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課文,是需要被喚醒的。
這里的喚醒,不是教師對課文的夸張抒情。有的教師善于從一些枯燥乏味的句子甚至用錯的字詞里邊讀出微言大義,并牽強附會上種種崇高的主流價值觀。有時這樣的課很煽情,很動人,殊不知這不僅不是對文本的尊重,而且是傷害。
這里的喚醒,不是教師對課文的孤芳自賞。當然,教師首先要對課文有深刻的理解,但這份“深度解讀”如果不能與學生精神世界對接,于教育就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語文課不能只是教師的“獨白”。再深刻的“獨白”也只有通過“刺激”學生的思想、心靈才能獲得教育意義。
這里的喚醒,是教師對課文意義的“自然雕琢”。文本的意義是要被“雕琢”出來的,尤其是要轉(zhuǎn)變?yōu)榻虒W行為的時候。沒有精細的分析、刻意的揣摩,經(jīng)典文章潛在的豐富意義就會被忽略。但這樣的“雕琢”要順乎文字本身的邏輯,順乎敘述的自然之理,不能為求新求奇而無所顧忌。
這里的喚醒,是教師善于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學語言”把文本意義貼切地、親和地、有魅力地傳遞給學生。讓安靜甚至空寂的文字變成生動的精靈,這是極難的藝術(shù)。藝術(shù)需要技巧,但更需要智慧———對學科知識的深刻理解、真誠的心靈、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偸窍M俪傻呐笥阎荒茉谒囆g(shù)的門檻外徘徊。
張學青老師教《月光啟蒙》(見本刊今年第5期),大概是把課文喚醒了。她是如何像童話里的王子一樣,給了文本一個“吻”,課文就醒來了呢?
請諸君往下讀。
《月光啟蒙》是五年級下學期的課文,作者是詩人孫友田。它主要講母親在“我”童年時代為“我”吟唱民歌童謠,給“我”講故事、說謎語,為“我”帶來了童年夏夜的美妙。
基于對文本的理解,筆者從“啟蒙”入手,緊扣開篇第一句“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從“夏夜的美妙”、“民歌童謠的美妙”到“母愛的美妙”,逐漸靠近作者,逐漸走進文本深處,發(fā)現(xiàn)“月光”與“母親”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感受月色、歌謠以及母親的美麗。
“上出了語文味兒”、“潤澤的課堂”、“無法預約的精彩”———有的老師聽后如此說。這也引發(fā)了筆者對語文教學的一些思考。
讓文字有靈性
“本色”一詞在詞典里解釋為:本來面貌;原有的性質(zhì)或品質(zhì)。語文如何彰顯自己的本色呢?就是要充分發(fā)揮漢語言文字本身的魅力,深入理解語言文字所承載的情和意,使一個個文字符號成為有呼吸、有脈搏、有翅膀的靈性之物,叩擊學生的語言敏感點,達成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目的。
在課題的導入中,筆者從漢字的本義出發(fā)理解“啟蒙”,由形及義,形中通義,字中藏理,感性而富有意味。中國的漢字,是音、形、義的統(tǒng)一體,在它自身的結(jié)構(gòu)中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因素。如“斬”字,可以證明古代有一種車裂的酷刑;如“國”字,“口”與“戈”合成,“口”為人口,“戈”為武器,合起來便是用武力管理、保衛(wèi)人口,這正是國家的職能。如果我們在字詞教學時能夠多一點對漢字文化內(nèi)涵的理解,讓學生感悟字詞的意象、意蘊、意趣,感受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學生就會對語文產(chǎn)生一種由衷的敬畏和熱愛。
又如“長”字的教學,要求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句子中“長”字的內(nèi)涵,體會其表達效果。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當代青少年的智能應包括7種彼此相互獨立的能力,其中第一種就是“語言能力:對文字意義和搭配的敏感性”。這一理論是否合理姑且不論,但從中可以看出語言能力的重要性。而語言能力的獲得,有賴于對教材范文中的典范語言進行揣摩、評點、推敲、賞析甚至質(zhì)疑,對標題、標點、詞語、句式等種種實例增、刪、調(diào)、改,在對照中展開對話,從而識別文字的“通”與“好”,“好”與“妙”。由言及意,由言悟神,以“語文的方式”練就學生的“眼力”,這將有助于學生獲得良好閱讀的技能,自主建構(gòu)語文的能力。
素描淡抹又何妨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彼孛娉欤筛蓛魞?,不蔓不枝。一支粉筆一本書,演繹最本真的語文常態(tài),是為境界。
面對多種媒體聲色光影的“入侵”而影響學生“擁抱”文字的現(xiàn)象,目前有這樣一種導向:語文要走一條回歸路,要學會勇敢地拒絕外來的“干涉”。一位參加全國小語閱讀大賽的選手執(zhí)教《月光曲》,為是否播放樂曲而猶豫不決:語文的五彩繽紛已承受了較多的爭議,播與不播,都是問題。
語文課堂唱起了歌謠,是不是喧賓奪主、嘩眾取寵?
