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用文獻計量學方法,以《商洛學院學報》2000-2005年發(fā)表的844篇論文為統(tǒng)計樣本,統(tǒng)計結果顯示, 708篇論文有引文,占論文總量的83.89%;引文總數為3 942條,引文最多的為194條,篇均引文4.67條;中文文獻3 548條,占引文總量的90.01%,英文文獻394條,占引文總量的9.99 %;中文引文主要來源于圖書和期刊,占引文總數的90.16%;73.7%論文引用文獻在5條以下;自引率為2.46%,自引篇率為6.04%。分析了學報的優(yōu)勢與特色及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為刊物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量化依據。
關鍵詞:《商洛學院學報》;引文信息;統(tǒng)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G237.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07)06-0181-05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references to Journal of Shangluo University (2000-2005)
LI Ji-gao,ZHANG Guo-chun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Shaanxi 726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application of bibliometrical approach, 844 papers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Shangluo University between 2000 and 2005 are studied as the sample’s.The statistics show that 708 papers have references, amounting to 83.89%;the total references amount to 3 942,averaged 4.67,with maximum of 194;Chinese references amount to 3 584,90.1% of the total,English references amount to 394, 9.99% of the total; the major Chinese references are from books and periodicals,which amount to 90.16%; references of 73.7% of the papers are under 5;self-references amount to 2.46%,averaged 6.04%.The advantages,features,existing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are analyzed which provides quantitative bas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journal.
Key words:Journal of Shangluo University;reference analysis;statistical analysis
任何一門科學都具有繼承性和積累性,每一項新的創(chuàng)造性科學研究成果都是在前人或他人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進行和發(fā)展的。國外的統(tǒng)計調查表明,一個科研人員的每項研究課題花費在查閱文獻資料上的時間約占整個科研時間的50%。[1]因此,對于任何一個科學家和科學研究工作者,盡管他們從事研究的學科和領域各不相同,但都要不斷參閱、吸收、學習、借鑒和繼承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時也要把自己的前期研究成果不斷引向深入。他們新的研究成果不僅含有前人的勞動成果,同樣也含有自己前期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他們后期產出并發(fā)表的研究成果與前期產出并發(fā)表的研究成果在研究主題上總是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和連續(xù)性,包括事實與數據(論據)的相關,方法與手段(論證)的相關以及結論與觀點(論點)的相關。
引文表明了論文的理論來源、學科動向,能集中反映學科縱向的繼續(xù)與發(fā)展及橫向的滲透,它是論文的研究依據,增加了論文的信息量與可信度。引文越多、越新,說明作者對文獻情報的吸納意識和能力越強,學術研究創(chuàng)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多數刊物都定期進行引文信息的統(tǒng)計分析,如《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2]、《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情報雜志》[4]等?!渡搪鍖W院學報》(以下簡稱《學報》)自創(chuàng)刊以來,文獻[5-6]就學報的欄目建設、辦刊特色等問題進行過探討,文獻[7]對2000-2005年學報載文信息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和評價。為了更全面反映刊物的學術質量、辦刊特色和社會效益,展示刊物所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問題,本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8]對《學報》2000-2005年載文的引文信息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為今后進一步提高學報論文的學術質量,辦好刊物提供量化依據。
