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錄感言
去年以來,我看書一次又一次讀到驪山。
讀到驪山就有一種翻江倒海的感覺,禁不住就寫了下來。日子長了,將這種感覺一歸攏,一翻閱,突然又有了新的感覺。
這新的感覺是,驪山讓歷史改道,又改道,悄無聲息的就讓中國歷史轉(zhuǎn)了彎。
其實,驪山算不上什么大山,也算不上什么名山。說到大,陜西省的大山是秦嶺,驪山只是秦嶺的一個指甲尖;說有名,陜西有名望的是華山,驪山只是華山腳邊的一個小石塊。那么,驪山到底有什么法術(shù)讓歷史走樣呢?
我輯錄幾段筆記請大家來解這謎吧!
筆記一:西周滅亡
童年就學(xué)過“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卻忘了這一把烽火狼煙焚毀了西周王朝。近日,給江蘇少兒出版社撰寫《中國神話》,掀起古籍憑眺,一眼盯住了燃燒在迷幻世界的火光。借著火光縱目,我從《史記·周本紀》中咀嚼著那亡國的世事。
世事的開端與驪山無關(guān)。驪山的西繡嶺上安然落臥著一座座烽火臺,烽火臺是那年代的報警設(shè)施,塊塊磚石堆起高高的城堡。城堡里堆滿了柴草和狼糞。若是有了敵情就在城堡上點火,夜晚點柴草,烽火映天,能夠照射很遠;要是白天就點狼糞,狼糞煙旺,同樣能夠傳到很遠。遠近的諸侯看見了,就會領(lǐng)兵奔來援救國都。國家無戰(zhàn)事,烽火臺閑逸著,驪山也就靜謐謐的。
驪山絕不會想到有人會驚擾了自己的靜謐,驚擾它的人不是凡人,布衣草民不會有那么大的威勢。他是國王,是周天子,史稱幽王。周幽王是周宣王的兒子,即位后就聲色犬馬,疏理朝政。宮中美女玩厭了,便廣招天下佳麗。這時,岐山地震,山崩地裂,涇河、渭河、洛河盡被壅塞,洪水肆橫,百姓流離失所。幽王不顧不睬,依然尋歡作樂。大臣褒向憂心如焚,進宮勸諫:請幽王遠離女色,拯救萬民。幽王不聽也罷,不該勃然大怒將褒向押入大獄。
轉(zhuǎn)眼過了三年時光,周幽王日日貪歡,褒向卻在獄中天天煎熬。褒向的兒子洪德一心要營救父親,卻苦于沒有辦法。思來想去,還是以投其所好為上策,幽王不是喜歡美色嗎?干脆就給他進獻個漂亮的女子,洪德選中的女子是褒姒,后來她不僅走進了歷史,而且走進了神話。褒姒確實太漂亮了,古人說她,柳眉如彎月,杏眼閃秋波,面色似桃花,齒白如珠玉。其實,用任何詞匯表達美貌的女子都難以活化她的神韻,我們只要看看周幽王那骨軟魂醉的小樣就可以明白褒姒美到了何種程度。不然,他怎么會從此朝政不理,群臣不見,卻與美人形影不離,如膠似漆。膠漆到咋個地步?有書記載:游則攜肘,立則相偎,飲則交杯,食則同器,坐則疊股。這情狀簡直比得過當今西方涌來的摩登時尚。
褒姒雖美卻從未啟齒一笑。這是周幽王的缺憾,也是他追求的目標。他做夢都在想,要是愛妃一笑那可能比花容月貌還要醉人呀!周幽王決計要在美人的笑臉上醉一把了。
樂工擊鼓鳴鐘,美人不笑。
歌女展喉唱曲,美人不笑。
舞伎飛展腰肢,美人不笑。
周幽王急了,問愛妃喜歡什么?褒姒說,很小很小的時候,有一次掛扯了衣服,那聲音很好聽。
周幽王笑了,這有何難?國庫里有的是絲綢,搬來撕扯。絲綢很快搬來了,宮女們不停手地撕扯,撕完了一匹,又扯完了一卷,搬來的一大摞都扯完了,美人竟然還是不笑。
美人越是不笑,周幽王越是想要她笑,美人的笑,在周幽王心目中比江山社稷都重要了。他公然頒旨,誰能讓愛妃一笑,賞賜千金,加官晉爵。
這一道圣旨,將宮廷貪歡和驪山牽扯在了一起,也就要攪碎驪山千年沉寂的悄靜了。
牽扯驪山的鬼點子出自虢石父。他要周幽王登上驪山,點燃柴草,戲弄諸侯一把,在烽火狼煙里欣賞美人的笑顏。好!只要美人能笑,能過一把癮,有什么豁不出去的!美人尚未笑,周幽王早高興得捧腹大笑了!