課文中出現(xiàn)了民歌、童謠。關(guān)于童謠,那些天真爛漫、貼緊兒童的童謠,在學生拍手、跺腳、打桌子的節(jié)律,在一遍遍的朗讀甚至叫喊中被喚醒,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它們的明快、流暢、含蓄和幽默。
但是,民歌不行。如果不能讓這美妙的民歌復活,如果不能感受這些文字背后民間文學的精彩,學生怎么去體會母親聲音的美妙,感受月光下母親的美麗?1分28秒的無伴奏吟唱,改變了現(xiàn)場的溫度。寧靜的歌聲所帶來的心的潮潤,對課文重點的理解、難點的突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外來的“營養(yǎng)”,從某種程度上講,可以使語文更為健康紅潤而誘人。譬如,音樂與文學,本身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音樂讓人有靈性。合適的音樂非但不會傷害語言,而且會讓語言自身的意味保持得更長久。
量體裁衣———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素描淡抹又何妨!
語文應讓學生更智慧
心理學上把從問題的提出到解決的過程,稱為“解答距”。根據(jù)解答距的長短和深淺,可以把問題分為4個等級: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長解答距和新解答距。諸如“音韻為什么是芳香的”、“月光與母親之間有哪些聯(lián)系”這樣的問題,引發(fā)了學生認知上的沖突和不協(xié)調(diào),屬于長解答距的問題。此類問題的解答,需要綜合全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進行思考。這種思考,有助于學生思考力的形成和提高。
語文教學的核心是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優(yōu)秀的表達,必是思想錘煉的結(jié)果。如果忽視了思維的訓練,就會:讀,有口無心;看,浮光掠影;說,鸚鵡學舌;寫,詞不達意。
語文教學在重視傳統(tǒng)的語文學習經(jīng)驗,強調(diào)誦讀、積累的同時,也絕不能輕視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在刻板、被動、缺乏問題情境的情況下進行語言訓練,學生成了語言的工具。而一個好的問題,往往能刺激學生對精神世界的好奇,主動地交流并興奮起來,產(chǎn)生表達的欲望,在老師的帶領(lǐng)和自己的探索中發(fā)現(xiàn)原先不曾看到的風景。
應該說,我們的語文課堂多“微解答距”和“短解答距”的問題:“××外貌怎樣?”———可以照本宣科;“從外貌可以看出他是怎樣一個人?”———略作概括即可。但是,一堂課如果沒有一個“長解答距”和“新解答距”的問題,學生在思考力上的訓練明顯是不足的。思考力的不足,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效益。
智從問中來。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變得更智慧。
“從月亮那里回來”
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情形,當然是公開課,為了體現(xiàn)對語文課程資源的充分發(fā)掘,課堂的拓展遠離文本,天馬行空地任意發(fā)揮,盲目地擴大課堂的容量,結(jié)果弄丟了課文這個“本”。
由是,前不久又聞聽某校有一大型的公開課活動,為了確保課堂的質(zhì)量,教研員與年輕的老師約法三章,其中第一條便是“不要拓展”。因噎廢食。
“忘本”固然不好,但畫地為牢的“本本主義”也是可怕的。語文課堂教學,如果沒有源頭活水引入,必將是一潭毫無生機的死水。
課堂的教學時間是個定數(shù)。用在這里多了,那里必然少了。在本課體會“母愛之美妙”一環(huán),筆者引入了課外資料,對孫友田的《黑土地》進行了大膽的剪裁,取我所用,舍我不用。呈現(xiàn)的段落,可以更好地讓學生體會“月光下的啟蒙”以及母愛潤物細無聲的美妙。這樣的引申和展開,緊扣文本,使課堂更為充盈飽滿。
在繪本《猜猜我有多愛你》中,小兔子與大兔子比誰愛誰更多,最后大兔子有一句極其經(jīng)典的回答:“我愛你一直遠到月亮那里,再從月亮上回到這里來。”
“從月亮那里回來”———這句話讀來頗有意味。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拓展,拓展何為?“從文本這里到月亮那里”,一種“放”的曠達;“從月亮那里再回到文本這里”,一種“收”的充盈。兩相結(jié)合,收放自如,方為本色語文課堂應達成的美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