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貴
健康第一
2007年,我們應該向全社會,向學校和家長吶喊:“健康第一!”
去年,教育部有關部門對中小學生的抽樣監(jiān)測表明,在學生形態(tài)發(fā)育水平提高、營養(yǎng)狀況改善的同時,學生的速度、爆發(fā)力、力量、耐力、肺活量數(shù)據(jù)卻在持續(xù)下降,超重及肥胖檢出率上升,初高中視力不良檢出率分別達到58%和76%。63%的學生回家沒有任何體育活動,36%的中學生步入校門時感到“郁悶”、“緊張”、“疲憊”、“厭煩”、“焦慮”或“恐懼”。
我們經常拿“100”-“1”=“0”來比喻身體的重要性,但常把這句話用在身體開始出現(xiàn)問題的老年人身上。其實,老年的禍根往往在青少年時期就埋下了。如果我們不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如果他們不能形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沒有養(yǎng)成“健康第一”的意識,那就不僅僅是影響當前的學業(yè)、影響青春期發(fā)育的問題了,勢必會殃及一生。
落實“健康第一”,可以從一些很簡單的事情開始。譬如,中小學生每天鍛煉身體1小時,確保小學生睡眠不少于10小時、中學生睡眠不少于9小時,難嗎?誰都說不難??蔀槭裁春粲趿藥资昃褪墙鉀Q不了?說到底,還是不重視。有人說,如果用抵御“非典”、治理亂收費一半的勁頭來治理一下這些問題,中小學生的身體狀況也許就不會是今天的樣子。
落實“健康第一”,要設身處地為學校、為孩子們做些事情。到日本考察,你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他們的確把孩子的健康、民族的健康真正放在第一位了。一所500人的小學居然有兩個體育館、3至5位校醫(yī),而且必須有一個是這個特定年齡段特別需要的牙醫(yī);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日本就專為中小學培養(yǎng)和配備專職心理咨詢教師;“營養(yǎng)餐計劃”更是強壯了一個民族。我們該做些什么?如果做大的事情我們還力不從心,那能不能從小事開始,一件事一件事地做起來?
落實“健康第一”,還要改變過去僅僅把教育當成鑄造經濟建設工具的做法,而把培養(yǎng)真正幸福的人當作我們的職業(yè)追求,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忽視體育的關鍵。每一個生命,都應該活得精彩;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成為最好的自己。我們實在沒有必要為了某些功利的目標而讓孩子們付出犧牲健康的代價。
落實“健康第一”,我們希望從校長、老師開始。長期以來,在我們的校園里,似乎已經遠離了“生龍活虎”;老師們的健康狀況令人擔憂,由于工作壓力過大而帶來的職業(yè)倦怠,使校園更是缺少活力;給人健康,首先應當自己健康,給人幸福,首先應當自己幸福,真正實現(xiàn)“健康第一”的目標,老師的責任重大而神圣。當然,我們的教育行政部門如何解放學校、解放學生,同樣是落實“健康第一”的前提。
走向和諧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積極促進教育公平,大力加強素質教育”。看似平淡的兩句話,透露出中央政府的決心。2007年,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建設,將使多年來備受關注的教育的普惠性成為現(xiàn)實,“加強”也第一次與人們關注甚至爭論了十幾年的“素質教育”結緣,和諧社會的建設也必然使我們的教育走向和諧。
現(xiàn)實中,諸多矛盾與沖突仍然存在。在總書記的報告里,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國家目標和民族目標,然而,我們仍不時聽到一些地方政府因為升學率的原因而撤換校長、局長的新聞;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體在學校,只有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才能造就百花齊放的素質教育新局面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許多部門甚至包括教育行政部門“打著改革的旗號,不斷掠奪學校權力”的事情時有發(fā)生,有時還成為某些地區(qū)、某些媒體宣揚的典型;課程方案的全面落實,應成為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保障,然而,教師的超編和結構性缺編既可以作為某些地區(qū)十幾年沒有錄用一位新教師的借口,又成了某些學校明目張膽壓縮課程的理由。其實,我們大家都十分清楚,這樣的不和諧還有許多許多。
建設和諧教育需要真抓實干,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建設剛剛開始,如何真正把保障落實在每一所學校里,任重道遠。全面落實課程方案需要認真研究對教育的全面評估,必須給地方政府以充分的根據(jù),讓他們明白升學率不是教育的全部;政府與學校關系的調整,更需要當權方的胸懷和勇氣,不要以為只有把權力攬在自己的懷里才心寧神定,也不要以為學校權力大了會為所欲為;只有把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扮演的角色擔當起來,教育的規(guī)劃、監(jiān)督才會更上一個臺階。
和諧很簡單,其實就是各就各位,在自己的崗位上發(fā)該發(fā)的光、散該散的熱;把你該干的事情干好,把你不該干的事情交給別人去干;把你該管的事情管好,把你不該管的事情讓給別人去管。如果每一個人都能想明白這些基本問題,也許事情會變得簡單,教育會變得和諧。2007年,我們能不能抽一點時間,靜下心來,想一想這些事情?
