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漢語多義詞學習與掌握的實現是指如何去學習與掌握古代漢語中的多義詞。具體說來應把握詞義的系統性、詞義的內在聯系性、詞義引申的規(guī)律性、抓本義的關鍵性、注意語境的必要性幾方面。
【關鍵詞】:古代漢語;多義詞;學習與掌握
古代漢語多義詞學習與掌握的實現是指如何去學習與掌握古代漢語中的多義詞,換句話說即學習與掌握古代漢語多義詞的途徑是什么。古代漢語作為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一門工具課,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實現這一目的,有賴于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相結合,徹底掃除語言障礙。對于古漢語音韻、詞匯、語法等諸多方面知識而言,詞匯是古代漢語學習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因為語法具有穩(wěn)定性,古今語法差別不大;音韻只有古詩詞歌賦才涉及,問題也不大。只有詞匯隨著社會與語言本身的發(fā)展,幾乎處于經常不斷的變動之中。特別是古代漢語以單音詞為主,這樣為了適應詞匯的發(fā)展,詞的負擔加重,一個詞往往有幾個甚至十幾個義項,形成詞的多義現象。而古代漢語詞匯中單義詞數量很少,絕大部分是多義詞。這一方面表現了漢語詞義的豐富性;另一方面為我們閱讀古書帶來困難,不利于學生古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是對于初學者來說,多義詞諸多義項的學習與掌握無疑是一個不小的難題,經常有學生面對紛繁的詞義而不知所措,也不乏有一個一個去死記硬背諸多義項的現象,結果往往是費盡了力氣卻收效甚微。我們說,古代漢語多義詞諸多義項的學習與掌握不是憑力氣而是要把力氣用在一個“巧”字上。只要抓住問題的關鍵,理清脈絡,便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說來,可把握以下幾方面:
詞義的系統性。首先應該認識到詞義的系統性。詞義繁衍的必然產物是一詞多義。初看起來,多義詞的諸多義項之間錯綜紛紜,雜亂無章。但事實上卻是井然有序,脈絡分明的。多義詞的諸多義項常常圍繞一個中心義項形成一個有主有次、有綱有目、嚴整有序的詞義系統。如果認識不到詞義的系統性,死記硬背多義詞的每一個義項,將會事倍功半,反之,分析詞義系統,探求諸多義項之間的相互聯系,對于精確把握詞義,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例如紀律的“紀”字,《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列了六個義項:絲的頭緒;法度、準則;治理、管理;記年單位;古代紀傳體史書中記述帝王歷史事跡的部分;通“記”。其中第六個義項是通假義,我們排除不管。其它五個義項,第一個“絲的頭緒”是其本義,《說文》:“紀,別絲也?!币饧磩e理一束絲的頭。又細又長的絲容易亂且不易整理,所以欲使絲不亂,必須抓住絲頭,把整個絲束纏起來,這個絲頭就是“紀”,從這個意義很自然引申出第二個義項“法度、準則”,“法度、準則”是使人們的行為不亂,用于對人們行為的約束。因為約束,所以對于約束者來說就是“治理、管理”了。又因為“紀”是把“一”束絲纏在一起,這樣就引申出量詞的意義,古人把十二年稱做一紀,再引申就指更長的一個時期,例如二十世紀,世紀合在一起指一百年。《史記》首創(chuàng)紀傳體,這個“紀”指把零散的歷史編纂起來,仍是“紀”本義的引申用法。
可見,多義詞紛繁的詞義是一個井然有序的系統。認識到這一點兒,再通過分析,我們便可以以簡馭繁地學習和掌握多義詞的詞義了。
詞義的內在聯系性。詞義之所以顯示出很強的系統性,是因為詞義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一個多義詞,不管它的義項有多少,各個義項之間并不是孤立的、平等的,而是有著一定的聯系(假借義除外),具有某種相同、相似、相關或相因之處。作為學習者來說,貴在發(fā)現與掌握詞義之間的聯系點,只要緊緊地抓住這一點兒,諸多義項便會一目了然。例如“題”有“額頭、前端、題目”等義項,“額頭”在頭的前部,“前端”在物體的前部,“題目”位于文章詩詞等的前部或開始,三個義項有著內在的聯系?!岸贰北玖x是盛酒器,因北斗星形狀與這種盛酒器相似,所以引申指“北斗星”?!霸隆北玖x為月亮,時間與月相關聯,所以引申為計時單位?!皭邸北玖x為喜愛、喜好,因為喜歡引申為吝嗇、舍不得。因此,只要抓住了維系各義項的紐帶,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詞義引申的規(guī)律性。詞義引申是造成一詞多義的根本原因。之所以詞義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呈現出很強的系統性,是因為詞義的引申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的,從本義和引申義表示的內容范圍或概念特點來看,從“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由局部到整體”是詞義引申的一般規(guī)律。例如:
