做法,居然被某些媒體推廣來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實招”。
事例三:該官員任上,凡遲到、缺席會議者,都令到紀委交罰款,五十元至一百元不等。據(jù)說“會風”很快就好了起來,受到媒體追捧。其實這一“舉措”,違反了行政處罰法,黨委也好、紀委也罷,有什么權(quán)力可以罰款呢?
還有一些,就不一一列舉了。
我們不少黨政官員,對于法的觀念淡漠。且不說壞官墨吏,動輒違法犯法,便是如斯好官,也不知不覺地會悖法而行,還覺得“有魄力”得很。某地救災不力,書記“現(xiàn)場拍板”,罷了鎮(zhèn)長的官;某地招商不行,政府一個命令,各個機關都要分攤指標,連人大、法院、檢察院也未能幸免,這樣的事情,已經(jīng)屢見不鮮,全不顧于法是否相符。我們有些干部,至今追求那種“一個號令下去,改變一切”的“境界”,以為這就是“政令暢通”,更不顧法有定規(guī)、律有制肘。其實好官的違法,其負面影響往往比壞官犯法還要厲害。因為是“為了發(fā)展”,因為是“為民做主”,它的所謂“導向作用”,常常更難以識別而更容易受到追捧和仿效。
我們不少媒體,更是缺少法制觀念。一事當前,就要追求它的“爆炸性”,似乎如果講一點清醒的法律意識,就失之于“麻木”。多年以來,不少媒體一邊刊登法律法規(guī),一邊宣揚悖法的“觀念”,大至憲法原則,小至法律常識,無不在它們的炒作中被改變被曲解。我們有媒體,將人大代表的質(zhì)詢,做出“進言”的標題,又把政府官員的旁聽,稱之為“納諫”,這就完全曲解了我國根本政治制度的性質(zhì);我們有報刊,將受助的公民向政府機關跪地獻旗的照片放大一版、傳為美談,進而將受謝的官員譽為“青天”,將跪獻的公民稱為“赤子”,這就完全顛倒了“主人”與“公仆”的位置。凡此種種,都在一片表揚聲中,改換了國家的性質(zhì)和憲法的原則,至于對具體法律條規(guī)的曲解,就更是屢見不鮮了。
話又說回來,本文所述的官員,確實屬于好官。他的前述行狀,也許屬于瑜瑕共現(xiàn),或?qū)儆谌藗兿矚g說的“瑕不掩瑜”,總體上還是好官。但需要重復的是,惟因是宣傳好官,所以更應守法,否則榜樣的作用無窮,更容易造成深層次的負面影響。關于這一點,在前番對于這位“明星”的爭論中,不是已有有識之士看到了嗎?
【原載2007年4月17日《新民晚報·夜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