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地理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綜合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種知識。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稱它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tǒng)”,多種學科相互聯(lián)系,影響很大。要搞好中學地理課的教學,教師必須博覽群書,廣泛涉獵多學科的知識。中學地理涉及的物理知識是其中之一,而且比較多。在地理課教學中緊扣教學內(nèi)容, 利用學生已有的物理知識來解釋一些地理現(xiàn)象和理解一些自然現(xiàn)象的形成,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對知識的掌握。下面舉幾個實例說明。
例1 由于海陸比熱容差所導致的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白天大陸地面升溫快于海洋,大陸溫度高于海洋,從而導致了大陸上氣流上升,海洋上氣流下沉,近地面氣流由海洋流向陸地——海風。而夜晚正好相反,由于陸地降溫快于海洋,海洋溫度高于陸地,形成了海洋上氣流上升,而陸地上氣流下沉,近地面盛行由陸地吹向海洋的風——陸風。海風和陸風從而形成了海陸風。
同樣,由于海陸熱力性質(zhì)的差異:海陸增溫和冷卻速度的差異——海洋升降溫的速度和幅度比陸地慢和小——與同緯度大陸相比,冬季海洋是熱源,陸地是冷源;夏季海洋是冷源,陸地是熱源。
例2 中學生學過以下物理知識:熱脹冷縮原理;氣壓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近地面,空氣密度越大,氣壓越大.我們可以用以上知識來解釋一些地理現(xiàn)象和地理原理的形成。例如:赤道地區(qū)的近地面,全年氣溫都很高,空氣膨脹上升,于是在近地面形成低氣壓,在其高空卻形成高氣壓;兩極地區(qū)的近地面, 全年氣溫都很低,空氣收縮下沉,于是在近地面形成高氣壓,在其高空形成低氣壓.我們把上面的赤道與兩極地區(qū)擴大到地面的任意兩個地區(qū),一個地區(qū)(A)氣溫高,一個地區(qū)(B)氣溫低,形成過程用圖可以表示為:
還可以用物理知識來比較1、2、3、4四個地區(qū)的氣壓高低。同在近地面的1地與3地,1地空氣受熱膨脹上升,近地面空氣密度減小,形成的是低壓,3地空氣冷卻收縮下沉,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形成的是高壓,故3地氣壓高于1地,即P3>P1。
同在高空的2地與4地,2地形成的是高壓,4地形成的是低壓,(高空氣壓與近地面氣壓相反)故2地氣壓高于4地(P2﹥P4),
例3 彩虹的形成。白色的太陽光包含有不同顏色的光,粗略地可分為七種顏色,分別是紅、橙、黃、綠、藍、靛、紫。在正常情況下,我們只會看見太陽光是白色的。
但是在雨后放晴的時候,天空中仍殘留著一些小水珠,白色的陽光被小水珠折射和反射。由于小水珠對不同顏色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它們在水珠中被折射到不同的方向。如果我們在特定仰角的方向去觀察天空,會看見不同的水珠反射或折射出不同顏色的光,形成彩虹。
例4 降水的形成過程。出示一塊海綿和一杯水,請一位同學上臺把水慢慢倒向海綿,看看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當水倒到一定程度時海綿就容納不下了,如果再繼續(xù)倒,水就會從海綿里流出來。)這說明海綿吸水有一定限度,達到一定量時就不能再吸水了,這就叫飽和。這個道理和空氣對水汽容納的道理十分相似。
氣溫越高,飽和空氣能容納水汽量越多。 那么30℃時的飽和空氣溫度降至 20℃時,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這種情況會導致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在空氣中會出現(xiàn)多余水汽;多余水汽吸附在空氣中微小塵埃上,(這微小塵埃就是凝結核)形成微小水滴——云和霧,微小水滴怎樣才能形成降水?—— 微小水滴不斷碰撞,體積和質(zhì)量增大,下降到地面,即水滴的重力大于空氣對水滴的浮力時,形成雨、雪、雹等降水形式。所以 降水形成的條件有:
(1)空氣飽和時,氣溫繼續(xù)降低
(2)有凝結核
(3)水滴增大到能夠下降到地面。
例5 月相的形成。月球這顆距離我們地球最近的天體,給了我們無限的暇思和暢想。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也不惜筆墨,對月抒懷,寫下了許許多多的千古絕唱。既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婉約,也有“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的豪放;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感慨,也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相思。讓我們一同感受月亮的魅力吧!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里的圓缺就是指“月相變化”: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
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
由于月球本身不發(fā)光,在太陽光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qū),另半個球面是暗區(qū)。隨著月亮相對于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xiàn)了不同的月相。
每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背對著地球時,人們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這一天稱為“新月”,也叫“朔日”,這時是農(nóng)歷初一,徹夜不見月相。
隨后,月球在天空里逐日遠離太陽,月球的西側開始出現(xiàn)亮區(qū),到了農(nóng)歷初七、八,半個亮區(qū)對著地球,人們可以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西),這一月相叫“上弦月”,出現(xiàn)在上半夜西邊天空。
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農(nóng)歷十五、十六,月球的亮區(qū)全部對著地球,我們能看到一輪圓月,這一月相稱為“滿月”,也叫“望”,通宵可見。
滿月過后,亮區(qū)西側開始虧缺,到農(nóng)歷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東),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午夜明月從東方升起。在這一期間月球日漸向太陽靠攏,半夜時分才能從東方升起。當月球再次運行到日地之間,月亮又回到“朔”。
在農(nóng)歷十五、十六,月亮運行到和太陽相對的方向,這時如果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條直線上,月亮就會進入地球的本影即月球經(jīng)過地球影子,而產(chǎn)生月食,分月全食和月偏食??梢姡率呈枪獾闹本€傳播規(guī)律的一個自然而然的現(xiàn)象。
月食都發(fā)生在望(滿月),但不是每逢望都有月食,這和每逢朔不都出現(xiàn)日食是同樣的道理。在一般情況下,月亮不是從地球本影的上方通過,就是在下方離去,很少穿過或部分通過地球本影,因此,一般情況下就不會發(fā)生月食。每年月食最多發(fā)生3次,有時一次也不發(fā)生。月食發(fā)生的時候,只要當?shù)氐奶炜涨缋?,處于夜半球的人們都可以看得見。?/p>
月亮圍繞地球自西向東運行,月全食時月亮的東邊緣首先進入地球的影子,所以月亮的東邊緣首先出現(xiàn)缺口。月亮與地球的本影第一次外切時稱為初虧,這標志著月食的開始。初虧之后,月亮漸漸進入地球的影子,“缺口”將逐漸擴大,當月亮第一次與地球的本影發(fā)生內(nèi)切時,叫做食既,這時月亮已經(jīng)全部進入地球的本影,月全食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了。之后,月亮在地球的本影里繼續(xù)向東運行,當月亮的中心與地球本影中心最接近的瞬間,叫做食甚。食甚以后,月亮繼續(xù)運行,與地球的本影發(fā)生第二次內(nèi)切,這叫生光。生光以后,月亮就逐漸移出地球的本影區(qū)。當月亮第二次與地球本影外切的時候,月亮完全離開地球的本影區(qū)。這標志著月食的結束,稱為復圓。