這鬼點子還真靈驗。
周幽王擁著愛妃登上了烽火臺,一聲令下,烽火四起,烈焰騰空,頓時號炮沖天,鼓聲如雷。各方諸侯帶領(lǐng)將士匆匆趕來,跑得氣喘吁吁,熱汗流淌,卻怎么驪山下風平浪靜,不見侵敵?正納悶,只聽周幽王說,沒有戰(zhàn)事,只圖愛妃一笑。一時間諸侯將士怨聲載道,偃旗息鼓,踏著黃塵疲憊地歸去。褒妃看得驚奇異常,禁不住笑出聲來。美人一笑,周幽王也樂得欣喜若狂。這把火沒有白點,總算如愿以償了!
不說周幽王獎勵虢石父千金,只說不久驪山告急真的燃起了煙火。那是西戎國的將士殺到鎬京了,周幽王慌忙命令點火求救。可惜,火光熊熊沒將來,狼煙沖天沒兵到,各路諸侯以為又是周幽王和愛妃鬧著玩呢!前回的怨忿還未消,誰也不當傻帽再去上當。就這么西戎兵馬闖入城中,殺死了周幽王,搶走了褒姒,放火燒了宮殿,在沖天的火光中西周化為了灰燼。周幽王行為應(yīng)了句現(xiàn)代話:過把癮就死!
驪山阻止了西周的運行,讓歷史的車輪轉(zhuǎn)了個大彎,東周開始了。
筆記二:晉國變亂
沒有想到已經(jīng)淡忘的驪山突然又橫臥在我的眼前。不,應(yīng)該說是梗阻在晉國的歷史車輪前面,稍不經(jīng)意,就要人仰馬翻了。
按說,晉國與驪山還有不近的距離,驪山即使再有威力,要干預(yù)晉國也鞭長莫及。偏偏有人頭腦膨脹,率領(lǐng)大軍征戰(zhàn)到了驪山腳下。這個人是晉獻公。在晉國的興衰史上,他還算是一位有點作為的君主。他安定了國內(nèi)就向外擴張,一下消滅了霍、虞、耿、魏、虢、郇等16國,疆土面積擴大了好多倍,完全有力量稱霸諸侯了。這時勝利的凱歌不斷奏響,響亮的凱歌令人沖動。晉獻公一沖動,率領(lǐng)兵士殺過渭水,踐踏了驪戎國,當然也就與驪山碰了個照面。不用說,那殺人放火的場景驪山看了個一清二楚。驪山無言,晉獻公就退兵了,而且是喜滋滋退兵的。他從驪戎國君那里討得了人家兩位如花似玉的女兒,帶回來和自己同床共枕、共享魚水歡樂了。這件事史書有載,《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寫得明明白白。
原先晉獻公就有五個夫人,這一來成了七個夫人。兩位夫人各生了一個兒子,加上原有的3個就5個兒子了。5個兒子在君主里頭不能算多,關(guān)鍵是立誰繼位成了麻煩。如果車輪按照晉國先前的道路運行自然不會麻煩,可是,一趟驪山之行使本來不麻煩的事情成了麻煩。驪戎國君的大女兒是驪姬,生的兒子叫奚齊。這驪姬雖然沒有褒姒那么嬌美,也讓晉獻公神魂顛倒了。晉獻公神魂一顛倒,晉國本來的秩序也就顛倒了。顛倒的起因是驪姬要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可是,晉獻公早就立申生為世子,確立了自己的接班人。無疑,驪姬要達到自己的目的,必須搬掉申生這塊絆腳石。驪姬略皺眉頭就有了妙計,她要借刀殺人了。她借的刀是入侵晉國的北狄騎兵。她在晉獻公耳邊吹了一陣風,就把申生吹到敵陣前去了。申生一走,驪姬就豎著耳朵聽他兵敗被殺的消息,聽來聽去,卻聽到了人家報捷的鼓樂聲。這小子命大,命大也逃不出驪姬的圈套。
