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東部的一個綠樹環(huán)抱的小村子里,一個5歲的孩子因為父親和弟弟的驟然死去,變得異常孤獨和憂郁。他喜歡一個人躲進綠樹蔥蘢的大自然,看那天空翻卷飛揚的云彩,聽那長滿青苔的尖頂教堂傳來的悠揚的鐘聲……這縈回不去的鐘聲,穿透孩子敏感的心靈,帶著他那如絲如縷的憂思飛往親人的墓地。
這個孩子,便是后來的哲學巨人尼采!
親人的逝去,引發(fā)了尼采心靈深處對生命的最初的哲思;大自然的美好和神秘誘發(fā)了尼采心底的詩情。這個世界,還沒有哪個人如尼采一般將哲學和詩完美地融合。讀尼采的哲學,就如同讀他的詩;讀他的詩,也如同讀他的哲學。
一個想“回家”的孩子
尼采少年時期的詩歌即彌漫著憂傷的哲思。
在他14歲時所作的詩《生活是一面鏡子》中,他把生活喻為一面鏡子,認為人生的第一件事便是認識自我。我馬上就聯(lián)想到博爾赫斯那張著名的“臉”以及“鏡子”、“迷宮”等意象,渴望看清自己并找到生命的歸宿,或許是潛藏于每個人心底的秘密。這一永恒的哲思始終伴隨著尼采,在他成年后的詩《獨往獨來者》中,他這樣寫道:“我喜歡像林中之鳥,海底之魚,沉醉于一個美好的瞬時,在迷人的錯覺中幽居沉思,終于從遠方招回家園,把我引向——我自己?!?/p>
同樣,在尼采15歲時所作的詩《歸鄉(xiāng)》里也深刻地表達了這一主題。當悠揚的晚禱的鐘聲于風中飄來的時候,尼采沉思著人與大地的關(guān)系:“我們?nèi)w都滾滾/奔向永恒的家鄉(xiāng)。/誰人在每時每刻/掙脫大地的羈勒,/唱一支家鄉(xiāng)牧歌/贊頌天國的極樂!”但他又憂傷地說:“我們從未擺脫大地,/終究回到它的懷抱?!痹谏倌昴岵傻男睦锊刂粋€美好又神秘的歸地,這個地方也許《在南方》:“巖石,無花果樹,尖塔和港灣,/一聲羊咩,舉目田園——/無邪的南方呵,請收下我!”這發(fā)自心靈深處的詩意的呼喚,讓人讀之有一種錐心之痛。大地、田野、鐘聲、橡樹林、玫瑰、云雀、墓園——組成了一個游子的歸鄉(xiāng)歷程。
于是,憂傷的尼采發(fā)出了“生命猶如一陣飄風”、“無家可歸”這樣的悲情感嘆。
“無歌之思”與“如樂之詞”
十九世紀,隨著浪漫主義大詩人海涅的去世,德國詩壇逐漸消沉暗淡了。這時,唯有尼采的詩獨樹一幟,猶如一顆星星依然閃爍在夜幕里。尼采將自己的詩分為兩類:格言與歌。他稱格言為“無歌之思”,歌為“如樂之詞”。
尼采的格言精練而富有哲理,給人以深刻的人生啟迪。如:
“你站在何處,你就深深地挖掘!/下面就是清泉!”(《勇往直前》)、“要真正體驗生命,/你必須站在生命之上!”(《生命的定律》)、“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云漂泊。”(《誰終將聲震人間》)……透過這些短章,我們看見的是尼采所謂的強者的形象孤獨而英勇,憂郁而智慧。
尼采的歌融音樂、舞蹈為一體,情感恣肆放縱,充滿了他的哲學的“酒神精神”——即面對苦難、險境和未知的東西,精神愈發(fā)歡欣鼓舞。如:
“波浪不停翻卷,/黑夜對白日一往情深——/動聽地唱著‘我愿’,/更動聽地唱著‘我能’!”(《波浪不停翻卷》)、“不要再哭泣了,/蒼白的杜杜!上也許在這里/應當有一些/使人堅強的東西?/一句涂了圣油的格言?/一種莊重的鼓勵?……”(《在沙漠的女兒們中間》)尼采認為既然人人必死無疑,那么何不快快樂樂地活呢?哪怕是面對人生悲劇,也要像古希臘悲劇中的英雄那樣,轟轟烈烈地活,轟轟烈烈地死。這種俯視生命、正視人生悲劇的精神,也是尼采哲學的基本精神。
一束流向黑暗的火焰
尼采自稱是個悲觀主義者,但他的詩以及哲學卻提倡一種強力有為的審美人生,一方面要發(fā)現(xiàn)人生的美麗,一方面要勇于抗爭人生的悲劇。這種精神恰似火焰的特征:孤獨而美麗,愈黑暗愈光芒四射。尼采說,他的靈魂就是火焰。在《看哪,這人》中,他堅定地寫道:“是的!我知道我的淵源!/饑餓如同火焰/熾燃而耗盡了我自己。/我抓住的一切都化作光輝,/我放棄的一切都變成煤/我必是火焰無疑!”
一顆高貴的心靈,需要自我享受,也需要與人分享。尼采猶如一束流向黑暗的火焰,燃燒著,舞蹈著,歌吟著,尋求孤獨又渴望友誼。
“現(xiàn)在你黯然站立,/詛咒著冬日的飄流,/像一縷青煙/把寒冷的天空尋求?!?《孤獨》)這動人的詩句具有中國唐詩的精神,孤獨而悲壯,讓人想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境界。
尼采把最熱烈最美好的情感獻給了友誼女神。當朋友查拉圖斯特拉來到身邊時,尼采甚至這樣動情地歌頌道:“現(xiàn)在世界笑了,可怕的帷幕已扯去,/光明與黑暗舉行了婚禮……”(《自高山上》)想想吧,我們這個世界所缺失的不正是偉大的友誼嗎?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真誠的友誼,是消滅戰(zhàn)爭迎來安寧的一道曙光。這也正是尼采的詩讓我久久感動的緣由。
上個世紀讀魯迅時,我就不止一次地看見了尼采的影子,我也曾為那氣勢恢弘的“重估一切價值”的哲學吶喊長久地感動過。如今閱讀尼采的詩,感動之后仿佛有一束流向黑暗的火焰,閃爍著,映徹我心靈的夜幕。從此,我將不再害怕孤獨,也不用擔心悲劇的發(fā)生。
劉洪摘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