一、數據來源
(一)統(tǒng)計對象
2000-2005年學報共計出版26期(包括2000年出版的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研究專輯和2005年出版的學報創(chuàng)刊20年紀念專輯),刊發(fā)學術論文844 篇(非學術論文不在統(tǒng)計之列)。6年間學報的開本和頁碼有所不同,2000年第1期至2000年第4期為16開本,每期96頁(其中2000年出版的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研究專輯112頁);2001年第1期至2004年第1期為A4開本,每期96頁;2004年第2期至2005年第4期為A4開本,每期128頁(其中2005年出版的學報創(chuàng)刊20年紀念專輯122頁)。
(二)統(tǒng)計指標
學報載文引文總數;引文語種;有引文論文數;引文類型;引文數量分布;自引率。
二、引用文獻統(tǒng)計分析
一篇完整的科學論文一般是由作者的正文部分和附于其后的一篇篇引文文獻(參考文獻)所構成的。參考文獻的標注體現(xiàn)了科學和技術發(fā)展的連續(xù)性,也是期刊情報吸收能力的測度指標,反映了期刊文化理論的來源。
(一)引文論文數統(tǒng)計
引文量是衡量論文作者對已有研究成果和最新知識信息吸收和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標。引文率高,表明作者利用文獻廣泛?!秾W報》2000-2005年引文論文數統(tǒng)計情況見表1。
從表1可知,在844篇論文中,708篇有引文,占論文總量的83.89%。這個比例與我國目前88%的科學文獻有引文的比率相差4%。同時還應看到,6年來學報論文沒有引文的達136篇(多屬社會科學類),占論文總數的16.11% ,比國內科技期刊的12%的均數高4%。這說明《學報》作者對科學認知程度及借鑒他人成果不夠。引文的缺失,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期刊的質量和作者觀點的可靠性等。因此,作者應從提高刊物和論文的質量出發(fā),重視參考文獻的引用和著錄。
由表1還可以看出,2000-2005年,《學報》刊發(fā)有引文論文占所有載文的百分比呈逐年提高的趨勢(因為2000年出版的量子光學與量子信息研究專輯刊發(fā)的論文均有參考文獻,且引文數很多,而2005年出版的學報創(chuàng)刊20年紀念專輯刊發(fā)的論文絕大多數均無參考文獻,所以這兩年的數據出現(xiàn)偏差。如果去掉兩期專輯,基本符合規(guī)律),表明當前《學報》作者的引文意識在逐漸增強,吸收和利用文獻信息的能力在不斷提高。
(二)引文總數及引文語種統(tǒng)計
引文語種的分布既可表明作者的外語水平,也可表明作者吸收、利用外文文獻的程度?!秾W報》引文總數及引文語種統(tǒng)計情況見表2。
由表2可知,《學報》刊發(fā)有引文的708篇論文的引文總數為3 942條, 說明《學報》論文作者治學嚴謹,翻閱了大量的參考資料。論文引文最多的為194條,最少的為1條,篇均引文4.67條。這與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的篇均引文8.86條[9]相差較大,說明作者對已有研究成果和最新知識信息吸收和利用能力不夠。
從表2還可以看出《學報》作者利用文獻以中文為主,共引用3 548條,占引文總量的90.01%,一部分來自英文,共394條,占引文總量的9.99 %。這和文獻[10]引用外語種文獻54.17%的比例相差甚遠,而且沒有引用一條日文、俄文、德文等其它外文文獻,說明《學報》作者利用外文文獻有一定的障礙。統(tǒng)計中發(fā)現(xiàn)社科類作者引用外語種文獻非常少,除英語專業(yè)作者外幾乎沒有。隨著知識全球化的來臨,他們應該提高外語水平,提高吸收和利用外文文獻的能力,及時了解和掌握國外相關學科的發(fā)展和研究成果,不斷提高科研質量。同時,圖書館應做好外文書刊的引進工作。
(三)引文類型統(tǒng)計
統(tǒng)計引文文獻類型,并了解其分布狀況,目的是了解論文的文獻來源和成分構成,從而得知各類型文獻載體的利用率、地位和作用。因為《學報》外文文獻類型標注不明或沒有標注,所以只統(tǒng)計中文引文的類型。統(tǒng)計中主要分為期刊、圖書、學位論文、報紙、電子文獻、其它(論文集、報告、標準及引文不明確的均列入“其它”類),見表3 。
由表3可知,《學報》2000-2005年引文總數為3 942條,中文引文中期刊1 657條、圖書1 542條、報紙98條、電子文獻24條、學位論文14條、其它類型文獻177條?!秾W報》論文引文主要來源于圖書和期刊,占引文總數的90.16%,這說明期刊和圖書在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上仍占主要地位。統(tǒng)計中發(fā)現(xiàn),目前社會科學研究人員首選的文獻類型是圖書,其次是期刊。而自然科學研究人員正好相反,首選期刊,其次是圖書,這和文獻[11]的統(tǒng)計規(guī)律基本一致。圖書具有知識定型、信息量大、參考使用壽命長等特點,但是由于圖書的出版周期長,不利于情報信息的及時傳遞;而期刊具有學術性強、信息傳遞快、能及時反映學術動態(tài)的特點。這就說明社科研究人員引文習慣多注重于經典著作的成熟理論和專家的權威觀點,而對新理論、新思想的吸收則比較漠視。學位論文的學術性很強,最能反映學術前沿和學科發(fā)展方向。6年間《學報》只引用學位論文14條,僅占引文總數的0.39%,說明作者在獲取學位論文這種特殊資源方面存在障礙。由于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學報》作者已開始涉足網上信息,2004年引用12條、2005年引用14條,這是一個良好的趨勢。但和網絡龐大的信息量相比,相差甚遠?!秾W報》作者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吸收最新成果,提高文章質量。
