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文
這一個案研究,旨在通過班主任與學生的互動過程,比較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觀念、行為、結果上的差異。在教育生活中,很多班主任覺得自己很愛學生,也沒少費心費力,但卻弄得自身倦怠,學生叛逆。有的班主任看似工作輕松,從不著急上火,學生卻服他,愛他。
看來,班主任是“為",還是“不為",該怎樣“為",都是大有學問的。而只有了解并遵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行為特點,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才能夠有正確的教育行為,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一、從小王的過去剖析教師的“不為”。
追溯小王的過去,可以說,他表現(xiàn)出的一系列問題和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教師的“不為",其中有這樣一些誤區(qū):
誤區(qū)之一:不問發(fā)生問題的原因,以勢壓人。
老師在學生面前顯示權威,指責、當眾批評、命令甚至用腳踢,這反映出教師沒有把學生看作是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老師高高在上,威脅學生,這種權威建立在讓人怕的基礎上。一旦學生不怕了,老師的權威就坍塌了。
誤區(qū)之二:不從內心接納學生,缺乏相互尊重。
學生犯了錯誤,老師不是訓斥就是懲罰,這說明他沒有從內心里把對方真正看作是有價值、值得重視的人。作為學生,他直覺意識到了這一點。當他感到?jīng)]有被尊重時,他就會以不尊重的行為反抗對方的不尊重。
誤區(qū)之三:沒有尋找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
老師對于頂撞自己的學生,常常使用叫家長、寫檢查等強硬的教育方式。當對學生無計可施時,就會放棄,而不是對學生的動因進行深人的探討,也缺乏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只是簡單地息事寧人。這樣只會對學生造成更大的傷害。
誤區(qū)之四:不用事實說服學生。老師面對學生的挑戰(zhàn),不必跟學生較勁,可以拿出事實依據(jù),以事實讓學生服氣,以身作則,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培養(yǎng)尊重事實的態(tài)度。而不能為了自己狹隘的“尊嚴”,武斷地批判學生,壓制學生的探究愿望。
由于老師不正確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小王在情感態(tài)度上的淡漠、煩躁、壓抑、抵觸。他給自己戴了一個盔甲,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尊,對抗老師和學校的壓力。
像小王這樣的學生,像他以往那些老師的行為,在教育生活中并不少見。老師如果只憑學生的外在行為表現(xiàn)就下了判斷,往往會忽視學生行為背后的觀念、態(tài)度需要與渴望,他的教育也就不會有效。
小王隨后迷戀網(wǎng)絡,正是渴望友情的表現(xiàn)。他渴望人與人之間真誠互助的關系,渴望在群體中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但這些內在的需求在學校生活中都得不到,所以他選擇了虛擬世界。這也從反面說明,給青少年一個被接納的環(huán)境,是引導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前提。
二、由小王的轉變思考教育行為的改。
可以說,小王后來的變化并不是因為換了新的環(huán)境,而是因為教師通過積極的“為",贏得了他的信任,喚醒了他的自尊和自信。
改善之一:班主任的微笑。在學校受冷落被斥責受壓抑,在外面卻有朋友圈接納他。學校的拒斥和外界的引力,這樣的張力結構造就了過去的小王。但是,孫老師的微笑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力量,留住了一顆“瘋?!钡男?。關鍵就在于,微笑代表的是溫暖,是接納,是學生最渴望的精神滋養(yǎng)。
改善之二:展示能力,而不是展示武力。
學生受知識和閱歷等局限,難免會有一些不成熟、不正確的觀點和行為,老師要去鼓勵他們探究大膽質疑去比較去實踐,如果想讓學生意識到他們的問題所在、讓他們心悅誠服,就要依靠老師的學識和能力。
改善之三:給學生發(fā)展的機會。教師給予學生機會,就意味著對他們每個人價值的認可,就是把他們看作是有潛能的人有希望的人,這種對內在需求的滿足,是對學生從根本上的尊重,從內心激發(fā)起學生想改變的動機。
改善之門:耐心傾聽,讓學生自我教育。
遇到事情,教師先要全身心地傾聽學生的話,明白他們行為背后的想法和情緒。給他們時間和空間充分表達自己,在此基礎上才可能產(chǎn)生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讓學生自己意識到錯誤行為的后果,這才能對他們今后的行為產(chǎn)生約束力。
改善之五:承認差異,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
老師心中一定要有基于差異的教育觀念,學生不一樣,要求標準和教育方法也不一樣。在這里我們看到,即使基礎很差的學生,一旦有了進步,對學習的興趣也會有所提升。如果教師能了解學生的渴望,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就將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熱情。
毫無疑向,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礎上。在3個月的時間里,在師生積極的互動中,小王同學的動機和行為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
首先,他有了比較明確的目標。學生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而不希望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是一個人建立自我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班主任應該激發(fā)學生樹立起這樣的人生目標,讓他體察人生存在、追求目標過程的意義。其次,他的煩躁情緒和沖突行為明顯減少。通過孫老師的教育,小王漸漸消解了內心的不良情緒。而平穩(wěn)的情緒又是保證其目標可以實現(xiàn)的重要條件。第三,他的行為控制能力和反思能力逐漸增強。以前沒有明確目標的時候,小王做決定不考慮后果,缺乏對自我行為的負責意識?,F(xiàn)在,他對自己行為的覺醒意識提高了,自控能力也提高了,能夠比較客觀地審視自己的行為。
在做這個個案訪談的時候,聽小王平靜地講述著他的過去和現(xiàn)在,我感到十分欣喜。我也向他表達了我的看法:一個人不可能總靠感性生活,也不可能總靠理性生活。讓小王以前感覺到壓抑的,正是一種很強的規(guī)矩感、秩序感。當他感到不能忍受時,就會表現(xiàn)叛逆,渴望沖破壓力。對于處在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怎樣用感性去激發(fā)他們,用理性去規(guī)范他們,需要教育者積極的正確的引導,為他們指點迷津。
班主任的工作是一份對人性要求很高的工作,他向學生展示人性的美好,感召學生美好的人性,這就是教育者的神圣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