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稱長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久的城市。西安地處中國中、西兩大經濟地域結合部,是西北各省通往西南、中原及華東的門戶與交通樞紐。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深遠的歷史淵源,使西安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商品流通中心與物資集散地。悠久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人文資源,使西安居中國六大古都之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著名的旅游景點包括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大雁塔、華清池、鐘樓等。
精彩摘錄:
在陜西臨潼農民一不小心挖出兵馬俑之前,明城墻就是西安的標志性人文建筑。兵馬俑的發(fā)掘,使古城墻不可撼動的知名度開始松動,這兩個文明遺跡兩峰對峙,雙水并流。在某種程度上,兵馬俑迅速地提升了西安的旅游地位,讓這個十三朝古都找到了更實在的物質佐證。
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里半,目前先后發(fā)現了1、2、3號坑。1號坑是1974年當地農民打井時發(fā)現的,這位農民一度成了新聞人物,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就在兵馬俑坑旁的集市上輕松過日子:游人要與他合影,必須掏錢。1號坑最大,呈長方形,是一個以戰(zhàn)車和步兵相間的主力軍陣。一個巨大的棚子覆蓋著大坑,大坑東西長230米,寬61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坑內有10道寬2.5米的夯筑隔墻,周圍繞以回廊的格局??觾嚷裼屑s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個。有的兵馬俑已經和身旁的泥土渾然一體,有的僅從泥土中露出一顆頭顱或者一只胳膊,這些兵馬俑仿佛是一群從土中冒出的地下大軍。
聽著導游講解,站好位置,俯視下去,東端3列步兵俑面向東方,每列68尊,應該是秦軍的前鋒;后面接著戰(zhàn)車和步兵相間的38路縱隊構成的兵陣主體;兵馬俑坑南北兩側和西端各有1列分別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橫隊,是軍陣的翼衛(wèi)和后衛(wèi)。整個兵陣披堅執(zhí)銳,軍容嚴整,氣勢宏大。
2號坑在1號坑的北側20米處,平面略呈曲尺形,1976年考古發(fā)現,是秦俑坑中的精華,2號坑的發(fā)現揭開了古代軍陣之謎。東西最長處96米,南北最寬處84米,深約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4個單元組成:第1單元由持弓弩的跪式和立式弩兵俑組成;第2單元由戰(zhàn)車組成車兵方陣;第3單元即俑坑中戰(zhàn)車與步兵、騎兵混合編制組成長方陣;第4單元由眾多騎兵組成的長方陣。4個方陣有機組合,由戰(zhàn)車、騎兵、弩兵混合編組。沖鋒與斷后,防御與進攻,結合得如此完美,看多了《三國演義》的我們站在坑前,才真正體會到中國兵法思想的縝密與智慧,難怪秦軍攻城略地如此神速。在電影《英雄》中我們看到了秦軍訓練有素的戰(zhàn)術:攻城之前是發(fā)射蝗蟲般的箭矢,盡管與史實相去甚遠,但一定程度上表現了當時這支虎狼之師的兇悍。想著《英雄》,看著坑內的軍陣,恍惚間,歷史距離突然消失,一種神秘的力量會把你帶進喊殺震天、戰(zhàn)馬嘶鳴的古戰(zhàn)場。
3號坑在1號坑西北25米處。坑內的武士俑按夾道的環(huán)衛(wèi)隊形排列,象征古代的軍幕,是軍陣的指揮系統(tǒng)。1976年發(fā)現,1987年開放,規(guī)模最小。它東西寬17.6米,南北長21.4米,平面結構呈“凹”字狀,深5.2米,面積524平方米,僅相當于1號坑面積的3.6%,2號坑面積的6.7%。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fā)掘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經修復后于1983年10月1日對外展出。兩乘車都是四馬單轅,由大小3400個零部件組裝而成。其中2號車車長3.17米,高1.06米,主體為青銅鑄造,車馬金銀飾品1720件,金銀器總重7公斤。制作工藝精細,造型逼真,居然是我國出土文物中時代最早、駕具最全、級別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銅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發(fā)現的最大青銅器。
兵馬俑在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兵馬俑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chuàng)作的,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tài)都不一樣,光是發(fā)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里有長了胡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zhàn)場的青年。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身披鎧甲、右手執(zhí)長矛、左手按車的武士,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護衛(wèi)的車士俑,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征。兵馬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據化驗數據表明,這些銅錫合金兵器經過鉻化處理,雖然埋在土里兩千多年,依然刀鋒銳利,閃閃發(fā)光,秦朝何以掌握如此先進的冶金技術,至今尚是一個謎。
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后,以其巨大的規(guī)模、威武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藝術水平,很快就轟動中外,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許多前來訪問的國外首腦貴賓不忘將兵馬俑列入自己緊湊的行程中。迄今為至,秦俑博物館已接待外賓400余萬人次,國外政府首腦級貴賓100余人,首相總理250多人次,著名的有美國總統(tǒng)里根、克林頓,法國總統(tǒng)密特朗、希拉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德國總統(tǒng)赫爾佐克、總理科爾,日本首相竹下登、村山富市及明仁天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等。一般的參觀者只能憑欄遠觀,貴賓則有專用通道可達坑內,與兵馬俑合影。
有時候簡直無法想象,時光僅僅過了2000年,像兵馬俑這般盛大的“人造景觀”在史書上居然不著點墨或者語焉不詳。那些大大小小的兵馬俑就是你我的祖先一個一個燒制而成的呀,但一經發(fā)現,我們這些子孫就如同見了外星人的文明遺物,詫異不已。那暴政而短命的秦朝就這樣埋葬了一個朝代最見精神的文明,歷史真的戲弄我們少見多怪嗎?每次參觀兵馬俑,看到那些蜂擁的同胞與驚呆的神情,就不自覺地這樣發(fā)問。
秦始皇,這些兵馬俑的主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有用“萬人骨”修長城的殘暴役使,亦有焚書坑儒的專制罪行,但我們一看到如此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陣,如此巨大藝術價值的“人造景觀”,只有為民族的光輝文明感到自豪,反過來想:如果沒有秦始皇的暴戾與貪婪,我們就無緣看到一支2000多年前由7000多件兵馬俑組成的、全球矚目的帝國兵團,什么藝術的寶庫也無法談起。歷史就是這么折磨我們的情感,痛恨的和感激的合二為一,落后的與文明的天衣無縫。
責編/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