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明代白話小說集《三言》中的名篇,中國文學史上最為杰出的短篇小說之一。這篇小說以其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個執(zhí)著追求自己心目中美好理想的女性形象,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抖攀铩返墓适虑楣?jié)并不十分復雜,基本上可以這樣概括:名妓杜十娘久有從良之志,經(jīng)過長期尋覓,她選擇了李甲,準備托付終身。為考驗李甲的誠意,她讓李甲到處借貸,又拿出私蓄百余銀兩,終于完成了贖身從良的心愿。姐妹們聽說十娘將隨李甲離開行院,紛紛前來相送,并以相助路資的名義將一只箱子交給杜十娘。李甲擔心歸家不為嚴父所容,十娘便主張泛舟吳越,徐徐圖之。途中,一富家公子孫富偶睹十娘美貌,心生貪慕,就乘與李甲喝酒之機巧言離間,誘使李甲以千金之價把十娘賣給了他。十娘聞知自己被賣,萬念俱灰。她佯裝同意他們的交易,卻在正式交易之際當眾打開箱子,顯露價值萬金的珍寶,盡拋江中,怒斥奸人和負心漢后,在萬人矚目下毅然抱箱投江而死。
看完小說,杜十娘——一個光輝的古代女性形象在我們的心目中油然而生,為她不幸的命運嘆惋不已。在拋灑一掬同情感佩之淚的同時,也不禁對杜十娘這個小說人物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杜十娘她帶有萬金,為何還要投江自殺呢?她完全可以另起爐灶,重覓新人,有萬金依靠,不怕沒俊俏公子賞識,再說她有“渾身雅艷,遍體嬌香,兩彎眉畫遠山青,一對眼明秋水潤。臉如蓮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櫻桃,何減白家樊素”的誘人魅力,即使沒錢,也無須擔憂,孫富之流多如過江之鯽。她何苦要結束生命呢?
答案只能是杜十娘對李甲愛的真切。杜十娘作為妓女身份低微,是只要有錢,就可以隨意欺辱的對象。在爾虞我詐的社會里她把李甲當成了她獲得新生的唯一途徑。一旦落空,使她對整個社會都失去了信念,只能選擇毀滅,以求解脫。
杜十娘作為風塵女子,她閱人無數(shù),又怎會獨鐘情與李甲?她又對李甲懷有怎樣的感情?從十三歲開始墮入地獄,直到十九歲,中間多少辛酸,使杜十娘早有從良之志??刺珜W生李甲“俊俏溫存、忠厚至誠”,便一心托付與他。李甲浪蕩年余,金錢用盡,鴇母勢利趕人,而杜十娘卻是“見他手頭愈短,心頭愈熱”。想盡辦法,用盡心機迫鴇母答應三百兩銀子贖出自己。在李甲籌措無著,羞于見她時,又派人四處尋找,自己拿出一半銀子。
在文后,我們看到杜十娘有百寶箱,會給我們一個疑問,為什么杜十娘不把自己有錢的情況告訴李甲?這樣不是很省事,也不會有以后的不幸發(fā)生。我們思考這個問題要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明代萬歷年間,正是商品經(jīng)濟興起和繁榮的時期,專門用于商品生產(chǎn)和交換的手工工場已初具規(guī)模。隨著商品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金錢和利益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受到嚴重挑戰(zhàn),根深蒂固的封建門第終于在金錢和利益面前開始動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經(jīng)由宗法倫理向利益驅動轉變。這種背景在《杜十娘》這篇小說中是有所交代的:“古人云:‘以利相交者,利盡而疏”,“常言道:‘說著錢,便無緣”,“如今的世情,哪有顧緩急二字的”,在這樣的社會關系中,鴇母與杜十娘,三親四友與李甲,李布政與杜十娘,孫富與李甲,甚至李甲與杜十娘的認識,都是建立在金錢和利益的基礎之上的。在這樣的金錢社會里,杜十娘渴望的卻是真正的愛情,這一切都不應該與金錢有任何關系。于是,她假裝沒錢,以考驗李甲對自己的感情。可是,她的考驗卻是毀滅性的,李甲為區(qū)區(qū)千金就拋棄了她。在離別的最后時刻,杜十娘嚴妝打扮以期打動李甲改變主意,但“微窺公子,欣欣似有喜色”,這一刻,是怎樣的肝腸寸斷!自認為是“死生相共”,沒奈何竟成了對方的“行李拖累”。在決心自殺的最后時刻,杜十娘對李甲還是飽含情意,等孫富送過千兩銀子,還親自檢查“足色足數(shù),分毫無爽”,因為她深知李甲的懦弱無能。當李甲怕杜十娘不同意被出賣時,他作足工夫,假惺惺的不語、流淚,杜十娘再聰明也難料到自己七年來苦苦尋覓的郎君竟會把自己當貨物一樣賣了千金,看李甲不樂百般勸慰,甚至于夜半不寐,為李甲的愁悶擔憂。
