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誤盡天下蒼生”到“無效教學”,中學語文教學這些年一直在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教改實驗,流派紛呈,但始終未能擺脫遭人詬病的命運。語文教學,大而化之,無非是“教什么”(教學內容)和“怎么教”(教學方法)的問題。教什么的問題更多的是那些專家學者應該考慮的事情,怎么教應該是一線教師著重考慮的問題。身為一線教師,筆者就中學語文教學現(xiàn)狀談點自己的體會。
與語文教師在一起交流時,總可以聽到這樣的抱怨:語文難教,學生不重視對語文的學習,領導不重視語文學科。
而在大多數(shù)學生的心目中,語文課下多大的工夫也不見能得高分,少花點精力也未必吃多大虧:多學少學、學好學壞、學與不學都一樣。的確,在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在大多數(shù)學校以升學率來論英雄的今天,語文已經淪落到“雞肋”的地步,有時甚至連“雞肋”都算不上。
作為我們的母語課,作為最重要的一門工具課,作為一門最具人性、最具感染力和親和力的人文學科,在學生的心目中語文竟然處于這樣的位置,落到了如此尷尬的境地。這固然與現(xiàn)行的高考評價機制有關,但是認真反思一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狀況與我們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師的個性特征以及教學時間的安排等不無關系。
首先,中學語文教師普遍存在教育教學任務重,時間緊,備課時間有限,因此難有創(chuàng)新。
關于那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為一節(jié)課“準備了一輩子”的故事想必大家聽說過,這正說明了要講好一堂課,全面地準備是前提和基礎。新一輪教改的教材不斷地變換,補充了一些比較新的文章,但是,相關的參考資料卻非常有限?!墩Z文教師用書》往往是教師知道的,里面的內容很翔實;而教師亟待解決的內容,卻往往是語焉不詳或者闕如。中學圖書室的資料更是捉襟見肘,基本上不能滿足需要。
一方面是待查的資料有限,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教師的教育教學任務重,大量的時間花在處理學生的作業(yè)和應付各種檢查上。真正用在研究教材教法的備課時間也就非常有限了,在有限的時間里,指望能有多大的創(chuàng)造,顯然是不太現(xiàn)實的。因此,按部就班的上課成為大多數(shù)老師的首選。如何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問題自然考慮得少了。審美尚且有疲勞的時候,何況長期類似的教學流程怎能激起學生的興趣?
其次,教學設計中,問題的答案過于單一,最佳答案往往屬于老師。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通往羅馬的道路中距離最短的往往只是有限的一兩條??荚嚨臅r候,在一些限制條件下,答案的范圍相對集中。這讓不少老師在平時授課過程中不敢放開手腳,進行拓展延伸,所以總是想方設法的將學生動態(tài)生成的答案引導到老師預先設定的答案上去。這樣的后果是,學生的回答很難有令人滿意的。既然自己的答案總是錯的或者不完善,學生慢慢地就不太愿意參與討論了。這好比老師設了一個局,回答問題的同學差不多成為受騙者,與其受騙,不如也當一回旁觀者。一次次的挫折,讓課堂逐漸成為老師的獨角戲。沒有了參與的激情,最好的戲也是索然無味的了。
第三,新教材、新課標不斷推陳出新,但“穿新鞋走老路”的現(xiàn)象依然在一定范圍內存在。
新一輪語文教改按說已經漸趨佳境,但是不少語文老師并沒有多少實質性的改變,“穿新鞋走老路”的現(xiàn)象依然在一定范圍內存在。在新教材的教學過程中,盡管語文教師也試圖按照新大綱的理念和新的課程標準施教,但收效甚微。學生在課堂上仍然不愿開口說話,不肯積極發(fā)言,課堂氣氛還和以前一樣沉悶;學生的口頭表達還是那樣糟糕、拙劣;寫作文時還是那樣痛苦,寫出的作文是那樣生澀、蹩腳;大量的作業(yè)和試題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根本沒有課外閱讀的時間,閱讀能力的提高更是無從談起。
既然沒有什么效果,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其他學科上,高考形勢逼人啦!