待申生歸來,驪姬就給他接風洗塵。申生當然高興,哪里知道當夜驪姬就在晉獻公的懷抱里哭泣著捅了他一刀,說申生調(diào)戲她!她怕晉獻公不信,還要他親自觀看。
第二天,驪姬約申生到花園賞花。一進園就見蜜蜂、蝴蝶往驪姬頭上亂撲,驪姬手忙腳亂驅(qū)趕不散。驪姬雖然年少,也是母輩,申生不敢妄為去趕。驪姬喊他,他不能袖手旁觀了,連忙為她趕蜂驅(qū)蝶。這時,躲在遠處的晉獻公見兒子在驪姬頭上亂摸,蹦跳出來,大罵孽子,就要殺他。驪姬卻勸住了。
這驪姬可真是聰明到極點了。她可能知道晉獻公不是周幽王,不那么好糊弄。若是如此殺了申生,有一天他醒過理來定會怪罪于她。那她還有好果子吃嗎?驪姬殺申生不是目的,殺他只是要搬開攔路的石頭,要讓自己的兒子當君主,娘兒倆都過出人頭地的好日子。她一忍,勸晉獻公說,這事傳出去名聲不好,就饒了他吧!晉獻公一聽好感動,驪姬真是個明白人,不僅放了申生,而且對驪姬寵愛有加。
驪姬在晉獻公的懷抱里尋找新的機遇。機遇很快來臨了,申生回都祭祀母親,按慣例要把祭品送給父母享用。晉獻公回來要吃那肉,喝那酒,卻被驪姬攔住了。扔一塊肉給狗吃,吃了,死了;端一杯酒給宮女喝,喝了,死了!晉獻公哪里知道這是他鐘愛的驪姬做了手腳,當即大怒,下令捉拿申生。申生明白大禍難逃,自殺了。
申生死了,世子的位置騰開了。但是,論資排位還輪不到她的兒子奚齊,還有重耳和夷吾。世子的大山都搬了,還有驪山姑娘辦不到的事嗎?她略施小計,說二位是申生的同黨,晉獻公就派人去捕殺。重耳和夷吾見勢不妙,匆忙逃到國外去了。就這樣,驪姬的兒子奚齊當上了世子,晉國的車輪改道了。
如此安然下去也算,哪里知道這還潛藏著變亂,驪山非要遭擾驪戎的晉國也承受遭擾。晉獻公死了,奚齊繼位。大夫里克殺了奚齊,又用鞭子抽死了驪姬。大臣荀息又立少姬的兒子繼位,里克又把她母子倆殺了。晉國大亂了。這一亂喪失了稱霸天下的機遇,唾手可得的霸主地位,只因晉獻公冒犯驪山而失去了。
筆記三:盛唐不再
立秋沒有幾天,我站在了華清池畔,也就面對了驪山。我似乎不是站在當代,而是跨進了唐朝的大門,感受著那由盛到衰,高空墜石般的落差。此時,密布陰云的驪山忽然露出了一縷亮光,仿佛是歷史導(dǎo)演的一絲竊笑。
我在西安已待過數(shù)次。哪一回也沒有像這次深入地了解了長安古都。就說盛唐吧,盛到何種程度?翻閱史書才知道,那時的都城由宮城、皇城和外郭城組成。皇城位于長安城的最北部,地勢最高,是皇帝居處和處理朝政的場所。內(nèi)中以太極宮為主體,坐落著16座大殿。皇城位于宮殿的南邊,又叫子城,是中央機構(gòu)所在地。隔過一條橫街就是外郭城,而這條橫街竟然寬達440米。不知道世界上古往今來還有沒有比橫街寬闊的街道?外郭城是官吏和居民的住宅區(qū),也是商業(yè)區(qū)。它以皇城為中心,向東西南三面延展,挺闊出東西南北各14條街道,裁劃出108坊。古城規(guī)整得如同一個棋盤,大詩人白居易登上觀音臺向城中一看,禁不住胸中的波瀾,激動地寫下:
百千家似圍棋局,
十二街如種菜畦。
