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脊軒志》是一篇記敘性的抒情散文,“項脊軒”是作者青少年時代讀書的小小書齋。雖然書齋很小卻很能打動人心?!笆录?xì)而情深”,構(gòu)成了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一、悲喜交織的情境
(一)“多可悲”之境:
1、項脊軒,修葺前又小又漏又暗。“塵泥滲漉,雨澤下注”,寫其破舊;“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寫其狹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寫其陰暗。寥寥數(shù)筆,渲染勾畫出一幅衰敗、陰冷、凄清的悲涼情境。
2、庭院,叔伯分家后,“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巴ブ惺紴榛h,已為墻,凡再變矣?!币粋€大家庭變得零落衰敗、分崩離析,此其可悲之情境。
3、項脊軒,雖“遭火不焚”,后因“妻死,室壞不修”,盡管在我“久臥病無聊”之時,“使人復(fù)葺”,但因“余多在外,不常居”,冷落閑置的項脊軒仍是可悲之情境。
(二)“多可喜”之境:
1、項脊軒,修葺后雖小不漏不暗?!吧詾樾掭荨?,彌補了破舊漏雨的缺陷;辟窗筑墻,彌補了昏暗陰冷的缺陷;“雜植蘭桂竹木”,彌補了零落殘敗的缺陷。修葺后的項脊軒呈現(xiàn)出一幅明亮、清新、溫暖的喜人情境。
2、庭院,叔伯分家前,“庭中通南北為一”。只言片語寫出了一個大戶人家昔日的團結(jié)、和諧、顯赫和輝煌,此其可喜之情境。
二、悲喜交替的情事
(一)“多可喜”之事:
1、作者早年陶醉于“借書滿架,偃仰嘯歌”的讀書生活,“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階,“桂影斑駁,風(fēng)移影動”的清幽月景,皆為軒中可喜有趣之事。
2、作者從“老嫗”言談中得知母親對姐姐的關(guān)懷和愛撫,如身享母愛。
3、作者“束發(fā)讀書軒中”,祖母前來看他的天倫樂事。
4、作者長久在軒中閉門苦讀,竟“能以足音辨人”的家庭趣事。
5、妻子“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xué)書”的溫馨夫妻生活。
(二)“多可悲”之事:
1、叔伯分家,一個大家庭變得零落衰敗、分崩離析,此其可悲者一。
2、悼念亡母,“老嫗”的深情回憶和指點,引起對先母的追念,此其可悲者二。
3、懷念祖母,“瞻顧遺跡”,昔日祖母對自己的愛撫、教誨和期望,“如在昨日”,此其可悲者三。
4、借樹憶妻,“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睹物傷懷,物是人非,此其可悲者四。
三、悲喜交加的情感
(一)“多可喜”之情:
1、作者早年讀書軒中,在這既不寬闊也不完美的世界里自我欣賞、自我陶醉,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互相融合,構(gòu)成一種藝術(shù)的氣氛與意境,將作者那自得其樂的喜悅,表現(xiàn)得非常真實而又自然。
2、母親對姐姐的關(guān)懷和愛撫,表現(xiàn)了母親的慈愛心腸,作者如身享母愛,切身體會到人間的舐犢情深。祖母對自己的關(guān)心、愛撫、教誨和期望,表現(xiàn)了她對孫輩疼愛、喜悅的情感以及對未來寄予的厚望,寫盡了軒中的天倫之樂。
3、妻伴夫讀的軒中溫馨生活,其樂融融,平平淡淡兩件事,卻情見乎辭,極生動地表現(xiàn)了夫妻間的親密關(guān)系和深厚感情。
(二)“多可悲”之情:
1、叔伯分家,悼念亡母,懷念祖母,三件事都飽含悲情,情感的表達(dá)卻很有層次。
2、寫亡妻,重在表明恩愛難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現(xiàn)得既深沉而又含蓄,流露出一種物在人亡的感傷。“吾妻死,室壞不修”寫妻子亡故后生活的百無聊賴和內(nèi)心的憂傷。借樹憶妻,“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睹物傷懷,物是人非,沒有一個字言及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現(xiàn)得極為誠摯動人。
明人王錫爵評歸有光說:“所為抒寫懷抱之文,溫潤典麗,如清廟之瑟,一唱三嘆。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于言語之外?!焙宦?,以情動人,“軒中悲喜皆因情”,不去刻意追求強烈的效果,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確是歸有光散文的一個顯著特色。
徐世英,教師,現(xiàn)居甘肅民勤。
文學(xué)教育下半月200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