可惜,杜十娘的一腔癡情托付了匪人。她看錯了李甲,她自以為自己是一腔真情,定能換得同樣的真情。她愛的是李甲的本身,而非貪圖其錢。但是她沒有看透李甲對她的感情,根本就沒有真摯的愛情,有的只是對她美貌的迷戀。李甲對杜十娘只有色欲,而非真愛。在文中有多處體現(xiàn)。李甲初始結識杜十娘,就為她的美色。(“李公子風流年少,未逢美色,自遇了杜十娘,喜出望外,把花柳情懷一擔兒挑在他身上。”)當孫富問及杜十娘的來歷,李甲為自己獨占花魁而洋洋得意。(李甲正要賣弄在行,遂實說道:“此乃北京名妓杜十娘也。”)哪有把杜十娘作為妻子的尊重!正因為對杜十娘愛的不真,當孫富巧言利誘時,便欣然從之,且看他對杜十娘的一番解釋:仆天涯窮困,蒙恩卿不棄,委曲相從,誠乃莫大之德也;但反復思之,老父位居方面,拘于禮法,況素性方嚴,恐添嗔怒,必加黜逐,你我流蕩,將何底止?夫婦之歡難保,父子之倫又絕。孫友名富,新安鹽商少年風流之士也。夜間聞子清歌,因而問及。仆告以來歷,拜談及難歸之故。渠意欲以千金聘汝,我得千金,可借口以見吾父母,而恩卿亦得所天。看看他為自己打了怎樣的如意算盤,只考慮的是把杜十娘賣了千金,憑此便可以回轉家鄉(xiāng),重獲嚴父的寬恕,把自己的荒唐經(jīng)過一筆抹去,重新走上封建貴公子的“康莊大道”。又說杜十娘是“恩卿亦得所天”,把杜十娘也看作是與自己一般人物,以此心度十娘,他哪有一點對杜十娘真愛的情意?自私怯懦、毫無主見,構成了李甲這個人的主體,他哪看到杜十娘對他的滿腔真情,正如杜十娘最后認清的“妾櫝中有玉,恨郎眼內(nèi)無珠”??上б呀?jīng)晚了。
為杜十娘試想,如果當初她選擇的是柳逢春——在整部小說里真正了解她,懂得她的人,那結果就會截然不同吧。在人與人之間只有赤裸裸的金錢關系時,柳逢春并不相信作為妓女的杜十娘對李甲會有什么真情,可當他得知杜十娘居然拿出150兩銀子交給李甲作為贖身之銀時,他震撼了,驚嘆“既系真情”,勸諫李甲“不可相負”。出力為李甲謀借了剩下的150兩,講明“吾代為足下謀債,非為足下,實憐杜十娘之情也”。懂杜十娘的實為柳君?。《攀镞x擇李甲,也可說是“眼內(nèi)無珠”,導致明珠暗投。
可是,杜十娘實在可以不死的。在這樣的社會里,有多少人是糊里糊涂,茍且偷生地在活著。譬如《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中,金玉奴出身乞丐團頭之家,她的丈夫莫稽早年貧困潦倒,入贅金家,賴賢妻相助連科及第,得授司戶之職。莫稽貴顯后,不但不念妻德,反而嫌她出身微賤,影響自己的名聲、前途,在赴任途中將玉奴推落江心。金玉奴巧遇赴任官員許公相救才得以存活。玉奴雖然恨丈夫薄情寡義,但她決不愿再嫁他人。在許公的周旋下,金玉奴最后與丈夫言歸于好。傳統(tǒng)的貞操和女德觀念,使她選擇了委曲求全、維持固有的婚姻道路。杜十娘也完全可以如此,睜一眼閉一眼,既然李甲已經(jīng)悔悟,求饒了,就原諒他的一時糊涂,重歸于好又何妨?畢竟是自己七年來好不容易挑中的如意郎君,靠百寶箱里的萬金之財,可以想見杜十娘以后的生活還是會非常富足舒適的??墒?,杜十娘還是選擇了毀滅。為什么?杜十娘她要求的不是短暫的歡愛,甚至也不是婚姻。如果僅僅要求婚姻,那么這個愿望對杜十娘來說非常容易實現(xiàn)。她當日如肯告訴李甲自己有百寶箱,那么贖身、還家、締結良緣,不費吹灰之力。既然如此,杜十娘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呢?她自己說,是一份“生死無憾”的真情。怎樣才是“生死無憾”的真情,杜十娘沒有說,但從她不肯用百寶箱茍全得到幸福,不肯接受被買賣的命運等種種舉動,看得出她渴望自己的情人不把自己當作可以隨意買賣的煙花,而是相濡以沫的伴侶。這“真情”可以說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珍愛和尊重。
夢想破滅了,生命還有什么意義?杜十娘把自己獻祭給了 “愛”——只要人類存在就永不會消逝的追求,留給千載之下的我們無限的悵惋。
李培玉,教師,現(xiàn)居江蘇張家港。
文學教育下半月200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