這唐朝的長安城真是氣象不凡。據(jù)記載,那時的都城周長36.7公里,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是漢代長安城的2.4倍,明清時北京城的1.4倍。別的不說,清代皇帝喜歡以大清王朝相稱,大了數(shù)百年還是大不過唐朝去。這樣的古都放到世界上比較也是首屈一指的,比公元446年修建的東羅馬首都拜占庭大7倍,比公元800年所建的阿拉伯首都巴格達大6.4倍。盛唐之盛僅從宏大闊綽的都城也可以窺豹一斑。
盛唐之盛,盛大得長安城也裝不下了,也就盛大到驪山上來了。唐玄宗李隆基來到驪山一看,真是個好地方,不光山青水秀,而且山青水溫,既能沖浪,又能洗桑拿,美得不能再美了。很快,環(huán)山筑宮,沿宮建城,名為華清宮,也有稱華清池的。那宮城是個什么樣子的,杜甫那年從山邊走過,留下了詩句:
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宮殿之多,門扇之眾,真可以和長安的宮城媲美了。只是外觀的豪侈填塞不滿李隆基感情的空落。于是,便有了杜牧接下去的詩句:
一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笑顏銷魂的妃子是楊貴妃。楊貴妃吃著千里奔波送來的新鮮荔枝,露出了讓李隆基神醉的笑容。李隆基的感情世界,此時不再空落,而且盈溢的浪花四處噴濺,濺到了驪山下的“蓮花湯”,也濺到了貴妃沐浴的“海棠湯”。可是,這位讓他情感四濺的貴妃原來是他的兒媳婦呀!要讓躺在兒子懷抱中的女人躺進自己的懷抱,這中間有著倫理道德的阻塞呀!李隆基愣下決心,一咬牙彎過了這難以跨越的阻塞,當然,他不會想到,這時候歷史的車輪也緊跟著他走了彎道。盛唐就要衰落了,他卻全然沒有一絲一毫的感覺。他只知道,兒媳婦變成了道士楊太真。出入宮廷的楊太真已經(jīng)將四肢舒展在龍床上,任由自己恣肆了??墒?,他還嫌這種恣肆不名正言順,接下來,他便將已經(jīng)不是兒媳的楊太真冊封為貴妃了。事情至此,李隆基還有什么顧忌呢?沒有了,華清池成了他和楊貴妃歌舞飲宴的極樂世界。
公道說,這位被后人謚為唐玄宗的李隆基和那位被驪姬亂了心神的晉獻公一樣,在即位之初還是不乏作為的??墒?,一旦深陷美人的懷抱,情感的風暴就讓他們暈頭轉(zhuǎn)向了。李隆基當然意識不到這些,何況楊貴妃又不是時下只能性服務(wù)的小姐,她能歌善舞,將天子喜歡的杰作《霓裳羽衣曲》跳出了萬千風情,成了世代流傳的《霓裳羽衣舞》。這就“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這就“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這就“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就“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陶醉在溫柔鄉(xiāng)中的李隆基并不知道這樣的放蕩神魂將會導(dǎo)致流血漂杵、萬戶蕭疏的慘況。突然間,安史之亂爆發(fā)了,“驚破霓裳羽衣曲”不說,而且“宛轉(zhuǎn)蛾眉馬前死”,而且“天旋地轉(zhuǎn)回龍馭”。楊貴妃死了,死得李隆基“君王掩面救不得”。最可怕的是唐朝興盛的景象從此像滾滾長江東逝水,一去不復(fù)返了!
