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壽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華燦爛文明的一個重要分支,其濫觴可以追溯到人類童年的幾個典型文化集群,如半坡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從那幾個時期流傳下來的陶器、玉器等藝術品精美的造型和圖案中,我們?nèi)钥梢砸老】吹竭h古先人祈求福壽的樸素印記。到了商、夏、周三代,隨著文明的進步和文字的出現(xiàn),人們追求幸福、希冀長壽的愿望變得越來越豐富,這個時期,福壽文化漸成氣候,其中集大成者首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
《詩經(jīng)》在中國文化史上享有崇高而獨特的地位,它不僅影響了中國的文學藝術發(fā)展,而且還影響了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習俗。特別是在福壽風俗方面,《詩經(jīng)》的影響尤為明顯。如現(xiàn)在我們祝賀老人壽辰,往往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作為壽聯(lián),其中的“壽比南山”即出自《詩經(jīng)·小雅》的末章:“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薄对娊?jīng)》中頻繁出現(xiàn)的祝頌長壽和祈佑幸福平安的抒情詩優(yōu)美形象、典雅大氣,體現(xiàn)了先人向往和諧的傳統(tǒng)美德和追求天人合一的樸素唯物觀。而詩中以“南山”及南山上的各種樹木為興象,包含著國祚永固、壽命長久之意,亦如后世民俗中以松柏、仙鶴、靈芝、桃果等祝頌長壽之風。
在這之后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歷朝歷代的圣賢君主和風流雅士、杏林高手等無不對以和諧為核心的福壽文化推崇備至,演繹弘揚。如孔子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崩献拥摹扒屐o為天下正”的福壽觀,恩澤千年,溫潤華夏苗裔一脈,至今仍文光閃爍,慧燈無盡。杏林方面,一生懸壺濟世的大醫(yī)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更是以身作則,養(yǎng)德澤福,以介眉壽,為涵養(yǎng)、推廣中華福壽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有關福壽養(yǎng)生的經(jīng)典闡述堪稱千年遺珍、國之瑰寶。中華福壽文化一脈相傳,薪火不絕,黎庶幸甚!社稷幸甚!
作為一國之君,歷代帝王中亦有極少數(shù)賢明杰出之士出于國泰民安、江山永固之需要,推行中庸和諧之道,倡導祆行延年之風,客觀上為中華福壽文化的興盛繁榮起到了推波助瀾和引領風氣的作用。如號稱中國封建社會第一長壽皇帝的清高宗乾隆皇帝,就是一位典型的福壽文化的旗手和巨擘。乾隆是中國歷代皇帝中最長壽、最浪漫、最聰明、最風流的皇帝。據(jù)故宮圖書館副館長向斯的專著《乾隆養(yǎng)生之謎》披露:乾隆爺活了89歲,頤養(yǎng)“米壽”天年,遠遠超過“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古時界限,人稱神仙皇帝、長壽之君。他一生寫了五萬多首詩文,他的文治武功在專制皇帝中也是空前絕后的。許多人也許沒有想到,一生在極權的巔峰上馳騁風云、縱橫捭闔前后達六十余年的一代賢君乾隆爺卻深諳和諧之道,精研福壽之理,演繹風雅之韻,一生元亨利貞,張弛有度。比如他心胸開闊,生活有規(guī)律,飲食很節(jié)制,進膳講究,養(yǎng)生有道;他注重四勿:食勿言,臥勿語,飲勿醉,色勿迷;他講究十常:常叩齒、常咽津等等;他苦練書法,筆耕不輟,于硯海翰墨間體悟出書道即人道之個中三昧……
福壽文化,就這樣在一群智者仁者寄情于山水的風雅吟唱中綿延千年,從細流匯入江河湖海,從一座高峰走向另一座高峰,永不枯竭,永不式微。相反,它在與時俱進的大浪淘沙中不斷注入新的元素,新的內(nèi)涵,成為我泱泱中華大國綜合國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亦是全球炎黃子孫慎終追遠、認宗歸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幸哉,吾國吾民!幸哉,神州新時代!文
作者小傳:黎松峭,字妙一,號攻玉山人,武漢大學文學學士。歷任廣西美術出版社副社長,出版廣角雜志社、求學雜志社、女性天地雜志社社長、總編輯。曾在《新華文摘》、《學術論壇》、《中國青年報》、《中國新聞出版報》、《中國圖書商報》等國家級、省部級報刊發(fā)表文章數(shù)十篇。2004年被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和《收藏界》雜志社評為中國收藏界十大書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