“道”本義是道路?!墩f文》:“道,所行道也。”《論語·泰伯》:“任重而道遠?!边@是具體的道路;引申為抽象的途徑、方法,《孟子·梁惠王上》:“交鄰國有道乎?”;再引申為抽象的道理、規(guī)律,《庖丁解?!罚骸俺贾谜?,道也。”?!敖场保罕玖x是木工?!墩f文》:“匠,木工也。”《墨子·天志上》:“譬若輪人之有規(guī),匠人之有矩。”后來引申擴大到所有手工業(yè)工人都叫匠。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以木工之稱,引申為凡工之稱也。”這種引申是由個別到一般。“臉”:《韻會》:“臉,目下頰上也。”古代僅指顴骨部分,是古代婦女搽胭脂的地方。后來“臉”由指稱局部轉為指稱整體,指整個的臉,這是由局部引申為整體。
抓住這些規(guī)律,對多義詞的學習和掌握會有很大幫助。當然,詞義引申也是十分靈活、不拘一格的,它有時又由一般回到個別,由泛指到特稱,由整體縮至局部。對于這種情況,我們也要特別注意。
抓本義的關鍵性。在多義詞的諸多義項中,本義是關鍵。因為在一個詞的完整的詞義系統中,從地位或作用看,本義是綱,派生義是目,綱舉才能目張;從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看,本義是源,引申義是流。推本溯源,支流分派才能脈絡分明。江沅《說文解字注后序》: “本義明而后余義別,引申義亦明,假借義亦明。”。例如“習”有“鳥反復地練飛、反復練習、熟悉、習慣”等義項,其中“鳥反復地練飛”是“習”的本義,我們只要抓住這個義項其它義項便會迎刃而解,由個別的“鳥反復地練飛”引申為一般的“反復練習”,反復練習的結果是達到“熟悉、通曉”,熟悉、通曉進而形成“習慣”。所以,抓住本義是理解引申義和掌握整個詞義系統的關鍵。
那么,怎樣確定詞的本義呢?
首先,根據古字形確定詞的本義。因為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字的形體和意義有著密切的聯系,因形示義,意寓形中,憑借漢字的形體(甲骨文、金文、小篆),再加上古代文獻的印證,我們可以確定詞的本義。如:“行”甲骨文象“十”字路口之形,本義是道路,《詩經·七月》“女執(zhí)懿筐,遵彼微行?!保弧袄巍奔坠俏南髾谌镉幸活^牛,本義是牲畜的圈,《戰(zhàn)國策·楚策》:“亡羊補牢,未為遲也?!?。
從字形確定詞的本義應注意兩點:一是本無其字的假借字不能靠字形來確定本義。例如“權”,意符是“木”,應與樹木有關,《說文》:“權,黃華木也?!保F存的文獻資料中并沒有這個意義,可見這個意義已經消失了。古代典籍中“權”有“秤砣、權力、權衡、權術、權且”等意義,與“木”無關,可見“全”是個假借字。象“權”這種假借字只有通過多義歸納來探求它的本義,“權”的幾個義項中“秤砣”是本義,其它是引申義。二是根據字形推斷本義所依據的字形必須是準確無誤的。因為字在長期流傳中會發(fā)生訛變,從而使形義脫離關系,遇到這種情況,就要上溯訛變以前更古的字形,避免用已經訛誤的形體推斷詞的本義。
其次,可以通過多義歸納推斷本義。根據字形推斷本義,簡便可靠,但純表意字有限,使用這種方法未免失于偏狹。詞義的系統性、內在聯系性與詞義引申的規(guī)律性決定了多義詞諸多義項中間存在某種“相似點”或其他系聯的因素,這些便構成了詞義間相互聯結的紐帶。緊緊抓住這一紐帶,按照詞義繁衍的邏輯順序逐個考察,就不難找出它的本義。例如“素”有“白色的生絲,白色或顏色單純,平時、一向,白、空,質樸、樸素”幾個義項。從這幾個義項看,“白色的生絲”是本義,由此引申泛指一切白色,再引申為表示抽象的白、空。另一方面,“素”沒有經過染色的生絲,由此引申出原本的意義“平時、一向”,表示在某一時間段的原來情況;質樸、樸素,表示事物品格的本來面貌。
注意語境的必要性。古漢語中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意義往往不同,把詞放到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學習,注意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所具有的不同意義,有利于該詞的掌握。例如:
“斃”在“多行不義,必自斃?!保ā蹲髠鳌る[公元年》)中是“垮臺”義;在“射其右,斃于車中”(《左傳·成公二年》)中是“倒下去”義。
“病”在“子疾病”(《論語·述而》)中指“病重”;在“余病矣?!保ā蹲髠鳌こ晒辍罚┲兄浮皞麆葜亍保辉凇敖袢詹∫?,予助苗長矣?!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中是“勞累”;在“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保ā恫渡哒哒f》)中是“困苦”;在“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論語·衛(wèi)靈公》)中是“擔心、害怕”義。
可見,把詞放到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過語言現象的互相比較,去學習和掌握多義詞,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介紹了學習和掌握古漢語多義詞應把握的幾個方面,目的是為了使學習者更好地去學習和掌握多義詞,少走彎路。當然,除此之外,平時,還要多積累,真正提高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石家莊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1.
[2]郭錫良唐作藩等.古代漢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3]朱振家.古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周大璞.訓詁學初稿[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