(四)引文頻率統(tǒng)計
每篇論文的引文量越大, 可靠性和可信度就越高, 論文的學術價值和質量就越高?!秾W報》引文頻率按5個區(qū)間來進行統(tǒng)計,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學報》每篇論文的引文量以1-3篇為最多,達到292篇,占全部發(fā)文的34.60%;其次是附有引文在4-5篇的占22.99%;附有引文在11篇及以上的占8.88%。有73.7%論文引用文獻在5條以下,降低了《學報》載文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影響《學報》的學術價值和質量。
(五)自引統(tǒng)計
自引是指在當前《學報》發(fā)表的論文引用以前《學報》所發(fā)表的文獻。包括兩種情況:一是作者引自己的文獻,二是作者引他人的文獻。這里用自引率和自引篇率來衡量學報的自引情況。自引率是在一定時域內,一種期刊的學術論文中自引的條數占總引文條數的百分比。自引篇率是指在一定時域內,一種期刊有自引的學術論文篇數占學術論文總篇數的百分比。自引率和自引篇率均能較好地反映出科研隊伍的群體性和研究內容的方向性。
由表5知,6年間《學報》自引引文量為97條,自引率為2.46%,自引篇數為51篇,自引篇率為6.04%。由此說明《學報》已經形成一定的作者群和讀者群,但與國外學者研究結果20 %左右的自引率要求相差甚遠[11]。這在反映期刊報道與作者研究范圍較廣的同時,也說明期刊報道的內容還缺乏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學報》所載社會科學類論文自引率只有0.2%,說明該類作者的群體性差,研究內容的方向性不強。學報編輯部應引導作者適當加強自引,提高《學報》的自引率。
三、結 語
1.通過統(tǒng)計分析可以看到,2000-2005年《學報》共刊發(fā)的844篇論文中, 708篇有引文,引文總數為3 942條,文獻類型涉及期刊、圖書、報紙、電子文獻、學位論文等。說明《學報》所發(fā)文章吸收已發(fā)文獻的學術成果能力較強,載文的可靠性和可信度較好,《學報》的學術價值和質量較高。
2.從引文的語種分布可以看出《學報》作者吸收國外研究成果和最新知識的能力較差,文獻種類相對單一,手段相對落后,應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擴大引文文獻的種類,重點加強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外文文獻的引用,提高引用文獻的創(chuàng)新度。
3.從《學報》的自引率可以看出期刊報道的內容缺乏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作者的群體性差,研究內容的方向性不強。學報編輯部應引導作者適當加強自引,提高《學報》的自引率。
4.在統(tǒng)計中還發(fā)現(xiàn)參考文獻著錄錯誤較多,錯誤之處主要在年、卷(期)、頁碼,直接影響了數據的準確性。這就要求作者、編者在撰寫和編輯過程中,保證參考文獻數據的準確性,從小處著手進一步提高《學報》的編校質量,穩(wěn)定《學報》的學術質量,進一步提高《學報》的學術影響力,發(fā)揮學術“窗口”作用,為學院贏得更大的榮譽。
5.學術質量是學報的靈魂,就學術類期刊而言,其質量的衡量較難進行,從引文入手,可以較真實、較客觀地評價論文的學術質量。因此,編輯在審理稿件時一定要重視對引文的審理,不僅要著眼于引文數量的多少,還要對引用文獻的引用程度,即論文對被引文獻所含知識的利用、吸收程度進行考察。編輯要向作者宣傳引文對于論文寫作的重要性,提高篇均引文量, 縮短與國外科技期刊平均引文量的差距, 進一步提高《學報》學術質量,還要加強近期文獻的引用,提高論文的新穎性。
參考文獻:
[1] 劉東維.科技學術期刊評價的科學計量指標體系[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1,2(1):25-29.
[2] 范雪梅, 周廣禮.《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2000-2004年引文統(tǒng)計與分析[J].農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06,18(11):145-147.
[3] 邵偉德,陳最新.《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5-2000年引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4):464-466.
[4] 駱柳寧.《情報雜志》自引分析[J].情報雜志,2005(11):125-127.
[5] 楊增強.地方特色與時代特征:地方院校學報的生命力之源[J].商洛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5,19(專輯):1-3.
[6] 李繼高.以欄目建設為重點辦好地方性院校學報[J].商洛學院學報,2006,20(4):90-92.
[7] 張國春,李繼高.《商洛學院學報》2000~2005年載文信息分析[J].商洛學院學報,2007,21(1):99-102.
[8] 邱均平.文獻計量學[J].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
[9] 趙陽.《圖書情報工作》1989-1996年載文、作者和引文的統(tǒng)計分析與評價[J].圖書情報工作,1998(9):29-36.
[10] 柴鍵,邱麗.《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2000年刊文引文與作者情況的統(tǒng)計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5(4):556-560.
[11] 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微觀經濟學[M].蕭琛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