是不是語文教學已經走進了死胡同呢?那些語文教育專家的教育教學實踐為我們指明了一個努力的方向,語文教學大有可為,完全可以恢復語文學科的本來面目。
綜合語文界的一些成功經驗和個人的一些實踐、體會,我以為做好以下三點,可以讓學生對語文的態(tài)度有一個較為明顯的改觀。
第一,不要越俎代庖,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抱得過多,管得過嚴,統(tǒng)得過死,讓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被動的接受知識,成為大多數(shù)學生的首選。這種沒有過程,只求結果的運作方式,對繼續(xù)學習是致命的打擊。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重要的是掌握學習的方法。如果我們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各種規(guī)律,感悟多味人生,體會成功喜悅,這種過程是任何說教和“填鴨式”的灌輸無法替代的。
當然,找到一個突破口,是讓學生重新喜歡上語文的關鍵。應該說,語文博大精深,每一個學生的心里都會有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梢哉乙粋€大多數(shù)同學都比較感興趣的內容入手,展示其精彩,引導學生逐步深入了解。注重對學習方法的指導,開始階段注意督促檢查。一旦學生找到了其中的樂趣,就有可能樂此不疲。
比如,寫作中,扮靚開頭可以讓自己的作文獲得較為理想的分數(shù)(大多數(shù)學生把老師的評分看作自己水平能力的標尺)。如果在考試中學生獲益了,再加以引導,讓學生嘗試不同方式的靚麗開頭,自然就容易多了;進而引導學生思考還可以在哪些地方下功夫,加以指導,讓學生按照要求去積累、去訓練,學習的主動性會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
第二,杜絕“一言堂”,讓學生成為答案標準的擬訂者。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高中的學生同樣需要夸獎,希望得到肯定。一旦學生陷入一種“習得性無助”的境地,想要改變就很難了。因此,找到合適的角度,肯定學生的討論結果,對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是十分必要的。
連十分嚴肅的高考題都存在答案不夠嚴謹?shù)膯栴},平時考試的參考答案有點問題不足為奇。敢于挑戰(zhàn)權威,不迷信參考答案,有時甚至讓學生自己擬訂答案標準,對中學生來說,沒有比這種肯定更有價值的了。
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杜絕“一言堂”的出現(xiàn),激發(fā)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了,積極思考了,語文課基本上成功了。
曾經聽過幾次華師一附中的老師評講武漢市的調考題,學生討論非常熱烈。主要原因是老師鼓勵學生質疑參考答案,如果言之有理,而且其他同學不能駁倒的答案都會得到肯定,甚至有部分題目的答案就改為學生提出的答案。
課堂上,學生有了發(fā)言權,還能夠起到明顯的作用,誰能不心動?
第三,設計語文課堂,讓各種教育教學活動成為語文教學的有效載體。
即使是山珍海味,天天吃也會生厭的。因此,讓語文課堂經常有些變化,是讓語文課活起來的一個有效途徑。
詩歌單元,可以開展小型詩歌朗誦比賽。找些朗誦典范來進行講解,指導如何處理不同類型的詩歌。一首詩,真正朗誦時做到節(jié)奏、情感都到位了,還需要過多地講解嗎?
戲劇單元,可以表演課本劇。讓學生看原著,查資料,揣摩角色性格特點。表演下來,演員和觀眾都會有豐富的收獲。
小說單元,可以有選擇性地看一兩場電影,比較原著與電影的差異。
還可以根據教材內容,設計辯論賽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客串老師等等。
課堂豐富多彩,學生積極參與,語文知識和能力也就“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了,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也會貫穿在這些活動中。
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如果語文教學在形式上沒有任何變化,在內容上不作一些更新,在師生互動上不想一點辦法,那我們的語文拿什么來吸引學生呢?只要全體語文同仁積極行動起來,互通有無,互相借鑒,積極創(chuàng)新,相信讓學生愛上語文指日可待。
朱一軍,教師,現(xiàn)居武漢。
文學教育下半月200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