追尋教育的效能
以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建立為標志,我們的教育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教育主管部門和校長將逐漸從籌措經費、改造危房等壓力中走出來。但是,容不得我們舒一口氣,新的壓力就將出現(xiàn)。
過去,更多的是家長在追問我們的質量,但是,家長的目標與國家的目標畢竟存在著差異,一個升學率可以掩蓋背后諸多問題?,F(xiàn)在,社會和政府也來追問我們了,該給的錢給了,該解決的困難也在解決之中,可是,教育的效能在哪里?
面對追問,我們該怎么向社會、向政府說清楚?
經常地,我們會從媒體上發(fā)現(xiàn)許多聳人聽聞的報道:學生基礎知識不牢,創(chuàng)新能力極差,心理異常脆弱……真的是這樣嗎?似乎是,似乎又不完全是。我們身在校園,心中有數(shù),似乎又無數(sh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公布實施6年了,在成千上萬所學校里,人們使用著不同的教材,運用著不同的教學方式,各種探索、諸多嘗試,百花爭艷的背后,我們的教育質量距離課程標準的要求,是遠了,還是近了?
我們該如何向社會、向政府當然也包括向家長說清楚?
研究一下國際社會教育發(fā)展的歷程,也許會對我們當前的教育改革有所啟迪。自上世紀60年代起,教育質量就已成為美國教育改革的主題。1989年,老布什上臺不久制定的“國家教育目標”和1991年簽發(fā)的《美國2000:教育的戰(zhàn)略》,教育質量都被置于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1993年,接掌白宮的克林頓更是把教育績效的觀念引入了學校。在小布什《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教育改革法案中,教育質量是突出的主題,其中規(guī)定:美國公立中小學三至八年級學生到2004~2005學年都必須接受各州政府的閱讀和數(shù)學兩科統(tǒng)考,如果有學校連續(xù)兩年教學成績低劣,其學生就可以要求轉學,學校經費將會相應減少;如果3年后教學質量還未改善,那么該學校就必須支付學生的補習費用;如果連續(xù)6年不能提高教學質量,就要對該校進行人員調整甚至關閉學校。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的教育部長圓桌會議上,將教育質量的重要性放在了教育改革最為優(yōu)先的地位,并在2005年全民教育全球監(jiān)測報告《全民教育:必須注重教育質量》中,將教育質量列為全民教育的六大目標之一,明確指出“教育普及的成就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有效的教育質量”,所有這些都反映了通過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已成為當前國際社會的共識。
面對這些,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紛紛研究對策,應對挑戰(zhàn)。西方國家普遍實施的中小學教育質量監(jiān)測制度被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所借鑒,包括越南、印度這些發(fā)展中國家也開始了國家教育質量監(jiān)測工作,臺灣、香港地區(qū)也于2004年正式開始了對小學三年級、六年級和中學三年級的數(shù)學、語文和英語的監(jiān)測,并定期發(fā)布監(jiān)測報告。
為什么教育質量受到這么多的關注?這是因為,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注重效益、關心效能的新時代。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速度、質量、效益相協(xié)調,第一次把“又快又好地發(fā)展”變成了“又好又快地發(fā)展”,“好”字當頭,意味深長。
說到這里,我們也許該認真思考以2007年為標志的新的教育時代了,我們憑什么了解自己的教育質量?我們靠什么診斷校園生活?我們怎樣才能知道學生有沒有“增值”?
科學的監(jiān)測、權威的督導、認真的診斷,2007年,我們準備好了嗎?沒有這些,我們憑什么面對更多的追問?憑什么改革或者調整教育?憑什么了解我們工作的效能?
2007年,也許應該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我們必須向社會說清楚,我們必須向政府講明白,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們就必須回答人民群眾關于效能的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