這可能就是驪山的杰作,也是驪山最成功的作品。它不僅改寫了大唐的歷史,而且,還成就了千古不朽的華章——《長恨歌》。白居易當年站在唐朝的峰巔縱觀了不凡盛景,后來又在滿目瘡痍里看到了國運的衰敗,于是用《長恨歌》傾訴自己,也傾訴了驪山的萬千感嘆。
輯錄補言
我將三則與驪山有關(guān)的筆記連綴在一起了。連綴完我讀了一次,我不知道該說什么,似乎說什么也難以說明白。驪山的能量不是我這一介草民可以估量的,它不動聲色就可以扭轉(zhuǎn)乾坤,就可以令變幻魚龍。的確這一切不是人可以度量的,所以,我只能輯錄些世事供你思考。
寫到這里,還有兩件沒有走進我筆記的事需要提及。這或許會進一步濺動你的思緒。
第一件事是說秦始皇。他就躺在驪山的腳下。《中國歷代史話》載:他(秦始皇)即位之初,開始預(yù)建陵墓,即驪山墓。陵墓高五十余丈,周圍五里多,墓內(nèi)修筑宮觀殿宇,陳設(shè)各種奇器珍寶。在陵東側(cè)發(fā)掘出的3個兵馬俑從葬坑,總面積為2萬多平方米,出土陶俑及陶馬約6千件,形狀與真人真馬相仿。兵馬俑坑的布置,是按軍陣場面排列的,體現(xiàn)了當年煊赫的軍威。秦始皇為了修建阿房宮和驪山墓,征用刑徒70余萬……由此可知,吞并六國的強秦的確強大。國強、軍強,連帝王陵寢的陪葬品也強大得成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導(dǎo)演說,秦陵風水最好。頭枕驪山,腳蹬渭水,中間安臥的就是龍體。可是,如果秦始皇九泉下有靈,怎么也睡不著了。他一心要萬代相傳的家國天下,卻怎么剛閉目就土崩瓦解了?這是什么原因?或許驪山會一清二楚。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驪山下的千秋變亂早該引起后人的警覺了吧?沒有,這就有了我要說的第二件事???,驪山下又來了一個人,誰?蔣介石。蔣介石來了卻沒有睡穩(wěn),五間廳的槍聲驚嚇了他,他倉皇逃了出去。許久后回憶那天的情景,他寫下:
經(jīng)飛虹橋至東側(cè)后門,門扃,倉促不得鑰,乃越墻而出。此墻離地僅丈許,不難跨越。但墻外下臨深溝,昏暗中不覺失足,著地后疼痛不能行。不數(shù)十步至一小廟,有衛(wèi)兵守候,扶掖登此山東隅……約半小時,將達山巔,擇稍平坦處席地小憩,命衛(wèi)兵向前巔偵察。少頃,四周槍聲大作,槍彈飛掠余周身而過,衛(wèi)兵皆中彈死?!酥簧砑残邢律剑酥辽窖?,失足陷入一巖穴中,荊棘叢生,才可容身。
蔣介石被從那個巖穴中掏出來,活捉了。我去過那地方,蓋了個亭子,叫做兵諫亭。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西安事變”。
說來真像是湊趣,一切的變亂都往驪山下堆砌,堆砌得讓人難以辨識驪山了!驪山這貌美無比的肢體容顏里,為什么會潛藏著改朝換代的無窮動力?我悟不透。登上驪山之巔,坐看行云,俯瞰塵寰,想到的是老子的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忽然覺得,高巍的驪山與天耳鬢廝磨,早已將天道脈律,將自然法則,融會貫通,熟爛于心,因而便充當了天道自然的顯形角色。我不敢再輕視自然,更不敢輕視像驪山一樣的山川。
翻閱驪山,讓我對驪山充滿了敬畏,似乎那就是上蒼高懸的一把正義審判之劍!
(選自2006年第8期《中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